01
—
昨天點評了位于陸家新屋的衡陽保衛戰紀念館【點擊閱讀】,今天聊聊位于岳屏山的衡陽抗戰紀念館。
和“陸家新屋”的偏袒與護短不同,“岳屏山”紀念館的布展,可謂中規中矩,相當平衡。
“岳屏山”中,用了許多圖片與文字,寫明了共產黨對抗戰的領導作用。
在“前言”中,強調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上圖),這與“陸家新屋”的“前言”【點擊閱讀】呈鮮明對照。
無疑,這是一個進步。
在“第一篇章”,明確寫到:“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倡導并高舉全民族抗戰大旗。衡陽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方針的指引下,英勇不屈,積極投身抗日熱潮。”(上圖)
在“第二篇章”中,則具體介紹“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培養了大批抗日游擊干部,成為抗日戰爭中的骨干力量”。(上圖)
和目前國內的其他抗戰紀念館的布展一樣,“岳屏山”紀念館的布展是平衡的,即在強調并肯定共產黨對抗戰領導作用的前提下,也用了相當的篇幅,具體形象的手法,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表現,做了頗多展示。
這是對第10軍指揮人員的介紹。(上圖)
對薛岳和九戰區的介紹。(上圖)
一部短片,專門介紹薛岳的“天爐戰法”。(上圖)
介紹衡陽外圍的張家山戰斗。(上圖)
介紹衡陽保衛戰最后關頭的巷戰。(上圖)
02
—
無疑,“平衡”比“偏頗”要好。
但這樣的布展,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疑問。
這個疑問就是:在整個抗戰期間,共產黨并不掌握中央政權,也不掌握對龐大的國民黨軍隊的指揮權,自己領導的正規部隊也相對弱小(尤其是在抗戰初期),如果國民黨軍隊如各紀念館展示的那樣,抗戰如此積極,作戰效能如此之高,國統區又如此團結……那么,共產黨對抗戰的領導,又從何談起呢?
進一步來說,這樣的布展以及由此產生的疑問,也在很大程度上,抽去了解放戰爭正義性的基石。對參觀者,尤其是不了解歷史的年輕一代,會造成了這樣的誤導:國民黨之所以在內戰中失敗,是因為國軍在抗戰中過度拼命,犧牲太大。
但歷史并非如此。
必須指出的是:各抗戰紀念館,在“平衡”、“尊重歷史”的名義下,對國民黨的抗戰做完全肯定性的評價,恰恰遮蔽了這樣一個歷史真相:國民黨政權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權,國軍雖然有德式鋼盔和軍裝的包裝,但遠沒有完成近代化、國家化,而是帶有極強的封建性,基本上是大大小小軍閥的私人軍隊。
這種政治上的落后,在抗戰中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主要體現在:
第一,國軍內部存在深重的階級壓迫,各級官長貪污腐敗、喝兵血,導致大量壯丁死于饑餓、體罰、疾病等等;國軍士氣低落,作戰效能低下,國軍戰術機械、呆板,更使得中國有限的國防力量,在歷次“會戰”中,受到不合理的損失;
第二,由于半殖民地性和買辦性,在抗戰的大部分時間里,國民黨政權都存在嚴重的妥協投降傾向,國民黨的抗戰目標,僅僅是“恢復到盧溝橋事變之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東北干脆不要了。
第三,國民黨政權代表的是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利益,對代表人民大眾利益的共產黨一直心懷戒懼。所以,雖然形成了國共合作,但國民黨一直把共產黨視為“異黨”,制定《限制異黨活動辦法》,提出“限共”、“溶共”方針,從1939年起直至1943年秋季為止的5年內,國民黨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造成嚴重的內戰危險。
簡言之,正是由于國民黨在政治上的落后性、反動性、黑暗性,才為共產黨在沒有掌握中央政權的情況下,卻獲得了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創造了前提。
在全國范圍內,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戰略方面的領導,包括:
1、毛主席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對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這個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指出“亡國論”是錯誤的,“速勝論”是沒有根據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
2、提出了人民戰爭思想,并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實踐,使敵后戰場在1938年武漢會戰后,就逐漸超過國民黨負責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1945年,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到一九四三年,侵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和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為解放區軍民所抗擊;國民黨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日軍的百分之三十六和偽軍的百分之五而已”)。
3、在抗日戰爭中,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揭露并阻止了國民黨的投降行為;
4、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方針,既打退了蔣介石和國民黨發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又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點擊閱讀】
5、實行減租減息,按照“三三制”民主原則建立抗日政權,把陜甘寧邊區和各解放區建成“十沒有”(即“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的模范區,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在抗戰勝利后建成一個更加光明的社會的希望。
……
凡此種種,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
進度條,百分之5
回到紀念館的問題。如果各個抗戰紀念館,不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腐敗無能、陰謀投降,以及軍事上的拙劣進行充分的揭露與展示,那么,談論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不就成了無的放矢嗎?
03
—
其實,前面談到的這些問題,本來早有定論。
1945年4月,毛主席向七大做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用很長篇幅論述“兩個戰場”,即“國民黨戰場和解放區戰場”,對此作了詳盡、雄辯的分析,其中比較精彩的是這樣一段——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國民黨戰場的戰略性的進攻,逐漸地將其主要軍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區戰場;同時,針對著國民黨政府的失敗情緒,聲言愿意和它謀取妥協的和平,并將賣國賊汪精衛誘出重慶,在南京成立偽政府,實施民族的欺騙政策。從這時起,國民黨政府開始了它的政策上的變化,將其重點由抗日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這首先表現在軍事方面。它采取了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保存軍事實力,而把作戰的重擔放在解放區戰場上,讓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它自己則‘坐山觀虎斗’。”
1965年,即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的時候,《解放軍報》以國防部長林彪的名義發表了《人民戰爭勝利萬歲》一文,也對“兩個戰場”進行了高度準確的總結——
“從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東北的時候起,國民黨在長時期內采取了不抵抗主義。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它的軍事優勢,長驅直入,占領了半個中國。在日本侵略者大肆進攻和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面前,國民黨被迫參加了抗戰,但是,不久以后,他們就采取了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抗日戰爭的重擔,落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區人民身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開始的時候只有幾萬人,武器和裝備都很差,而且長期處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軍隊的兩面夾擊之下,但是,他們越戰越強,成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
為什么這些早已是共識,并且反映了抗戰歷史本質的結論,會被漸漸遺忘,甚至顛覆了呢?
2025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預計社會公眾和學生等等,參觀各抗日紀念館,會出現持續的高潮。
只是,紀念館如此布展,尤其是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等只字不提,如何能夠使參觀者對抗戰歷史獲得正確認知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