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第一本日記:在我剛開始寫日記時,便看到了學習毛主席語錄的筆記:“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時間是1974年7月,距今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時間。
在第一本日記中還記錄有學習小組的活動,有學習《反對自由主義》的筆記,還有有關批林批孔運動以及自己當時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到1976年6月的第三本日記中,則記錄有學習《矛盾論》的內容。
如果說在學習毛主席的“兩論”之前的馬列毛著作閱讀只是響應當時的號召,只是被動學習,那么,“兩論”的學習已經變成了自覺的行為了。這是因為在我擔任班團干部之后,工作中碰到了矛盾,有許多問題自己想不通,學習“兩論”,特別是《矛盾論》的學習就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哲學是最抽象的學科,要進門不容易。但實際上當你面臨著具體矛盾難以解決的時候,反復學習《矛盾論》的基本理論,就能夠較容易地理解矛盾的概念及分析方法。而一旦你對矛盾原理有了真實的理解和運用,自然這種收獲會使你喜出望外,對你進一步的學習會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學習得到的收獲反過來使我對哲學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高中畢業前后的一個時期,我進行了哲學方面的專題學習,使我打下了哲學基礎。
開始學習“兩論”時,《毛澤東選集》是我父親的,那時我自己在讀書,也沒有收入,買不了書。畢業后,回生產隊務農,自己開始有收入了,因而我開始自己買書看。那時候馬列著作的單行本較多。像列寧的《哲學筆記》、《唯物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等等,都是那個時期買的。在1980年12月,我從常州新華書店買回了《資本論》,當時是用一個蛇皮包拎回家的。
所以想要讀《資本論》,是因為《資本論》也是哲學著作。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哲學,自然要讀《資本論》。而《資本論》的學習同時也使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過渡到政治經濟學的學習,并進而深入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
我的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所以能夠持久和深入,是因為我同時也形成實際觀察和資料積累的日記方法,客觀上是堅持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在學校時,做班團工作,碰到許多問題,因而常常帶著問題來讀書,并結合自己碰到的矛盾進行思考、理解,這一方面解決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
在青年時期我積累的第一個專題是關于干部工作的:形成的認識是,要成功地做好一件事,需要1,積極爭取領導的支持,有了上一級的領導,那么,自己負責的工作就會少很多阻力;2,要真正的相信、依靠群眾,不要低估群眾的積極性;3,抓住主要矛盾,根據主要思想傾向做好思想工作;4,要爭取其實骨干力量的協助;5,正確對待犯錯誤的人;6,任何工作中都要貫徹爭取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克服和轉化消極因素,推動中間力量的策略原則。在青年時期的另一個積累是關于青年基本特點的認識,主要是對青年成長過程的認識及青年時期三大問題的系統化看法。
對于干部工作專題積累為我進一步認識工分制規律、并進而認識生產隊的變化規律打下了基礎。我從小學高年級時即利用星期天、寒假、暑假及放學后的時間,到隊里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掙工分,以減輕家里的負擔;在讀初中時,我同時擔任著隊里的記員,因而從小對工分及記工過程就比較了解。高中畢業后,我回生產隊務農,“怎樣才能搞好生產隊?”成為我經常思考的問題。1977年,我在日記資料積累的基礎上,發現了工分制的變化規律:原來,工分制的具體形式不僅是反映勞動狀態、體現社員提供勞動差別的分配環節,實際上它同時也是調節勞動狀態的計酬形式,一種工分制的具體形式在被采用后,它即對原有的勞動狀態起著改變作用。而當生產隊的勞動狀態發生了基本的改變之后,這種工分制形式就會由適應狀態轉變為不適應狀態,于是,生產隊就需要有新的工分制形式來適應。而當工分制的具體形式處于不適應時,就需要隊委會和隊長來改變工分制不適應生產要求的狀況。而隊委會和隊長能不能進行這種改變,又取決于隊長和隊委會本身是不是適應生產隊的管理要求,因為生產隊長在擔任隊長之后,它本身也常常會有適應狀態轉變不適應狀態的變化。因此,當生產隊工分制處于不適應勞動狀態特點和生產具體要求時,這種狀況的改變又決定于生產隊長及隊委會的適應狀態。而不適應的隊長或隊委會狀況則需要社員通過社員大會的管理體制來改變。這就是人民公社生產隊的發展規律。人民公社從大寨工到時間工,又從時間工到定額工,再到綜合形式的工分制,這種發展過程正是在這種工分制規律的作用下不斷發展的。
當時在發現這一規律后,我曾經向公社干部提出改革工分制的建議,因為當時的時間工和定額工事實上都處于不適應狀態。當然,這在當時這種建議是不會被采納的。
生產隊規律的發現,可以說是學習哲學和養成寫日記習慣并進行專題整理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理論學習取得了實際收獲,反過來又促使我進一步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在1983年我進入國企之后,又開始了經濟管理和經濟學理論的學習。此后,隨著經濟理論學習的深入,對生產隊模式的研究和認識也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理論原理的掌握,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工分制的變化規律,實際上也就是按勞分配規律的具體體現。
進入國企之后,一方面我進一步觀察國有企業的勞動狀態和計酬制度,甚至研究班組變化規律等等;另一方面,我開始到常州圖書館借閱書箱。圖書館借讀書籍,也使我的閱讀視野有了較大的擴展。
1994年,當時國有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強調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為此,我試圖通過建立合適的計酬制度,使國有企業形成以員工勞動收入波動為特點的經營機制。結果我發現,原來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在保持工資制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無論怎樣改革,都不可能形成類似生產隊那樣的機制。由于工資并沒有真正體現“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消費價值(消費品)”的基本要求,事實上國有企業并沒有實現按勞分配。
既然作為公有制企業的國有企業沒有實現按勞分配,那國有企業怎么可能正常發展呢?這一發現,使我一下子解開了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缺乏活力的謎團。此后我把國有企業的情況與人民公社公有制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形成了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系統看法,并寫出了第一個關于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建議。
1996年,我在進一步研究人民公社公有制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的認識;并進一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以公有制經濟實體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系統認識。1998年,我運用價值理論的基本原理進一步研究了生產隊模式和國有企業虧損問題,并形成了經濟實體理論。由此,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的框架基本形成。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學習馬克思主義可以從學習毛主席的“兩論”開始,首先進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大門。
毛主席創造性地在“兩論”中向我們通俗易懂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精髓,這為我們進入哲學大門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而毛主席本人又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際運用,這客觀上就為我們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方法創造了條件。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就很容易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門。
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我們就可以讀《資本論》了。我們如果真正掌握了矛盾分析方法,那么,讀懂《資本論》,特別是讀懂第一章就不成問題。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商品兩重性,那么,對勞動的兩重性,對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從而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原理也很容易把握。這就打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
而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和政治經濟學基礎,我們再來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著作,那就比較容易掌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假如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有了基本的掌握,那么,我們就可以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了。
弄懂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再回過頭來學習列寧主義,回過頭來研究蘇聯模式;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我們再回過頭來學習毛澤東思想,來研究中國革命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就能更好地認識社會主義革命過程和發展階段,就能很好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
學習馬克思主義,先要有一個哲學基礎。這是一個難點。我的一個經驗就是從學習毛主席的哲學開始。毛主席是偉大的導師,這并沒有過譽的地方。毛主席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學習馬克思主義要聯系實際,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這里的聯系實際,是需要我們去了解實際事物的發展過程,是需要有長期觀察和了解的。我在農村呆了8年,從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到分戶單干開始,都是親身經歷的。在國有企業我呆了11年之后才發現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要完整地了解事物的整體,需要作多方面的了解和長期觀察,這是需要長期主義的。
學習馬克思主義還要一個根本條件,就是你必須是具有勞動者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著作是工人階級的圣經,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它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本質上是闡明勞動者利益要求及實現途徑的學說。因此,如果你不能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用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來看待問題,學習理論,那你是始終進不了馬克思主義的大門的。當然,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勞動者,那你天然就具備了這了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