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與亞里士多德】
近日筆者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時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很多觀點居然與中國戰國時期的商鞅的“馭民之術”高度相同或相似。
經筆者查對,他們兩位大家均生于2000多年前的同一年代,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譽為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商鞅提出“馭民之術”的時間是公元前356年,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成書于公元前325年,前者比后者早31年。就當時的條件,他們不太可能彼此溝通,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后者抄襲前者的可能性,應當歸于“英雄所見略同”。
【《政治學》希臘文和拉丁文】
商鞅的“馭民之術”包括愚民、弱民、貧民、疲民、辱民五個方面,也被稱為“馭民五術”。亞里士多德雖然沒有系統總結出“馭民”的具體條文,但是可以找到彼此對應的思想觀點,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區別差異之分。
一、愚民之術
商鞅禁止百姓讀書和學習,尤其是儒家經典,以防止他們產生過多的疑問和反抗意識。他主張通過控制信息和教育,使百姓在信息不對稱中思維局限,對外部世界認知片面,缺乏獨立思想和判斷能力,只能盲目服從,易于精神控制,便于把全民思想統一到統治者的意志上來。
亞里士多德說:“我們已經論述什么樣的性質的人才是可能為立法者駕馭的,剩下來就是教育的工作,我們進行學習,有些是靠習慣,有些則賴于教導。”他認為,每一個政體都是由統治者和臣民組成的,那就須考慮到兩者關系應該是交換性質的或永久固定的,對于公民的教育必然依據這個問題來制定。立法者有義務規范人民的行為,培養其高尚的情操。他說:“毫無疑問,沒人會反對立法者將其注意力置于少年人之教育問題上,畢竟對于教育的忽視終會轉至政體的存亡,而公民應當接受塑造以適應其當下生活之政治環境。既然整個城邦都向著共同的目標,那么整個城邦的公民接受同樣的教育就無可厚非了。并且,教育問題應是所有人的職責,如此,斯巴達人將教育作為全邦的共同責任的行為是應該受到褒獎的,他們對于下一代的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
二、弱民之術
商鞅禁止百姓擁有鐵器和銅器,秦始皇則將全國的武器收繳并銷毀,鑄成12個巨大的銅人。商鞅主張通過限制民眾的武器和資源,使民眾無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他說:“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商君書》弱民第二十】
亞里士多德說:“僭主(古希臘城邦統治者的一種類型,也被譯作暴君)無法信任平民,因而不允許平民擁有武裝”,“僭主希望臣民沒有行動能力,因而沒有人去做不可能的事。如果他們自己都沒有能力的話,他們是不會企圖推翻暴政的。”
三、貧民之術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賦稅占農民收獲的三分之二,極大地壓榨了百姓的經濟資源。他主張通過嚴苛的賦稅制度,如“十稅五”,剝奪百姓的剩余錢財,使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失去反抗的資本;人窮志短,減少他們的反抗意愿。
亞里士多德說:“僭主還會采取增稅的辦法讓臣民致貧,狄俄尼索斯的增稅政策實施5年后,臣民的財產幾乎全都落入了國庫。”
四、疲民之術
商鞅要求百姓在勞動時不能東張西望、交頭接耳,以確保他們全身心投入勞作;他主張高稅收政策,使得民眾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工作,無暇顧及其他,讓百姓疲于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或參與反抗活動。
亞里士多德說:“僭主迫使其臣民窮困,好讓他們為了生計終日辛勞,從而無暇顧及政治圖謀。法老修葺金字塔,西普塞洛斯家族不惜巨資建造神廟,佩西斯特拉托修建奧林匹克亞宙斯神廟,波呂克利特在薩摩斯島增建宏偉宮殿……所有此類營造工事、大興土木的目的都是控制民眾,讓他們貧窮而不得閑暇。”
五、辱民之術
商鞅教唆百姓相互檢舉揭發,羞辱和打擊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徹底失去自尊和自信,終日生活于恐懼氛圍中,在心理上處于被控制狀態。還通過流放和懲罰那些對政策提出異議的人,使百姓不敢對政策提出質疑,不敢反抗。
亞里士多德說:“僭主的習性之一,就是永不喜歡任何有尊嚴并且精神獨立的人,他想獨占榮耀,而一切有尊嚴而且精神獨立的人都會觸犯此種威嚴,有損于僭主的特權,因此專制者通常對顛覆他們權威的人恨之入骨。”他說:“對于臣民的羞辱,是因為僭主認定一個心胸狹窄之人定不會和別人謀劃暗害他人。”他認為應該在公民中制造猜忌,只有人們互相信任,達成共識之后,僭主制才可能會被推翻,這就是為什么僭主總是和賢明之士過不去。因為賢達們威脅到僭主的特權,他們不想被專制所統治;也因為他們彼此忠誠,從不起內訌。他說:“僭主制的一切政策都超不出以下范疇,僭主的統治手段必以此為前提:在民眾中挑撥離間;弱化其反抗的能力;使其囿于自卑和狹隘。”
商鞅和亞里士多德的“馭民之術”除了以上五個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觀點外,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還為統治者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民眾的策略,筆者將其歸納為“控民五策”:
一是保持“一盤散沙”狀態以消除“叛亂”風險
亞里士多德說:“帖薩利亞農奴經常反抗他們的主人,斯巴達的農奴同樣也會反抗他們的主人,他們心懷不滿,巴望著主人破產。同樣的情形卻沒有發生在克里特人身上,其原因可能在于,即使鄰國相互為敵,但卻從未出現過農奴聯盟,叛亂者各有自己的農奴,各方利益不同。
“廢除共餐制,禁止結黨營社,僭主必須警惕任何可能激發臣民勇氣和信念的事務,禁止文化研究以及類似討論的集會,采取各種方式防范民眾之間的相互熟悉,因為熟悉會增進信任。
“最好的狀況就是被奴役的農民屬于不同的種族和信仰,若一旦他們信仰相同便更容易聯合起來發動變革。”
二是讓渡參政權以保持社會穩定
亞里士多德說:“對于既無財富也無特殊品性的大量自由人和公民團體,應該享有怎樣的權利呢?賦予他們過多的參政權是危險的,因為他們的愚笨會使他們犯錯,他們的不誠實會使他們犯罪。但若不給他們提供任何公職也是危險的,一旦城邦的大群貧民被撇在一旁,城邦就等于遍地樹敵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唯一方法是允許他們參與議事和審判事務。因此,梭倫及其他立法家賦予他們兩項權利:一是選舉行政人員;一是審查期滿的執政人員。但他們自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
三是制造恐懼以凝聚人心
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政體可能會因為遠離危難而得到保全,但是有時候也會因為迫在眉睫的危難而得到振奮和捍衛。那些關心憲法的統治者,之所以要制造恐懼,還把遠在天邊的危險帶到人們的近前,就是為了讓人民團結起來捍衛政體。
“另一種僭主統治之術就是要在民眾中埋下紛爭的種子,朋友與朋友的矛盾,貧民和貴族的斗爭,富人與其他富室的周璇。為了使人民進一步不得空閑且服從其領導,僭主很喜歡挑起戰爭。”
四是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監控以防“變革”
亞里士多德說:“每個個體的私人生活也與變革的發生有關,因而不管是什么政體,都應該安排一個職能部門負責監督與現行政體不協調的人。”
他說:“僭主強迫所有人同時出現在公共場合或者自己的宮廷門前,以查知他們所想所做,并使他們養成卑躬屈膝的個性。一個僭主還要設法知道臣民在說什么或做什么,錫拉庫扎派遣所謂的“美女偵探”,希爾洛則經常派遣“竊聽者”秘密混入一切社會活動,刺探民情。
“那些意圖行刺而不在乎能否活下去的人是最危險的,也是最應該被監視的。那些要么認為自己受了傷害,要么是身邊人受了傷害的人應該嚴加防范,因為其總是容易沖動,奮不顧身。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說的,要與憤怒斗爭是很困難的,因為一個人會為報復出賣他的靈魂。”
五是學會偽裝以塑造親民愛民形象
亞里士多德說:“有一點君王必須要注意,要緊緊抓住自己的權力,但是自己還是要表現出民主的一面,要讓自己的統治更接近君主制,至少看起來要像是有氣度的君王。
“第一,他必須要表現出很關心公眾的收入,而且不能做那些浪費錢財的事。如果讓人民看到自己上繳的血汗錢都被浪費在美人、外邦人和伶人之流的身上,他們都會變得憤怒。他應該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都做成明細表(有的僭主就是這樣做的),因為這樣看起來就像是人民的管家而不是僭主了。他是整個城邦的主人,也沒有必要擔心自己會缺錢花了。當一個僭主在外的時候,有更多的理由去擔心鎮守他家業的人而不是臣民,因為有一個陪著他,而另外一個留在了城里。
“第二,他征稅看起來顯得是為了城邦可以面對戰爭的不時之需,他應該把自己當成人民財產的守護者,而不是財產的擁有者。他不應該讓自己看起來很苛刻,而是要讓自己尊貴,當人們看到他的時候,應該是尊重而不是害怕。這一點很難做到,這也是僭主容易受到蔑視的原因。就算僭主在其他方面都沒有什么德行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看起來在軍事上有點天資,讓自己的臣民以為自己是一名良帥。
他說:“僭主應該美化并改善他的城邦,就好像他不是一個僭主,而是一個城邦的守護者。僭主不應該有暴虐行為,尤其是對于個人和青少年。他在那些熱愛榮耀的人面前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懲罰別人要像一位慈父。與年輕人的交往應該是源于情愛,而不是放縱。他應該給那些在名譽上受到傷害的人以補償。
“僭主應該運用的政策都是很明顯的,他應該向他的臣民展示他是一個管家和君王,而不是一個僭主。他不為自己謀私,而是公眾的監護人。他的生活要節制,不能驕奢淫逸。他應該與顯貴為伍,在平民面前充當平民領袖。這樣一來,僭主的統治就高尚而令人崇拜了,因為其臣民沒有受到貶抑或壓制,也就不會仇恨或者害怕僭主了。同時,僭主的情操還能得到陶冶而更加有德行,這就是一大進步了,至少已經是半具良善了。”
無論是商鞅的“馭民五術”,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控民五策”,其本質都是把人民當作管理和奴役的對象,都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思考問題,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加強中央集權,掌控百姓的命運,保持社會穩定,維持和鞏固統治者的政權。其結果是,以嚴重損害天下百姓的言論、行動、財富、人身等自由為代價,換取統治者的政治利益。
(原創,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