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大教授王憲舉先生問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務顧問關于生育的提問,瞬間引爆了網絡輿論,激起了無數網友的強烈不滿。
一句“老老實實、服服帖帖的就這么生孩子”,猶如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也照出了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見。
“女大學生是生育機器嗎?”
“就是這種‘爹味’的男人太多了,中國女性才不愿意結婚生育。”
網友的留言字字珠璣,直擊要害。
更有甚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因為社會資源被這種思想觀念的人占據,才導致年輕人囊中羞澀、信心不足,生育意愿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這些評論并非無的放矢,而是當下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葉爾蘭·卡林的回答則贏得了廣泛贊譽,他說:
哈薩克斯坦并不會強迫婦女去生孩子,不會替她做選擇。哈薩克斯坦的婦女非常積極地參與社會各個方面,也參與政治,保證人權。
2022年通過了涉及兒童安全和婦女權益的重要法律,形成了新的機制保護婦女權益。
哈薩克斯坦的《憲法》規定,所有財富是屬于人民的,石油天然氣的收入都會計入國家基金,每個新生兒都會從基金中得到分紅,將來用于解決住房和教育問題。
通過國家和家長共同參與,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習慣。
“答案都給你講明白了”:
尊重婦女權利、財富惠及人民、解決住房和教育問題,這些才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所在。
與其空談“讓人相信”,不如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這才是正道。
王憲舉先生的問題,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是暴露了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他關注的不是“如何制定政策鼓勵生育”,而是“如何讓女性相信”,這背后的邏輯令人不寒而栗。
在他看來,政策似乎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是如何“忽悠”女性乖乖生孩子。
這種將女性視為生育工具的論調,簡直是匪夷所思。
“老老實實、服服帖帖”,這兩個詞更是耐人尋味。
仿佛在某些人眼中,生育的女性就應該是溫順聽話的,而不生育的女性則是不安分、不服管教的。
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不僅是對女性的嚴重偏見,更是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公然挑釁。“
不老實”是赤裸裸的負面評價,而“不服帖”則更值得深思。
究竟要對誰“服帖”?是誰在潛意識里把自己擺在了支配者的位置?
生育是女性的自由選擇,而不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我們應該尊重每位女性的選擇,而不是用陳腐的觀念去綁架她們。
與其絞盡腦汁地想著如何“讓人相信”,不如腳踏實地地解決實際問題。
與其用“服服帖帖”來要求女性,不如用真心實意去關愛她們。
只有真正尊重女性的權利,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與其在如何“讓人相信”上費盡心思,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創造更優越的生育環境上。
只有切實解決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難題,才能真正提高生育意愿。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不是“緣木求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育率下降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我們需要正視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我們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而不是空喊口號。
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聽到“服服帖帖生孩子”這種荒謬的言論,而是看到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包容的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