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導致的城鄉二元結構,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初,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減少人口流動,百姓安居樂業,為計劃經濟帶來便利,且讓殘余敵對勢力更易暴露等。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戶籍制度帶來的對立是城鄉對立。
而改革開放策略下,一部分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按照正常的思考,“先富起來”的地方選擇上,以中部為核心,依據現實向四面均衡分布,如此才能最好的起到先富帶動后富的目的。詫異的是,我們選擇了東南沿海,這樣讓我國原本的南北傾斜,東西傾斜,更加嚴重。抗擊打能力變差,對西部的控制,日漸稀微,且因此帶來了不合理的人口流動,簡單估計,直接浪費就是現有流動量的40%,尚沒有計算這40%的價值(包含時間)再創造能力,連續的計算,將得出十分驚人的數字。為何驚人?因為這是可以無限計算的數字,只要沒有糾正過來,消耗和浪費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后來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有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的計劃,試圖將我們的全國中心引回中部。
重點城市選擇后,就有了人口遷移,這個時候,外來人口,對本地人口造成了沖擊。于是順其自然的,戶籍政策成為了當地人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于是:大量的人口涌入這些城市,本地戶籍的市民享受的待遇越來越好(因為外來人口有消費),物價不斷的上揚。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沒有了國家的重點投入,這些城市,也能夠依靠物品的價格優勢(因為人民幣是全國通用的,所以此地的高物價水平就會造成對其他地方的剝削),以及與戶籍綁定的待遇優勢,來吸引人群。戶籍制度成為大城市維持其頂尖優勢的工具。
當下,我們正走在這樣的一個拐點,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計劃,使得國家的發展,趨向均衡。這對東南沿海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造成了直接的沖擊,這些城市會在短期內失去優厚福利以及高物價水平的根基。為此,這些城市不得不松動戶籍政策的遷入門檻,試圖保持外來人口的進入流量,以保證其高位運轉的福利待遇。顯然,這是不可持續的緩兵之策,會積累更大的危機,如果不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自我轉型,實現環流,則這些城市的沒落已經是必然,直到一個合理的規模(福利待遇不存,房價自然大降,人口變少,自然有很多的企業運轉成本變高,消費量減少等一系列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沒有宏觀誘導,大規模的流動大軍,混亂不堪的盲目流動,可悲;滯留不去(沒有退路的大有人在)的人群,比比皆是,幾限于瘋狂。
根據我們國家的城鄉人口比例,現有的城市,在其發展規模極限內,并不能容納這么的農轉非。這樣的話,就使得競爭尤為慘烈,慘烈的結果就是:一個小學生能使勝任的工作,卻有很多大學生來競爭,結果鳩占鵲巢,鵲占雞窩,一片混亂。
流動大軍的組成:農民工,農民工二代,待就業青年。滯留大軍:沒有住房,且至少20年才能買得起房子的異地工作者。沒有統計過,這兩路大軍總人數有多少(農民工有1.6億)。
流動大軍加上滯留大軍,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民工”。
民工中,80后,90后又占了大多數,稱其為“新生代民工“;大多數的80后,90后都在其列。他們受教育水平比較高,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渴望融入城市。但現實的制度,現實的城市結構,注定了這條路漫長而又艱辛。工作不夠穩定,收入不穩定,居所不穩定,似乎一切的不穩定都積聚在他們的身上。試問,有誰能夠從容面對以上的不穩定?誰不想成家立業,誰不想安居樂業,誰不想讓自己的父母安享晚年?這一切都因為不穩定而變得虛無縹緲,精神上,物質上,都好似玻璃一樣,非常容易支離破碎。正常人,在如此壓力下,早就成神經病了吧?早就該被壓垮了吧?正如某些人貼給他們的標簽”垮掉的一代“,事實是這樣的嗎?有多少次辛酸往肚里咽,有多少次黯然淚下,父母面前的強顏歡笑,朋友之間的故作輕松,誰知道這其中的滋味?
奮斗奮斗再奮斗,拼搏拼搏再拼搏,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人,鞠躬~
建議
1,以城為單位,統一標準,建立新城,根本上解決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問題,加快城市化進程。
2,重新分布教育系統,醫療系統,打破現有的教育,醫療等的不合理集中的狀況。
3,廢除戶籍政策,只用單一的身份證識別。
4,遷都中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提高社會運行效率。
5,建立統一的人事調度系統,利用現行網絡搜集所有民工信息。
6,對現有所有企事業用人需求信息進行采集評估,根據經驗學歷等的差別,確定崗位需求,調整現有崗位體制。此點要將所有人員編制在內,不存在職位不夠,因為可以輪崗。職位只會越來越多,因為有更多的新型城市。國家要做的就是合理調度,分配,減少各人求職的盲目性,以及因此帶來的浪費等等問題。(務農職業化)
7,國家統籌福利,使福利與地域隔絕開來,使得福利制度更具靈活性。
8,建立遍及所有家庭的網絡,使得網絡成為基礎的結構,為全民否決權,全民監督奠定基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