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取得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的結論認為,“目前我國中產階層的規模約為總人口的23%左右,隨著中產階層的快速成長,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正向通常人們所認為的現代化‘橄欖形’階層結構變動”。同時,由于社會階層的分化加劇,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動表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
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取得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日前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并對外發布。
中產階層近10年快速增長
課題組組長、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介紹,2000年之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已經出現了中產階層崛起的趨勢,2000年之后崛起速度加快。2001年的全國調查表明,中產階層的規模已經達到15%左右。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2006年中國社科院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綜合分析,目前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比例為23%左右。短短幾年間提高了8個百分點,遠遠快于2000年之前中國中產階層的成長速度。
筆者這這則課題結論表示出了極大的質疑,難道人們被“被中產階級化”。
什么叫中產階級?依然國外對中產階級的定義,結合中國的實際,就目前來看,至少有四個要素。一是指經濟收入能保證在當地算個小康以上水平。按照恩格爾定律來說,就是基本生存開支已經從主要開支降格為次要的開支,成為家庭開支的一個較小的部分。二是指有文化與受教育水平,這個內容是指要有文化與專業特長,當然不見得就是有個文憑當飯吃。有文憑說明有了一定知識,并且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夠較好地解決就業、生活與發展的問題。三是有基本保障,四是有發展的消費與需求。概括起來說,中產階級應當有較好的吃穿住行條件,并且有較好的受教育條件,有較強的醫療支付能力,有一定的發展能力。
而筆者從中國社會近年的發展趨勢可以得出,中國產生中產階級的土壤日益破壞,股市與樓市已經成為消滅中產階級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產生極少數巨富階級的主要渠道。獲取這一渠道必須緊緊依賴“官僚權利”,從而涌現出了諸如《蝸居》中“陳寺福”之流的巨富階層,但產生這些巨富的結果就是消滅了大量諸如“蘇淳”之類,原本能成為穩定的中產階級的個體的人群。
事實上中國樓市漲幅最大的兩年是2007年和2009年,從2007年開始,絕大部分“靠工資吃飯”城市居民基本失去了買房的能力,父子兩代湊首付的情況變成普遍現象,每月還銀行貸款的資金支出占到了收入的較大部分。包括“居住”這一基本生存條件在內的生存開支由過去的次要開支重新上升為主要開支,又何來的“中產”,后續基本無中產階級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樓市使后續基本無中產階級的產生,那么股市就是一個消滅中產階級的大渠道。
1. 中國的股市是一個充滿著內幕交易,黑幕橫行的市場,按照當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中國股市連賭場都不如。”誰最接近上層權力和擁有超級資本,誰就擁有在股市“橫行霸道”的實力,大資本通過股市“吃掉”中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
2. 在基本沒有現金分紅的市場,中國A股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工具。上司公司的圈錢往往造就了大批巨富,但更多的是消滅數倍于巨富的中產階級與中產階級的后備人群。
在全民參與股市的情況下,2008年的股災更是以超大幅度“負增長”人們的“財產性收入”。
從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報告中可以看出,他們得出中產階層近10年快速增長的結論的三個數據來源于2000年、2005年、2006年,而忽略了全面抑制中產階級產生——樓價狂漲的2007和2009年,以及股市大熊的2008年。
由于長期的通貨膨脹和沒有穩定合理的理財渠道、以及高賦稅政策,中國產生中產階級的社會“源泉”正在逐漸消亡。新的中產階級產生的數量極少,舊的中產階級又被“剪了羊毛”,造成了中國中產階級占總人口的比例近三年實際上也是在逐步減少,而且隨著各種新稅收政策的出臺,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和比例未來的趨勢是進一步減少。
因此,社科院,請不要再讓大家“被增長”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