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到底出沒出問題?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
判斷一個社會出沒出問題的最簡單標準就是:看一看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幸福感"是不是也同步的在增長?
社會出了問題,生了病,我們也把這叫"扭曲"、“異化”,即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反過來奴役我們,例如我們創造的教育制度。
我們的社會到底是否“扭曲”、“異化”,從我們孩子的身上看得最明顯:我們孩子這一代人,生活在我們這個民族有史以來物質財富最為豐富的年代,“一家一個孩“的政策更使他們集整個家族的千般寵愛于一身,被稱為“小皇帝”、“太陽”,
那么我們看一看我們的“皇帝”、“太陽”幸福了嗎?父母在吃穿上有求必應,但課業的壓力、精神的緊張卻使他們失去了消化美食的胃口;他們可以有成山的玩具,但不知曾幾何時卻失去了玩玩具的時間;他們號稱擁有未來,但卻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嚴重睡眠不足;
最近鹽城跳樓自殺的高中生,學校規定的到校時間是6:20,假設路上需要20分鐘,穿衣洗漱吃飯需要30分鐘,那么,就是說每天最遲不能晚于5:30起床,而這樣的時間安排必須“緊忙”才能不遲到,
而人在著急的狀態下,是沒有胃口吃早飯的,要想從容地吃一頓早飯,就不得不起得更早,這樣日復一日地“著急”、不吃早飯,我不知道會養成什么樣的身體,會訓練出一種什么樣的“神經”,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底是在培養人,還是在殘害人?
有時我常想:我們的中學、高中如果規定學生8點鐘到校,天會不會因此而塌下來?我們的民族是否會因此而“沉淪”因此而落后挨打?我認為答案正好相反!
有時想一想,人類真的很愚蠢,他總愛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作聰明,作繭自縛。
他們不乏同學和伙伴,但該死的“競爭”毒化了他們的關系,使他們彼此防范、形同陌路,失去了從友誼和交往中獲得快樂的能力;他們有幾千、幾萬的壓歲錢,但卻成了自殺后送葬的紙錢!
電腦本是孩子們的最愛,但寫不完的作業只能使他們面對它時,黯然神傷地扭過頭去,那眼神讓人心顫、流血;他們號稱最幸福的一代,但他們卻實實在在地服著“天底下最苦的苦役”。
這本該是一個需要快樂而又制造快樂的年齡,一個需要故事而又生產故事的年齡,可單調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的記憶成為荒漠!
以至于若干年后回憶起這段時光竟發現,這是一段空白“沒有故事”——就是他們他們的故事,所謂的“花季”,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孩子何罪?孩子何辜?他們信任我們,他們天真的認為大人為他們按排的一切都是對的,
他們不會知道為什么生活會這樣痛苦,他們以為這就是他們的宿命,除了無條件的接受別無選擇。
近幾年,學生自殺,已經像“礦難”一樣不再是什么新聞,人們的耳朵已經磨出了繭子。
應試教育、考試,是造成這一切的元兇,這幾乎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
但是不知道大家想沒想過,隱藏在這“原因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為什么應試教育名聲狼藉,但卻生命頑強?素質教育有口皆碑,但卻千呼萬喚出不來?
我認為存在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而我所說的這種社會歷史根源,就是我所說的我們的“社會病”,
這個社會病就是,首先,我們遠不是一個“能力本位社會”,而是一個“官本位社會”+“關系本位社會”,
這種社會病表現在我們的就業和用人制度上,就是扭曲的用人價值取向:第一是看關系,第二是看“好處”(權力尋租),第三看學歷、畢業學校(是否是名校),最后才看能力。
人不能生而選擇自己的父母,選擇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選擇自己的家庭的經濟地位,但是可以選擇好好學習,考個好分數、好學校。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試教育為窮人進入上流社會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應試教育功不可沒。社會對公平的需要、呼喚,就是應試教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理由。
相反,如果是“能力本位社會”,情況就不同了,這種社會把能力——能否為企業、組織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作為用人的第一考慮,如果你不能給企業組織帶來效益,即使是親爹老子也照樣開你,金錢更是失去了用場,學歷、名校畢業證能唬得了一時,但唬不了一世。
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就可以考慮“關口后移、弱化考試的作用”,把“考試”和“就業應聘”對接,或者干脆把“考試”和“就業應聘”合而為一,說白了,就是弱化考試、分數在用人中的作用,把它僅僅作為眾多的參考要素之一。
因為能夠成功地通過“應聘”并且穩穩地坐住自己的位置,就已經說明了一切,說明了你在學校的表現和收獲。難道“應聘”以及錄用后的“試用”,不是對學生素質的最好的檢驗嗎?
由于用“就業應聘”這個指揮棒取代了“考試”這個指揮棒,整個的教育體制、機制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學習的內容,還是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方法都要面向“就業”,面向社會。
這時“素質教育”的實施才成為可能。到那時,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或許就是領著孩子做“游戲”,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各種科學實驗、興趣培養、體育專長逐步取代“游戲”,而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本質上也是一種“游戲”只不過是游戲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
到14歲以后,當學生的身心發育成熟,我們的教育才開始著手讓學生搞清楚各種科學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數學原理,
抑或不這么做,就讓孩子在做個種游戲、各種實驗的同時,就搞清楚隱藏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只不過是由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
由于“考試”與“就業”對接,這客觀上就要求“學習”與“實踐”對接,“學?!迸c“社會”對接,那些死摳書本的學習將被擯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打工、做志愿者將被家長和學生普遍接受。
到那時,學習的內容是著眼于提升素質的,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方法也是著眼于提升素質的,這意味著學生們將在游戲中學習、實驗中學習、交往中學習、生活中學習、實踐中學習、社會中學習。
也許有人會問:弱化考試、分數的作用,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分配?那些名校如何遴選學苗?首先,是否夠名校要以就業率和成才率(名人率)作為評判的標準,其次,以是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作為錄取的標準,而這種“生命的活力”表現為要在各個方面優于他人,
以是否具有將來在某個領域“成名成家”的潛在素質作為錄取的標準,而這種潛在素質,恰恰是此前素質教育的結果,在某方面“玩”的最好,試驗做得最好,方案作的最好,“小制作”做得最好,小發明做得最好,最善于交際,最善于組織,最善于宣傳的學生將最終勝出。
當然,這都要有一個評判的標準和考核的辦法,比如通過選舉,通過專業機構的考核認定,通過學術委員會推薦。這又涉及到了我們的又一個“社會病”,那就是我們還遠不是一個“誠信的社會”。
任何好事,都要通過人去落實,如果人心長歪了,任何好事都會辦歪!
如果是一個“誠信的社會”,就不會出現先生“為二斗米折腰”的事情,也不會出現學生為了考取名校,為了考試及格、畢業論文獲得通過、考取某教授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向老師行賄的丑聞。學校老師也不會為了照顧關系或不義之財,而做哪些令“斯文掃地”的不齒之事了。
總之,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前提有兩個:即“能力本位社會”+“誠信社會”,而這兩者目前我們都不具備,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病”,這就是“應試教育不死”,“素質教育難產”的根本原因。
如果要問素質教育離我們還有多遠?答案是:“能力本位社會”和“誠信社會”離我們有多遠,素質教育就離我們有多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