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膠州路大火燒出了市場經濟的弊端
“上海11-15特大火災事故原因查明”這條新聞幾乎放到新聞版塊頭條。粗線條解讀直接原因是由兩名電焊工違規作業引起火源,加上尼龍網防火等級低和易燃材料助燃,致使整幢大樓烈火熊熊;間接原因搶工期、突擊施工及多次分包、多家作業、無證上崗等因素。
筆者以為這與礦難是同一個問題,是市場經濟一個弊端。我國真正干事的在市場經濟過程中,屬于產業鏈的尾端,經濟效益是最差的,在多層次轉包工程有多少經濟效益呢?使得這些真正干事的沒有把事做好硬件、軟件投入條件,承包責任人誰又不想掙錢呢?每個中間環節“層層扒皮”,他自己又想掙得最后那點效益,也已經沒有財力與精力使得工作精益求精了。基層施工單位也只能以“搶工期”、“搶進度”、“突擊施工”名義減少工資支出,如同礦業加長作業時間與加重額定生產量來保證自己的最后效益不再付水東流,否則他們將被經濟競爭所擊倒。
然而,這樣的企業養不起一支精練的作業隊伍,甚至這支隊伍是不穩定的,而這種作業隊伍的流動性也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別說是一個八級工找不出來,就是一個四級工也都難找,這不那兩個燒電焊的連個上崗證都沒有。說白了只要有把力氣干活就成。這與計劃經濟時的企業基本隊伍大不相同了,那時一般的企業技術工人梯隊形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筆者過去經常下礦井搞課題,那里多半都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工。這樣的勞動報酬也只能集結技術素質不高的工人,安全生產也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的,更沒有安全生產經驗積累與現場事故第一時間處理的責任和能力。也許他們也只為養家糊口。
記得毛委員在井岡山時期,紅軍不能像白軍那樣存在嚴重的“雇用思想”這也是一個很重要教育內涵,還有“官兵一致”等等。那么市場經濟的企業的業主與工人關系不是“雇傭關系”又是什么呢?而且是“勞動力廉價”的背景,怎么能有一支高素質的基本做事的隊伍呢?別說是“主人翁思想”了,就是用市場經濟觀點也已經說不通的。
一個“重商主義”社會環境,倡導按“要素分配”,就是缺少“按勞分配”。首先是“勞動”的“廉價”趨勢定式長時期作用,那么注定不可能有一個穩定的從業環境。滿世界的“外來工”、“農民工”等其本身已經說明問題了。樓房倒伏,橋梁垮塌,路面大面積塌陷,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地震與雪災面前也都暴露無疑,礦難與重大傷亡事故也總層出不窮……
筆者以為層層扒皮的市場經濟不僅使得整個社會人心渙散而且將葬送國家的建設事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