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學歷社會病”的思考
一、當今社會存在“高學歷病”
“高學歷社會病”,有人叫“高等教育過度化”。確切含義,可歸結為兩點,一是高等教育規模過分擴張而質量下降;二是相當多的人接受了沒有必要的高等教育而付出了高額的學費,還難找工作。
有資料說,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都出現了高等教育過度化的毛病,尤其發展中國家為甚。法國1992年2月公布,283萬失業者中,大學生約占30%;英國《獨立報》報道,1989~1993年,英國最大的大學——倫敦大學的畢業生失業率連續4年上升,逐漸接近80年代初的12.5%。50年代初,印度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總數為2萬人左右,占全部失業人數的12%;70年代達到120萬人,占失業人數的20%左右;80年代達150多萬人。韓國197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為57~58%,1985年下降為41%。泰國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在80年代初,因專業不同,分別達24~70%。
美國學者馬爾科姆-吉利斯,在其《發展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一書中,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過度化有這樣一段精彩描述:
在印度和菲律賓這兩個擴大高等教育的先鋒國家,出現了大批尋找工作的畢業生,他們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長期實行免費教育的斯里蘭卡,到了70年代發現,新畢業的大學生,有一半成了失業者。韓國這個曾在50年代后期,有著許多垂頭喪氣、無工作可做的大學生的國家,到了70年代,倒出現了受過教育的工人短缺現象,導至經濟多年近乎停頓。加爾各答的職業介紹所里,每天都擠滿了文學士和理學士,有學數學的,有學英語的,有學物理的。而有些雇主主要是在該介紹所尋找擅長空調、絹網印花或管道方面的人才,這些雇主失望地離去了。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學畢業生最后不得不接受與教育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據說在馬尼拉,與美國有些城市一樣,文學士當出租汽車司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德國《大學》月刊2004年調查,德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只有60%找到工作,其中還有許多是效益差、學生并不滿意的工作。有報道說,許多高學歷者徒有虛名,勝任不了工作,很多用人機構不愿意化大錢去雇傭一個并不頂用的高學歷者,碩士、博士就業很是困難,當出租汽車司機的大有人在。很多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青年人自貶身價,冒充低學位,尋找低工資工作。在12萬碩士、博士畢業生中,至少有一萬人對自己的文憑“做了手腳”。現在就業的現實是,研究生比不過大學生,大學生比不過中專、技校生。
目前中國的情況,好像就是2004年報道的德國情況。高學歷的畢業生就業難,不是中國的特殊國情,而是知識爆炸條件下的各國通病。
二、中國有回歸“輕學歷重能力”的用人趨勢
也是在2004年,《南方周末》曾經刊登過《誠聘雜志英才》的廣告,在對于記者、編輯的條件中寫著:“不拘于學歷、資歷、既往職業,只要有才華,對新聞有濃厚興趣者即可”。更早一些,2003年,《北京晨報》曾經報道,北京的用人單位,相當普遍地把畢業生的能力放在了第一位,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歷作為第一條件。類似報道已經越來越多。
三、對國內教育的思考
1. 關于舉薦上大學
古人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選出來的秀才,卻不知書識字,選出來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樣),卻讓自己的老父親一個人在別的地方居住,與自己“分居”。這批評的是東漢的察舉用人制度,諷刺漢朝的選舉官員的權利是被士族所壟斷的,說這種靠鄉和縣的官員來舉薦人才的辦法,在當時,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學性。
后來這種舉薦制度被科舉制所代替了,今天我們還在沿用科舉制!
高考,就目前國情、國人的思想水平,一律“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比較最公平的;現在,幾乎所有招生改革,都可能帶來更大腐敗。
2. 教育問題的根源在社會
社會用人“唯學歷”,特別是提拔干部。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想想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評論,看看毛澤東舉出的那么多“低學歷,高水平”的杰出人物,再看看我們這些年社會用人的“高學歷病”,導致教育、培訓相應的“胡作非為”,導致許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或者許多人把精力浪費在“買文憑”上,難道不值得我們徹底“反思”嗎?
大學著名教授、大數學家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我們現在這樣搞,能出華羅庚嗎?
社會“唯學歷”,一是思想認識偏差,二是為了錢,帶動教育與培訓“產業化”,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大多數家庭窮下去!
教育改革,先從主要矛盾——社會用人的“高學歷病”著手,才能見到成效。否則,越改越糟糕!
人們不必為當官發財而上大學“買文憑”了,大學真正輕松自由搞學術了,大學才能出杰出人才。那個時候上大學,推薦就推薦吧;現在這樣的國情,推薦不得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