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1:開創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隨著70年代中國外交事業的重大突破,重返聯合國的一系列成就,中國和很多歐美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毛澤東和黨中央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同西方發達國家開展經濟技術交流的渠道,并形成了一個對外引進的新高潮。1972年以后,以“四三方案”為中心,毛澤東、周恩來多次批準關于引進國外設備、技術和擴大經濟交流的報告。先后投資50多億美元,引進了26個大項目。建成了一支中國自己的大型遠洋船隊。
成就2:建成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
中國工業發展最突出的成就也正是在這個方面。僅在1967年至1976年期間國家對能源建設的投資就超過了500億元。在石油工業中,不僅擴建了大慶油田,而且新建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遼河油田、中原南陽油田、江漢長慶油田等。原油產量以每年平均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多。其發展步子之大是任何時期所無有的。如果沒有當時石油工業的大發展,我國八、九十年代以及現在的石油自給將是大問題;與此相關的化工、化肥、化纖等工業也不會發展起來。
在成就1和成就2的基礎上,通過從歐美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廠、北京石油化纖廠、黑龍江石化纖維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四川維尼綸廠以及大慶化肥廠、南京棲霞山化肥廠、遼河化肥廠、洞庭氮肥廠、四川瀘州和貴州赤水天燃氣化肥廠等國內一大批化工企業。
成就3:完善鐵路系統等基礎設施。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改革以來喊起來的一個口號,20多年來中國交通發展十分迅速。然而不能忘記的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國家就開始大力加強全國的大干線建設,這期間在鐵路、公路、航空、大橋梁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驚人的。十多年間,不僅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襄渝鐵路、焦枝鐵路、枝柳鐵路、京通鐵路、陽安鐵路等十多條鐵路干線,而且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岡山公路在內的許多貫穿各省城鄉的公路干線。到1979年,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五萬多公里,有復線的八千多公里,并且開始了電氣化鐵路建設。內燃機車也投入使用。鐵路貨運量達十億萬噸。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80萬多公里,全國兩千多個縣基本上每縣都通了公路,大大改變了全國交通干線落后的狀況。
成就4:基本完成初步工業化進程
在前三項成就的基礎上,在這十年中國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進程。從1965年到70年代末期,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資達2050億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制造、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等新的工業基地,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狀況大大改變。這期間中國的造船工業由造萬噸巨輪逐步提高到造二萬噸、二萬五千噸,直到五萬噸級巨輪的水平,發展極為迅速。全國有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如湖北二汽、貴州鋁廠、邯鄲大型水泥廠、德陽第二重型機械廠、江油特殊鋼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山東托拉機廠等也都是那時新建的。至于各地建設的大型骨干企業就更多了。到70年代末期僅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就由原來的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占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了3.92倍。
成就5:從硬件上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人們都知道在改革之初的80年代曾出現過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對此有些人歸結為只是實行改革、推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結果。我認為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
其實,農村干部和群眾都很清楚:當時實行土地承包,一時調動了農民積極性這只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還在于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其中主要是:一是農田灌溉面積大量擴大;二是化肥使用量增加;三是種子改良、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而這三個方面都是70年代取得成就的必然結果。在看待這個問題時,不能只講果子豐收時的成績而不講當時栽培、灌澆時所投下的勞動和汗水吧!
1966年至1978年全國糧食產量由21400萬噸增長到30475萬噸,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增幅達42.4%。油料產量增幅達61.6%等,增長速度超過了改革后的90年代。中共《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不能不承認1966-1975年“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
在1965年以后,國家對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發展農村電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等方面投入越來越大。至70年代后期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黃河治理、遼河治理等在內的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不僅消除了水患災害,而且建立了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了興利除弊的巨大效益。
止于1977年,十年內全國農村共建了56000座中小型電站,農村80%以上的公社、50%以上的生產大隊都通了電,機電排灌動力達到6500萬馬力,有二萬多眼機井,灌溉面積達到七億多畝,農業人口達到每人有一畝穩產高產田。與1965年相比,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增長了51%,農業用電增長了470%,機井數增長了935.89%,機電排灌面積增長了355.58%,水電站機電總裝機容量增長了643%。全國拖拉機有56萬臺,產量比1965年增長了5.7倍;手扶拖拉機140萬臺,增長了65倍。(數字來源于《中國農田水利》,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5-43頁)
數字比較枯燥,但是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有了建國前30年包括1966-1975打下的堅實基礎,才有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騰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