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廠”:“新”事物6
多年來,“血汗工廠”這個詞在一些網絡平臺上使用得比較頻繁。而它最近的使用又與一位新的全國政協委員的名字相聯系,她就是有“全國女首富”之稱的張茵。
關于張茵,過去并不為人們所知曉。她的出名,主要是因為她在今年3月召開的政協全國會議上拋出了一個要求修改剛剛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書》,取消其中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條款。她說,這樣的條款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成本,因而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由于她的這個提案過于不合乎當前中國企業的實際,被有關專家斥責為“這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有些私營企業主確實被慣壞了”,因而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遭到了許多人的抨擊。于是,張茵就出名了。
事過不久,網絡平臺上就傳出了張茵在中國大陸某地所開辦的工廠是“血汗工廠”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列舉事實證明,張茵所開辦的企業在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存在著“血汗工廠”的特征。
看到那份調查報告,再回過頭來聯系到張茵在政協全國會議上的提案,人們才終于明白她為什么要提那樣的提案——原來,她的企業就是一家與《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款相抵觸的企業。對此,她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她一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就急不可耐地拋出一個那樣的提案。她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利用參加政協全國委員會會議的機會,通過要求修改該部法律,從而使她的“血汗工廠”合法化。政協委員提提案原來是在為自己個人的私利服務!通過張茵的舉動,人們對政協委員、尤其是私營企業主身份的政協委員的作用就又增長了見識了。
中國大陸并不缺少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機構和組織。比如,政府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專設的勞動仲裁機構,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相標榜的各級工會組織,還有行政監察機關,等等。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次調查并揭露張茵的工廠為“血汗工廠”的,卻并不是上述等等機構和部門中的任何一個機構和部門,而是香港(按照當局的界定,香港屬于境外地區)的一個學生組織!此種情況,對中國大陸的上述種種機構和部門,多多少少具有些諷刺意味。須知,他們是天天叫喊著要“高舉‘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的啊。
回頭再說“血汗工廠”。所謂“血汗工廠”,是資本主義初期比較普遍的現象。后來,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血汗工廠”就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新中國成立前,“血汗工廠”到處都是。夏衍的著名文章《包身工》就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舊中國“血汗工廠”的狀況。新中國成立后,工人階級翻了身,當家作主,成為了企業的真正主人。于是,“血汗工廠”就在中國大陸絕跡。
后來,隨著大陸國有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化公為私為根本特點的紛紛改制,隨著招商引資、引進外資成為大陸執政當局促進發展主要的和根本性的寄托,隨著大批國外和境外私營企業的登陸中國大陸,“血汗工廠”就又在中國大陸興盛了起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在最先開放地區最初開辦的企業(包括工廠、礦山等),差不多都有“血汗工廠”的性質。這種對“血汗工廠”的許可和鼓勵,既是各地各級政府用以招商引資、吸引外資時競相拋出的“優惠政策”,也是境外和國外私人資本看中中國大陸的重要緣由,也是這些企業得以興旺發達的根本性原因。因而,“血汗工廠”曾經遍布中國大陸各地,成為一種主要的企業模式。從這個角度說,張茵的“血汗工廠”,只不過是眾多大陸“血汗工廠”中的一個罷了,它絕非特例。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才有前國家安監總局局長(他在今年的政協全國委員會會議上榮譽地被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關于“煤炭帶血”、“GDP帶血”,“產品帶血”的正義的呼聲。由于這呼聲反映了中國大陸的客觀實際,多多少少地維護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因而是大得人心的。
國家要發展(這里說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而不是曾經廣泛鼓吹的那種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軟道理的那種片面的、形而上學猖獗的發展),就要有穩定。國家要穩定,勞資關系的和諧是根本性的基礎和前提。而建立在“血汗工廠”基礎上的勞資關系,是肯定不能促進和保證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的。有鑒于此,執政當局才制定了《勞動合同法》,以期遏制“血汗工廠”在中國大陸的蔓延,從而緩解廣大勞動者和大大小小資本家的關系。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是,該法剛剛公布實施,就有人強烈地提出了修改的要求。這說明,要想使“血汗工廠”在中國大陸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還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是需要時日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