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在吃不飽和餓肚子中渡過的日子
宋公明
民以食為天,對于人來說,吃飯是第一大事。人從娘胎里生出來,肚子里是空,因此就要吃奶。嬰兒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吃,所以有奶便是娘。聰明的母親知道對嬰兒每次不能喂得太飽,這樣下次嬰兒總是保持旺盛的食欲。俗話說“要想小兒安,須帶三分饑餓寒”,這就是辯證法,中國的老百姓有無數這樣的智慧。
所以我們從出生之后的一生,都要在饑飽交替中渡過。在兩餐飯中間,必然有一個從飽到餓的過程。如果到開飯時間竟然不餓,不想進食,那就是沒有食欲,很可能是生病了。如果是小孩子到吃飯時不想吃,而且精神不振,那么大人一定很著急,要趕緊帶孩子上醫院了。如果孩子沒到開飯時間就喊肚子餓了,那倒不要緊,大人會說,等一會,飯馬上就好了。那么這時孩子就要餓著肚子等一陣子。如果這也叫餓肚子,那么我們每個人都餓過肚子。但是這種餓肚子,是可以忍受的,也是必須的,只有餓了,才會食欲大開,吃嘛嘛香。
那么吃多少為飽呢?一般人都知道,不能吃得太飽,有個七八成就夠了,無論從熱量和營養,都能滿足了,多食反而無益。吃多了,會消化不良,會營養過剩,對身體是不利的。那么這是不是吃沒吃飽呢?如果這就叫沒飽,那么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是處于吃不飽狀態,但這是正常狀態。如果每餐只能吃到五六分,那可以說是沒吃飽,但對身體的消耗來說,大體上夠了,這就是半饑半飽,過去很多窮人一生都是過著半饑半飽的悲慘生活。如果再少,滿足不了身體的消耗,那人就要消瘦變弱,時間長了就會營養不良,就會浮腫,就會誘發疾病,最后導致死亡。如果根本不吃,完全絕食,那人是活不了幾天的。
饑餓的滋味不好受,但也分好多種。常見的是飯前饑餓,從有點餓到非常餓,程度有所不同。小孩子有時會叫“餓死了”,其實死不了,這是正常的,可以忍受的,而且是有益的。如果餓的時間太長,就有可能餓得受不了,會低血糖,會餓得頭昏眼花,四肢無力,出虛汗,甚至休克,電影《列寧在十月》中的瓦西里同志就餓昏過去了。身體不好或沒有經過饑餓鍛煉的人往往會這樣。對于身體好或耐饑餓的人來說,餓到一定程度反而不覺得餓了,俗話叫“餓過頭了”。就像長跑運動員過了極點一樣。人的身體有調節功能,所以有的人能耐受較長時間的饑餓,不是有的人能“辟谷”嗎?
歷史上大饑荒的記載是很可怕的,赤地千里,餓殍遍地,人相食,易子而食,樹皮被剝光,吃觀音土,等等。看過非洲饑民的照片嗎?人餓得只剩皮包骨頭,只乘一副骨架。中國解放前也是如此,“河南四荒,水旱蝗湯”。不僅河南,全國都有饑民災民難民,有解放前留下的照片為證。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吃飯當成大事,開展了大規模的賑災救濟,首先要讓廣大群眾從死亡線上活下來,共產黨不準餓死一個人。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因為貪污賑災款而被槍斃的。到困難時期,又一次強調共產黨不準餓死一個,發生餓死人的地方,當地領導都受到了嚴厲制裁。至于后來有人為他們平反,其中奧妙大家心中自然有數。
剛解放時,要保存證人民從死亡線上活下來也是極為不易的,大批的災民難民需要救濟,國內戰爭未了,朝鮮戰爭又起,奸商又在囤集居奇,外國人又在封鎖,自然災害又來湊熱鬧,然而僅僅三年時間國民經濟就得到了恢復。現在的人對解放初期已經印象不深了,當時就是軍隊,就是國家機關的干部,每天也是兩稀一干,而且是吃高粱米,玉米面。以后定量供應,北京再大的干部,也只能吃玉米面窩窩頭,而且不能放開肚子吃。三年困難時期,當然更苦了,國家發放救濟糧,山芋干就是算是好的。國家為了讓大麥能有好一點的適口性,是壓成片子發放的,現在麥片倒成了營養品了。
所以那一代人,一直過的是節衣縮食的生活,早上喝點稀飯就要去上班或上學,不到10點就餓了,頭昏眼花,四肢無力,心中發慌,那也得咬牙堅持,中午吃飯,狼吞虎咽,那才叫吃嘛嘛香。不過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那時再怎么困難,學校沒有停過課,工廠沒有停過工,農民也沒有停止過種地。在最困難的那幾年,紅渠工地仍然有300名農民在大干,學校里仍然是書聲朗郎,工廠里依然是機器轟鳴。
那時餓肚子是不假,但是決沒有解放前大饑荒的景象或者非洲饑民那樣的饑民。如果有,當時來華的外國人也不少,不可能沒有記載。那時的饑餓,總的說來仍然屬于兩餐之間的饑餓,無非是時間隔的稍長一點,吃飽的程度也差一點。通過想各種辦法補充食物,饑餓仍然屬于能夠忍受的范圍。所以那時不僅是在餓肚皮,同時也在大干社會主義。并沒有都去抓野味剝樹皮。如果真到那種程度,現在恐怕老鱉都要絕種了。國外有名的渡渡鳥不就是被人捕殺而絕種的嗎?
那時可以說是全民食欲大振,人人喊餓,吃嘛嘛香,各種雜糧粗糧野菜都吃,反過來說是對身體很有好處。現在六十歲以上的人都是從那時過來的,如果說中國是老年社會,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占的比例大,長壽的人多,那么與此也許很有關系。現在人不是又把粗糧野菜當成寶貝了嗎?
其實困難時期剛過不久,到1966年文革時大串聯,紅衛兵乘車不要錢,吃飯不要錢。后來紅衛兵步行串聯,各地都有紅衛兵接待站,紅衛兵(其實就是學生)走到哪吃到哪,住在農民家,吃在農民家,走時簽個字,老鄉日后就和當地政府結算。可見那時吃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否則哪里有東西給紅衛兵吃?
從有得吃,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中國已經壓縮得很短了。現在有些人似乎連這點起碼的常只都沒有,一說過去,就是吃不飽,弱智如此,也許是吃飽了撐糊涂了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