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有關農業和農村的,足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最頭痛也最無可奈何的事,亦非三農問題莫屬。種糧無利可圖甚至虧損,農村土地大量拋荒,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以至不得不靠進城打工維持生計,等等等等,幾乎可以宣告純粹的農民已經破產。在世界范圍尤其是發達國家內,農業已進入現代化大生產階段,以小農經濟對抗現代化大生產,無異以卵擊石,小農經濟已走入死胡同,三十年前推行的“包產到戶”政策已經陷入困境。但是,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包產到戶”不能否定,上層無論如何不愿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也不可能自抽耳光向左轉而重回集體化的道路,可以說“土地流轉”已是板上釘釘,無法逆轉,也算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吧。
左派預言,一旦“土地流轉”全面實行,必將演變成民族的災難,我認為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有人說,不就是擔心土地私有化嗎?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土地私有,不是好好的嗎?我承認,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實行土地私有的國家,農民的日子甚至過得比城里人還好,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工業化國家農村人口所占比例很少,比如美國,農村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個城市家庭收入的30%用于購買農產品,城市和農村人均年收入基本上是持平的,而我國農村人口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如果每個城市家庭年收入的30%用于購買農產品,那么農村人均年收入僅為城市的20%,若再扣除成本和中間商利潤,農民能剩下的就更少了。農村人口太多,這是我國的國情,是三年五載無法改變的現實。農村就那么一小塊蛋糕,那么多人要吃,每個人吃一點,還能保得住性命,如果讓一小部分人吃掉大半,其他人還不餓死!土地流轉的結果必然會將更多的農民擠出農村,如果城市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他們必然陷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處境,成為無業流民,成為流氓無產者,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如果政府能在三五年內為農民提供兩到三億個城市就業機會并讓進城民工享受市民待遇,我也許會贊成土地流轉,可能嗎?
也有人說,在城市呆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去呀,不是產生了新的農場主嗎,給農場主打工也可以嘛。過去土地所有收入全歸自己尚且不能養家糊口,如今土地的收入大部分歸農場主所有反而能發家致富了,你信嗎?土地流轉的目的就是集約化經營,就是要減少農民數量,能容得下多少農民成為農業工人?
還有人說,流轉不等于出賣,合同滿了還可以收回嘛。我且不說流轉之后又會出臺什么措施徹底私有化,你想收回就能收得回嗎?即使收回了,還是不是你原來的土地,還能不能用來種糧?如果大家都收回,那還流轉個屁!
如果不搞土地流轉,三農問題如何解決?如果我再開出集體化的藥方,精英們必會嗤之以鼻。這里倒有個不太成熟的想法:
毛澤東時代是如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改良土壤。近幾十年來,我國基礎建設項目不可謂不多,規模不可謂不大,城市的房子拆了建建了拆,馬路挖了修修了挖,樓堂館所富麗堂皇,花了很多的錢,不僅沒有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反而占去了農民很多土地。相反,農村大量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甚至成為隱患,村民修條公路還得自己掏錢,憑什么!如果政府發動一次農業基礎建設的高潮,把浪費在城市形象工程上的錢花到農村去,不僅有助于農業的發展,而且讓農民在不耽誤農事的情況下就近獲得就業機會,增加收入?,F在在農村做個小工每天也有50-70元工錢,如果天天有事做,收入并不比外出打工少,同時也能照顧自己的土地和家人。如果農民能在家鄉獲得就業機會,賺取足夠的工資收入,誰還愿意拋妻別子離鄉背井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