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機趣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是的。經歷過三民主義、馬列毛和特色理論的主流更替,感受了新自由/羅斯福和中國主流的聲勢盛衰,在滄桑感中邂逅了頂級“先進生產力”的金融危機,困惑應接不暇之際,忽聞西方媒體爆出了“美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音符,真如醍醐灌頂——簡直是一個絕妙的機鋒!
1,“特色社會主義”
思想解放30年,愚民剛剛開蒙:所謂社會主義原來不過是“集權專制”和“封建專制”的別稱。蘇東崩潰,舉世狂歡,好容易迎來了“社會主義歷史終結”。如今怎么了:連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堡壘,也要建設“美國特色社會主義”了?
這是與時俱進了,還是與時俱退了?
“不問姓社姓資”是否也“全球化”了?
華盛頓的反共紀念碑剛剛不過一年,人們記憶猶新——連美國也“特色”了,這“特色理論”就不勞精英智囊們煞費苦心詮釋了。
2,“小政府,大社會”
“小政府,大社會”一直是改革的方向。
亞洲金融危機時美國人也一直以 “減少政府支出和債務”、 “放任房價下跌” 教導大家。
如今,以七千萬美元救市,美國聯邦政府到底算“小政府”還是“大政府”?
我們中國在為美國救市,光伸一只“看不見的手”行嗎?
3,羅斯福主義
“新自由”獨霸失寵,羅斯福主義開始時髦,“大國崛起”熱后, “京城高層人手一冊《羅斯福傳》”——“衣帶漸寬終不悔”,“圣經”總是在西方。
1930年代資本主義空前的世界性危機,產生了羅斯福主義。
次貸危機, 30年代大蕭條的陰影又在徘徊——羅斯福主義能保證“先進生產力”永葆青春嗎?
4,三鹿事件與“尊重生命”
汶川地震震出了個“普世價值”, “公民意識”之類一直是主流媒體的主旋律。
“尊重個體生命”,乃普世價值之一—— “范跑跑”歪打正著。
“尊重”的要害是潛臺詞:毛澤東的集體主義和犧牲精神俱不“尊重個體生命”也。
三鹿事件為毛澤東平了反:毛澤東時代“不尊重個體生命”,卻沒有毒奶事件,沒有黑窯奴工和頻發礦難,沒有腐敗,黃賭毒絕跡。
如今“尊重個體生命”了,假冒偽劣滄海橫流。
較之范跑跑,“三鹿”是“尊重生命”更為絕妙的解讀。
5,襄汾潰壩與“科學發展”
襄汾潰壩后,中央“科學發展”會議甫開,鶴崗、深圳登封又連續三起災難 。
“實踐”在向“科學發展觀”挑戰。
“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 ——還是這道理“硬”。
始作俑者,只聞頌圣之聲; “大開快流”,依然諱莫如深。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硬道理”自然永遠堅挺。
頻發礦難、食品安全、“群體事件”,與官場腐敗“與時俱進”,且愈演愈烈——能否解決,也得“實踐檢驗”。
6,“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在霸權媒體緊鑼密鼓中呼之欲出。紀念30年怎么“流轉”到60年以前了?
“一退退到解放前”——多年前的一句俗諺倒不折不扣成了讖語。
“將土地還給農民”——60年前就“還”了,如何再“還”?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能賣才能買;不顛覆集體所有就不能 “產權明晰”——他們要“還給”的,恐怕是黃世仁和劉文彩。
司馬昭之心也——不光卑鄙,而且欺人太甚!
其實,這還不是“天津”,用張維迎博士的話,“物歸原主”才是最終歸宿。不妨看看“前車”:東歐 “轉型”后,工廠和莊園就是物歸原主的。就是說,要給劉文彩黃世仁們“落實政策”!那時候, “產權明晰”和“私產神圣”了,“市場經濟”才算圓滿。
十年剿共,殺人盈野,為一個“土地革命”。靠著為中國最大多數勞動者解決土地問題,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告別革命,剝奪農民,也就最終告別人民。
中國革命以土地改革始,也將以“土地改革”終!
7,“拐點”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主流精英最愛唱的旋律。
沖破幾個幾個“拐點”——皇甫平們最愛標榜的貢獻。
是的,與時俱進,高歌猛進,與世界“接軌”,功德無量。
試問:
俄羅斯從“崩潰邊緣”到重振雄風舉世矚目,是否也算經歷一個“拐點”?
比起老戈和老葉的“與時俱進”來——“與時急進”也好,“與時漸進”也罷,反正都是“進”——普京是否算“走回頭路”了?
我想,如果這算“走回頭路”的話,那中國老百姓一定會說:我們寧愿走這樣的“回頭路”!
8,“堅持體系”
“真理標準”的討論開啟思想解放之門,乃紀念的重中之重。種種宏文講“實踐經驗”有一美中不足——健忘:當年批“凡是”是為了“堅持體系”。
堅持30年,除了資本主義萬年常青和人間正道私有化之外,馬列“體系”還剩下什么?
“改革開放以來,每推出一項有利于發展生產的世界通用的政策,必進行一層社會主義理論包裝” “比如在北京向‘東’走,目標是天津,但不明說,先說到通縣,然后再說到廊坊,再走下去自然是天津。”
“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首當其沖的是直面私有制和資本主義,指鹿為鹿。承認當今社會中資本主義的出現是改革開放題中應有之意,名至實歸,不再指鹿為馬。把改革開放以來可意會不可言傳、能做不能說、要群眾跟著走又不向群眾說明白的問題說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建設成功,這是不能超越的經濟規律。”
回首“解放”,感受最深的是 “中國老一代政治家的智慧是了不起的”。所以,寫紀念文章, 還不如紀念“打左燈向右轉”的策略——那樣倒使人感到實事求是。
9,“工人階級一部分”
思想改造和“文化專制”乃毛澤東的罪惡之一。故“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解放出了知識分子的春天,是紀念的重頭主題。
看今朝“精英智囊”、“獨立董事”、金領白領們的輝煌,“老下”和打工仔們一定會想:要是工人階級也能成為“知識分子一部分”,那該多好哇!
10,“歷史性會晤”
某大報紀念文章,有1989年兩位設計師的“歷史性會晤”云云的話語。
是的,世界上兩個最大國家的歷史性改革的偉大設計師的會晤,稱之“歷史性”當之無愧。
遺憾的是,其中的一位的“歷史性”未免有些短暫:回國不久,他的“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 、他的總統寶座、連同他所改造的共產黨,一起“休克”得煙消云散。
美中不足,誠為可惜。
所以,紀念文字也要與時俱進,墨守陳規難免僵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