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潘石屹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別人誣陷我,侵吞了50億的國有資產……如果沒有一個確切的法律依據,法院說拿出證據來,我到哪去拿證據……”此言一出,迅速遭到網友炮轟。而鳳凰網竟修改熱門評論排序,以達到控制輿論的事情,被網友截圖留證。關于“潘任美”事件的詳盡內容請參看《熱點聚焦:潘任美事件》http://kan.wyzxsd.com/s/panrenmeishijian/ 。
網友評論:潘石屹,你別做夢了。
@司馬平邦:@潘石屹,你別做做做夢夢了,如果你不不不拿起法律武器,去告那些說你侵吞國國國有資產的人,這事你想過去,司司司馬南陳陳陳界融他們也不會讓它它它過去的,求求求你快到法院告告告吧!
@司馬南: 小小..潘,你央央央 ..視露完了大大大 ...臉,我們法法法... 法院見!如如何?
@司馬南: 潘石屹飾演正面角色,在央視訴委屈結結巴巴,眼珠滴里咕嚕亂轉,說什么“沒證據”,喂,證據都在在這里看專題 http://t.cn/z8Cb6JC
@郭松民:得得饒饒人處處且饒饒人~
侯寧:央視太坑人了
河南網友@風雨狂客評論,“說昏話,你又不敢喝人家公堂對質!”浙江網友@nhtt82228評論,“還抵賴”。新疆網友@hxm987評論,“潘石屹侵吞50億國有資產我相信。如果是別人誣陷你你怎么不去告法院?”廣西網友@鳳凰網友評論,“屁股不干凈,哪里敢”……
央視采訪潘石屹實錄
主持人: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位在網絡上具有超高人氣的人物,在現(xiàn)實中他曾經出身草根階層,如今是一線的房地產商人。而在虛擬世界,他則是一個擁有1600多萬微博粉絲的網絡紅人,他叫潘石屹。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為什么如此熱衷網絡,作為一個網絡大V,在他的眼中又是如何感受網絡的,一起來看一看吧。
解說:打開潘石屹的新浪微博,頭像上的潘石屹帶著自己標志性的微笑,一個黃色的V字代表著已經通過了新浪的實名認證,認證的身份是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這一排醒目的數(shù)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潘石屹已經發(fā)布過18290條微博,盡管只是關注了82個人,他的粉絲數(shù)量卻已經達到了1604萬。實際上在微博剛剛籌建,甚至還只是內部測試的時候,潘石屹就已經是它的測試會員了。
潘石屹:微博呢,我可能是最早的一批用戶,就是新浪在建微博之前,我和新浪的一些朋友都在一起聊。然后建了之后,它還沒有對社會公開的時候,我就是內部的,它叫測試會員,測試會員大概有十幾個人,我是它的測試會員。一開始的話也沒有想到說微博有這樣大的影響力,總覺得就是,還是覺得互聯(lián)網是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進步過程中一個大的,非常大的推動力量。所以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的話,無論是對我們取得知識,跟別人的交往,還是我們的商業(yè)各方面都有幫助。既然互聯(lián)網說他們有個新東西,那我就試一試吧。
解說:潘石屹說,最初的幾年他幾乎每天都發(fā)微博,不發(fā)微博的天數(shù)屈指可數(shù)。而微博也讓潘石屹身邊的事迅速而廣泛傳播,潘石屹的微博先后在十多個主流門戶網站上落戶,幾乎潘石屹的每一句發(fā)言都會成為第二天相關網站上的文章標題。如果把潘石屹從微博用戶發(fā)展成微博大V看成是一次網絡旅程的話,在旅程的起點,潘石屹感受到的是網絡的互動性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潘石屹:你寫完以后一秒鐘,就有人叫搶沙發(fā),是啊,搶沙發(fā)可能沒有什么評論,緊接著就是各方面的評論,而且這個評論的話,就是任何一個事情,在不同的人從各個角度去評論,就是他這個看法和你一個人去看一個問題是不一樣的。我覺得互聯(lián)網,尤其是微博這個工具,其實對我就是跟別人交往,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學習知識,拿出自己的經驗跟別人分享,都還是非常有好處的。
記者:可以跟馬路、車站等同的一個公共場所,還是它是一個純屬虛擬的空間?
潘石屹:一定是一個公共空間,就是這個實際上就是,它是分不開的,你要把它分開的話,實際上就是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公共空間,就跟我們的商場,跟我們的交通,跟我們的馬路是一樣的。你在網絡上購物,在網絡上面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網絡的學校,網絡的娛樂,網絡的醫(yī)療,各方面,所以我覺得就是把網絡這個空間再看,跟我們現(xiàn)實生活沒任何關系,這實際上是不對的,是不理解這個網絡的空間。
解說:就在潘石屹準備好好享受網絡之旅的快樂的時候,他卻漸漸發(fā)現(xiàn),這次網絡之旅同現(xiàn)實的旅程一樣,不僅有風和日麗,也同樣會有暴雨雷電,很快,潘石屹感受到了網絡帶來的危機。
記者:有沒有一種感覺,您感覺目前的狀況,像網絡的這種言論是無序的還是有序的?
潘石屹:這個就是一個特別微妙的過程,就是我的想法也是在發(fā)生變化。在這四年寫微博的過程中,我基本上個人的話,每一年都碰上一次大的危機,就是網絡上的危機。我記得最大的一次就是大概在一個小時的時候,就是@我的有20多萬,20多萬,就是說給你鋪天蓋地的攻擊。
解說:潘石屹所說的這次攻擊源自2011年10月,蘋果公司董事長喬布斯去世之后,潘石屹發(fā)了一條微博,實際上對喬布斯最好的紀念就是蘋果公司生產1000塊錢人民幣以下的手機,讓更多的人能夠用上喬布斯的產品。
潘石屹:前面的一個小時沒什么反應,大家都是懷念喬布斯剛剛去世,懷念,大概在兩三個小時之后的話說,你讓喬布斯生產一千塊錢以下的手機,你為什么不生產一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呢。然后這個,我就覺得這個很正常,我作為開發(fā)商,大家把對高價房的不滿給你發(fā)泄出來很正常,這個時候你不能解釋,你不能說我是蓋辦公樓的,我從來不蓋住宅,解釋是沒用的,大家發(fā)泄一個不滿。
緊接著我就覺得不對了,馬上MTV編制出來了,給我的潘幣也制造出來了,潘的計量單位也有了,就是各種諷刺的,罵的,鋪天蓋地的,其實那一次,就是量非常大。
解說:潘石屹最終以自我調侃的方式無奈地度過了這一次風波,不過這次風波也讓潘石屹意識到網絡要想有序發(fā)展,除了需要依賴自身的凈化功能之外,也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游戲規(guī)則。
記者:當時什么心理?
潘石屹:當時我是,哎呀,這個東西不能亂,這個跟原子彈一樣,這個就是,會把整個的情緒,就是你不知道那些情緒在哪個角落,迅速地聚集到微博上面去。可是這個事情,我就很冷靜地過了兩天,我在想,幾千萬人,上億人在采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個秩序,這個如果是不建立秩序就亂了,就把人性中比較惡的一方面,什么誹謗,編造事實,這些東西,就會使整個的秩序建立不起來,一個良好的秩序建立不起來。
解說:網絡缺乏良好的秩序,即使獻愛心的題材也可能會遭遇騙局,潘石屹在微博簽名中這樣寫道,永保一顆純潔仁慈和意氣風發(fā)的心。談到偏愛轉發(fā)哪一類微博,潘石屹除了關注地產業(yè)界,他還喜歡關注空氣質量,最初還一度熱衷轉發(fā)愛心救助的事情。
潘石屹:這剛剛寫微博的時候比較熱衷是誰得一個白血病,什么地方的小孩丟了,救個小孩的,這也是一方。
記者:平均發(fā)一條微博,你每天都在發(fā),轉發(fā)或者評論不是很多。
潘石屹:不一樣,有的時候你可能發(fā)一個特別沒意思的事情,大家就沒興趣,如果是有意思的轉發(fā)能夠到一千、兩千不等,如果是你慎重考慮的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能轉發(fā)幾萬。
記者:轉發(fā)別人有考慮過核實這方面的事情嗎?
潘石屹:核實主要是根據微博上的內容,沒有一個說到了現(xiàn)實中去或者打個電話,這樣的事情特別少,還是根據我的嘗試根據我的知識和經驗,我判斷的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
解說:不過潘石屹說最近兩年在自己的微博中已經很難發(fā)現(xiàn)類似愛心救助的轉發(fā)了,不是不愿意再發(fā),而是因為屢屢上當受騙。
潘石屹:最近兩年我就不發(fā)了,我發(fā)現(xiàn)這里面虛假的東西特別多,我上當受騙就行了,如果是跟著我的粉絲們都上當受騙了就覺得這個太不值得了。
解說:幾個騙局就足以讓想幫助別人的人不敢伸手,這是潘石屹在自己的網絡旅程中最為切身的感受之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潘石屹微博的粉絲從幾個漲高幾萬個,以至于到了今天的一千六百多萬,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V。
記者:怎么樣看待大V的社會責任?
潘石屹:這種責任確實是原來就覺得在微博上面就發(fā)了一個東西就比較隨便,其實這個責任實際上是慢慢建立起來的。就是你的轉發(fā)可能關注你的人是上千萬人在關注,這個上千萬人背后還有關注的人,所以它就是一個像核裂變一樣,就是你的信息發(fā)布出去要非常的小心。所以我覺得作為大V粉絲量比較高的人,就是大應該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更加有著紀律性,不能特別的隨意,你要是特別隨意的話整個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危害就會比較大。
記者: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
潘石屹:還是我自己碰到一些事件之后,就是碰到像攀比這樣的事件,別人誣陷我,侵吞了50億的國有資產這個事件的話,我就覺得這個將心比心,如果這樣災難性的事情碰到別人身上的話,心里面也不好受。
解說:心里不好受的潘石屹當時甚至于想到拿起法律武器,2012年年末,有人發(fā)帖說潘石屹和任志強聯(lián)合侵吞了50億國有資產。
潘石屹:就天天有人在旁邊罵你,你也不好受,其實對他來說越罵心理越扭曲,越罵越扭曲,對我們雙方來說都不好,我們是需要一個機構,就是司法機構,依靠法律。
記者:當時考慮過使用法律手段嗎?
潘石屹:考慮過,而且我還跟好多朋友在一起商量過。我說我告有沒有一個法律依據,如果沒有法律依據只是說讓他給我賠錢道歉,或者給我補發(fā)上一萬塊錢的精神損失費,他的名聲起來了,他出了名了,對我來說又是個更大的傷害。如果沒有一個確切的法律依據,法院說拿出證據來,我到哪去拿證據,這個證據符合不符合,這個我覺得還是干的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作為慢慢的就過去了。
解說:四年多的網絡之旅讓潘石屹熟知網絡亂象,說到亂象之中誰的危害最大,潘石屹直指靠法帖謀利的網絡水軍。
潘石屹:我覺得這個實際上是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有個目的,他想拿造謠這個東西去賺錢,有一些人可能罵一句就走了,這種可能是比較隨意性的。是跟一個人的素質有關系,素質慢慢提高,慢慢不罵人了,可是備不住他為了罵人編造謠言可以賺到錢,他就會有一個持續(xù)的動力會組織更多的人,這些東西我覺得是在網絡的空間中更不允許出現(xiàn)的。如果是偶然性的造個謠,罵了一句這個事情的話,他的危害性要小的多,如果是有組織,有經濟動力的那就不一樣。
解說:9月9號,最高法和最高檢發(fā)布了關于網絡誹謗等刑事犯罪的司法解釋,對于這份司法解釋的出臺潘石屹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潘石屹:作為互聯(lián)網它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新的秩序一個新的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里面建立一個新的秩序,新的秩序一定要有規(guī)則,如果是沒有規(guī)則就亂了。就像我們北京城里面有好多車,有好多行人,如果是沒有交通規(guī)則,沒有紅綠燈誰也過不去,每天的死亡人數(shù)可能比現(xiàn)在就要多的多,其實我們這個網絡空間上一樣的,一定要建立一個規(guī)則。建立這個規(guī)則不一定我們建的規(guī)則第一步就是完美的,這不太可能,其實是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上網的人越來越多,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網絡的規(guī)矩越來越多。原來的BBS,一直到博客,到了微博都不一樣了,這個規(guī)則會了不一樣,畢竟這個司法解釋是邁出這樣一步,以后就是受到傷害的人可以看著起來法律的武器去討個公平。
解說: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意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五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數(shù)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可構成誹謗罪。作為網絡大V的潘石屹每一次微博的發(fā)布都可能被轉發(fā)瀏覽成千論萬次,他又是怎樣看待這樣一條規(guī)定的呢?
潘石屹:這個五百次跟五千次,這樣的話我沒有多大的發(fā)言權。因為一個司法解釋,這是一個法律方面的專家,律師的話他覺得在實施這個過程中如何去衡量這個行的多或者少,對我來說就覺得對每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有意的編造任何謠言去傷害別人。這個就是跟五百次、五千次沒關系,我覺得就是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要求,就是說不能說假話,不能去誹謗別人,哪怕是一句話你都不能說,一個轉發(fā)都不能說。如果是說你還可以轉發(fā)罵別人這個東西我覺得當然你超過一定限度了,就應該受到法律制裁。
解說:和潘石屹一樣,大多數(shù)網民感到司法解釋的出臺是給了大家一個法律的武器,一旦受到傷害可以拿起它去追討說法,可是也有一些網民擔心司法解釋的出臺會讓網絡上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
潘石屹:這個實際上是一個雙刃劍,就是你有交通規(guī)則的話一定會對你的行動有限制,說紅燈為什么要停呢,我不停過去不是挺好的,馬上就要上班了。在紅燈這一點,可是這個地方畢竟還有他人,它是一個上千萬人,上億人的空間,在上億人的空間中,沒有秩序的話就會亂亂的,就是通過這些定規(guī)則定法律,就是慢慢的把這個規(guī)則建立起來。
【附】網友評論炮轟潘石屹,鳳凰網修改評論排序
【附】專題:“潘任美事件”
相關文章
- 人民與“納稅人”區(qū)別的常識告訴了我們中共黨員任志強的目的
- 幸好任志強沒在王岐山手上入團,否則很多事情就說不清了
- 司馬南再戰(zhàn)“潘任美”
- 部分學者對潘任美事件作更深層解讀——烏有之鄉(xiāng)“潘任美”事件座談會的發(fā)言
- 擒賊先擒王——潘任美案件討論會上的發(fā)言
- 司馬南、左大培、張宏良、張勤德論“潘任美”事件
- 左大培:“潘任美”要的“民主”——掀掉房地產商爭取暴富的最后障礙
- 司馬南:利益輸送、國資流失路徑——從國企到私企到外企
- 張捷:任志強是怎樣被潘石屹扮豬吃老虎的
- 司馬南:最可恨的利益集團=地產豪強集團+美元買辦集團(視頻)
- 張勤德:當前第一位的改革是要搞共富改革——烏有之鄉(xiāng)“潘任美”事件座談會的發(fā)言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