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個人年度目標手冊。個人目標手冊是對個人活動全局性的反映,實質上也是個人的戰略思考形式,或者說是戰略規劃及實施的動態反映。
在確定個人目標時,當然需要對個人的全局事務進行整體性的思考,這就必然涉及到戰略問題。因此,了解戰略的基本概念和戰略管理知識與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我們在學習哲學時,一個基本內容就是要會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要運動哲學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譬如運用矛盾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時,也需要有戰略觀念和全局思考能力。因此,我們也需要了解戰略的基本概念和戰略管理知識。
目前許多人開始學習毛選。學習毛澤東思想,首先應該從基礎理論學起。而《實踐論》和《矛盾論》就是毛主義的基礎理論,因為這是論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的理論。毛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的一個特點是,它更注重哲學理論的運用和實踐指導。而在哲學理論在實踐的運用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全局思考的問題。因此,戰略與策略問題自然成為運用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全面地學習和掌握毛澤東思想,在學習“兩論”的基礎上,就必須進一步學習毛主席的戰略理論。
一,學習戰略理論,我們要掌握那些理論要點呢?
1,要學習和掌握全局思考技能;
2,要掌握戰略的基本概念及類別;
3,要明確戰略指導思想、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戰略措施等概念的涵義;
4,了解戰略制訂的要求、順序及戰略實施的要點;
5,了解戰略調整和戰略轉變的基本原理。
二,學習毛主席戰略學的基本著作:
毛主席是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最杰出的戰略家。跟著毛主席學習戰略理論是最有效的途徑。其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是學習戰略理論及其運用的基本著作。其中又應該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為學習的重點。
1,《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學習戰略理論最重要的著作。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毛澤東1936年12月在陜北的紅軍大學所作的演講,系統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經驗,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深刻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規律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土地革命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經歷了艱難曲折,先后粉碎國民黨多次“圍剿”,也遭受了“左”傾錯誤帶來的嚴重挫折,紅軍被迫長征。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進一步發展,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主要內容包括:1,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一是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而又經過了1924-1927年的革命;二是敵人的強大;三是紅軍的弱??;四是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同時也為紅軍提供了發展和勝利的可能性。2,積極防御和消極防御: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路線,認為他們主張的“御敵于國門之外”等戰略是錯誤的,實質上是一種消極防御。毛澤東強調,積極防御,又叫攻勢防御,又叫決戰防御,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御。當敵人進攻時,紅軍應先實行戰略退卻,保存實力,選擇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3,戰略退卻與戰略反攻:詳細闡述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關系。戰略退卻是為了保存實力,待機破敵,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戰略反攻則是在退卻階段中所造成和發現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條件和時機下進行的。4,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紅軍克敵制勝的根本法則之一。集中優勢兵力,能夠使紅軍在局部形成強大的戰斗力,有效地打擊敵人。各個殲滅敵人則可以使敵人的整體力量逐漸被削弱,從而實現戰略上的勝利。這一原則要求在戰役和戰斗中,以多勝少,速戰速決。5,運動戰、速決戰和殲滅戰:運動戰是紅軍作戰的主要形式,通過不斷地移動和調動敵人,創造有利的戰機。速決戰是因為紅軍的人力、物力相對有限,且敵人強大,必須在短時間內解決戰斗,避免陷入持久戰的困境。殲滅戰則是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僅僅擊潰敵人,這對于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具有重要意義。這部著作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思想的重要經典,它科學地回答了中國革命戰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提供了正確的戰略指導,對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不僅在當時對指導紅軍作戰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后來的人民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國防建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把戰略定義為研究戰爭全局規律的東西:毛主席指出,只要有戰爭,就有戰爭的全局。世界、一國、一個獨立的游擊區或一個大的獨立的作戰方面,都可以是戰爭的一全局。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任務。
毛主席指出了思考戰略問題的要求:
1,思考戰略問題時要有全局性思維:
戰略不僅僅是軍事問題,它涉及到全面的全局性思維。戰略應當從整體出發,照顧到各方面的關系和各階段的性質,不僅要考慮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還要關注事物在不同階段的變化,需要用全局眼光來預判未來的可能性。
2,戰略要聚焦關鍵局部:
戰略的制定并非關注所有小問題,而是要聚焦于全局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局部部分。任何一級的首長,應當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對于他所指揮的全局說來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
3,制訂戰略時的要求 :
31,要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強調要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特殊的革命戰爭的規律以及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中國革命戰爭有四個主要特點,即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而又經過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敵人的強大;紅軍的弱小;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這些特點規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路線及其許多戰略戰術的原則,戰略的制定要依據這些特點,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32,要著眼于戰爭的發展變化:戰爭規律是發展的,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因此,研究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
33,要堅持實事求是,反對錯誤傾向:戰略的制定要反對冒險主義、保守主義等極端做法,要注重靈活性和實際可行性。例如,在面對強大敵人時,紅軍需要避免單純依賴游擊戰術,而要在戰略上作出持久戰的準備,每一個戰役和戰略選擇都要結合當前的具體環境和敵我對比來制定,而不是依據抽象的理論。
34,要照顧戰爭的全局: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要關注戰爭部署、指揮、保障和政治工作等各個方面,用心想一想這些問題的區別和聯系,把它們都提到較高的原則性上去解決。同時,也要求戰役指揮員和戰術指揮員了解某種程度的戰略上的規律,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于全局性的東西的。
35,要有前瞻性和計劃性: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那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導方式,對于政治是不利的,對于戰爭也是不利的。例如在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要遵循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三個原則。
2,認真學習《論持久戰》能夠實質性掌握戰略思考方法。
在《論持久戰》這篇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通過分析中日兩國國情及戰爭性質等因素確立了抗日戰爭戰略,具體如下:
1,毛澤東全面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根據。日本是帝國主義強國,戰爭力量強大,但進行的是非正義的、退步的侵略戰爭,且是小國,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持長期戰爭,國際上也會受到反對。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但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戰爭,且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基于這些分析,確定了“戰略的持久戰,戰役戰術的速決戰”的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2,劃分戰爭階段,明確各階段戰略任務: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戰略防御階段:日本進攻,中國防御,主要作戰方式是運動戰為主,游擊戰和陣地戰為輔。此階段要通過積極作戰,遲滯敵人進攻,保存有生力量,為持久抗戰創造條件。戰略相持階段:由于敵人兵力不足和我方頑強抵抗,敵人停止戰略進攻,轉入保守占領地階段。這一階段時間最長、最艱苦,我方力量主要在此階段生長,作戰方式以游擊戰為主,陣地戰和運動戰為輔。要通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破壞敵人的統治秩序,逐漸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戰略反攻階段: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力量由弱變強,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主要戰爭形式是運動戰,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游擊戰為輔。此時要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人進行戰略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3,強調人民戰爭,奠定戰略基礎: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強調要動員全軍全民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人民戰爭。通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為持久戰戰略提供堅實的基礎。
4,闡述具體戰略戰術原則:在戰役戰斗層面,提出了“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等戰略戰術原則。
3,學習《戰爭和戰略問題》。
這是毛澤東于 1938 年 11 月 6 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結論的一部分。彼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黨內存在一些對革命戰爭和戰略的模糊認識。為了統一全黨思想,明確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戰略方針,毛澤東撰寫了這一重要著作。它系統闡述了戰爭和戰略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為黨領導革命戰爭提供了理論指導,對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核心觀點闡述:
1,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毛澤東在文中明確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
2,中國的特點決定了武裝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反動統治階級長期掌握著強大的武裝力量,控制著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廣大農村地區則相對薄弱,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同時,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差異很大,革命力量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革命戰爭必然是長期的、曲折的。
3,戰略方針應根據戰爭形勢靈活調整:戰爭是充滿變數的,戰略方針必須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而靈活調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爭階段,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在土地革命戰爭前期,紅軍力量相對弱小,采取了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的游擊戰術,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擊了敵人。隨著紅軍力量的發展壯大,在反 “圍剿” 斗爭中,逐漸形成了 “誘敵深入” 等戰略方針,通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取得了多次反 “圍剿” 的勝利。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中日雙方的特點,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將戰爭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在戰略防御階段,主要是通過運動戰、陣地戰等形式,遲滯敵人的進攻;在戰略相持階段,以游擊戰為主,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發展壯大自己;在戰略反攻階段,集中力量對敵人進行戰略反攻,最終取得勝利。這些戰略方針的調整,都是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而做出的,體現了戰略方針的靈活性。
該著作從理論高度分析了戰爭和戰略的本質、規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系列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這些理論為黨領導革命戰爭提供了科學依據,使黨在制定戰略決策、指揮戰爭行動時有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例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理論,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二,延伸閱讀:中國共產黨史和抗日戰爭歷史及中國歷史的學習。
要掌握戰略觀念和相關的思維方法,需要在學習毛主席的相關著作之外,還要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學習抗日戰爭歷史。
1,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主要是了解中國革命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的戰略及其戰略轉變。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從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這些歷史時期都有各自的戰略和戰略轉變。
2,學習抗日戰爭歷史,重點在于加強對于論持久戰略的深刻理會。
3,還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上的戰略制訂及實施的實例。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個稱霸集團的全局謀劃過程及戰略實施案例,再如各朝代開國皇帝的基本戰略等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