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公眾號交流時,【不老松】說:“人民公社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過的空想社會主義模式,生產力是封建社會的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生產關系卻是共產主義的不失敗才怪呢?為什么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否定了的東西還要在這里強詞奪理?!”
在這里,討論的問題涉及到了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問題。
為了弄清人民公社到底是不是“空想社會主義模式”,我們是必須要弄清人民公社的生產力性質、特點及發展要求,然后再來看人民公社形成的生產關系是不是適應這種生產力特點和發展要求的問題。
一,什么叫生產力?什么叫社會生產力?
通常人們把生產力理解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這里,生產力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生產力固然是人們對自然的關系,但這些人們是結合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內的,所以人們對自然的關系,一定要通過人們的生產關系才能表現出來。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362頁)說過:“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在這里,馬克思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生產力總是社會生產力,只有通過生產關系才能表現出來,它和生產關系是互相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是與生產關系不能割裂的有機整體。因此,不僅研究生產關系時不能脫離社會生產力狀態,而且在研究生產力時,同樣也不能脫離生產關系狀態。
當我們研究和認識生產力的性質和特點時,我們必須以現實的生產力為出發點,而不是從書面的或抽象的生產力概念為出發點。而現實的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而且當我們說到“社會生產力”時,它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要真正研究、認識生產力的性質和特點,我們還必須把社會生產力更具體為某個社會生產力,例如,在現在社會條件下,我們必須進一步把社會生產力具體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
二,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力?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理解為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處于從屬地位;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從而活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出發點。
認識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相互關系的區別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關鍵所在。社會主義所以會產生,從主觀上講是共產黨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果,從客觀上看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由于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生產資料具有更大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就連股份制也難以滿足。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連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國家所有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其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物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力勞動在生產中的地位日益增強,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主次地位也在發生轉變(知識經濟的出現表明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而這種以無形投入為主,按業績付酬的生產方式不正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方式嗎?),這表明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生必然引起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相互關系的變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相互關系也要求新的所有制形式來適應。這一切都表明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
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發展要求當然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權利要求:一種是生產資料方面的權利要求,另一種是生產勞動方面的權利要求。前者即資產所有權,后者即勞動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因而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始終得不到體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了,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資產占有方面的差別(至少在同一種所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不是表現為資產所有權,而是勞動所有權。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殊要求,亦即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至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自然要求則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相似,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而且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在這里我們無須多說。
討論到這里,我們已經弄清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要求了:
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并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這種性質和特征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更確切地說是資產所有權或產權要求。
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性質和特征相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性質表現為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支配作用,因而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也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或勞權的要求。
三,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前面我們從生產力開始,進一步認識了社會生產力,又從社會生產力更進一步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性質與特征及發展要求。
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討論: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并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這種性質和特征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更確切地說是資產所有權或產權要求。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要求相適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就是體現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產權制度。所謂產權制度,也就是以資產所有者為生產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基本制度。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就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也可以稱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所在。其它的一切關系,都是從這個基本的生產關系或基本經濟制度為核心的。產權學者或資產階級學者之所以在討論經濟問題時,總是反復強調產權明確,強調產權制度的重要性,其根源就因為產權制度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是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生產關系。
理解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容與適應生產力的基本原理,我們也不難理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容和適應生產力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也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或勞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也就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也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就是勞權制度。這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所在。其它的一切關系,都是從這個基本的生產關系出發的。
四,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或發展要求相適應是怎么回事?
我們都知道,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性質或發展要求相適應。這是任何一個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
那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或發展要求相適應是怎么回事呢?
那就是社會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
幾百年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工場手工業,而不是機器大生產),而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卻基本未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呢?是通過經濟體制來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突出表現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力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勞動者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就表現為生產資料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受益的要求,也就是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這種要求是相對穩定、存在于整個資本主義時期,存在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滿足生產力發展要求是通過經濟體制,首先是通過微觀經濟體制即企業制度來實現的:在資本主義前期,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形式是資本家獨資經營方式,與此相適應的是業主制企業制度;在資本主義后期,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形式即股份制企業,與此相適應的是股份制企業制度。從業主制企業制度到股份制企業制度的變化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滿足生產力發展自然要求的過程。由于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資本家個人占有的生產資料滿足不了社會生產的需要,客觀上需要有一種制度能化零為整,把各個資產所有者占有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以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對生產資料整體性的要求,股份制恰恰適應了這種需要。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通過經濟體制的變化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的。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無論是傳統的業主制企業制度,還是新興的股份制企業制度,都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一一產權制度:在傳統企業制度條件下,企業由資本家自己生產經營,企業生產成果也歸資本家個人所有,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得到了直接的體現;在股份制條件下,由于采用了股份這種按資分配形式,明確區分了不同股東由于資產投入量的差別而形成的分配上和管理上的不同利益要求,從而較好地滿足了資產所有者在合資條件下對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通過經濟體制的不變(就體現資產所有權而言,資本主義企業制度沒有發生變化)和變(就體現生產社會化要求而言,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發生了變化)來滿足生產力發展特殊要求的,經濟體制變和不變的有機結合,全面滿足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這是資本主義幾百年來的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一個基本原理。
當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時,我們首先碰到的是形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歷史前提和客觀基礎。社會主義是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領導廣大勞動人民成功進行革命的結果。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是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社會主義并沒有消滅生活消費的個體性,這又是社會主義相同于資本主義的地方。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的基本特點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力個體所有制的同時并存。社會主義生產力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
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都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個方面形成的,區別在于這兩個方面的相互關系不同:“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處于從屬地位;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從而勞動者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出發點。
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發展要求當然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權利要求:一種是生產資料方面的權利要求,另一種是生產勞動方面的權利要求。前者即資產所有權,后者即勞動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因而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始終得不到體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了,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資產占有方面的差別(至少在同一種所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不是表現為資產所有權,而是勞動所有權。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殊要求,亦即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至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自然要求則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相似,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而且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在這里我們無須多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首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力個體所有制的社會所有制形式與以生產勞動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性質(或發展階段)相適應。認識這一原理對我們糾正一系列錯誤觀點是十分重要的。
五,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是怎樣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
在我國農村的人民公社時期,大部分時間的農業是以手工操作和畜力為主,物質生產力水平很低,但為什么我們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呢?明白了上述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還必須建立適合的經濟體制,首先是建立合適的企業制度來實現。具體地說,這種企業制度必須同時反映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一方面,企業體制要能夠靈活地反映生產力發展的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的自然要求;另一方面則無論是哪個部門、哪個行業、哪個時期,只要是公有制企業,都要全面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要把兩種不同要求在同一種經濟體制中得到全面的體現,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適應的宏觀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首先是企業制度還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這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不存在于生產關系的外部,而存在于生產關系內部。張聞天,1979)。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所有者成了唯一規范的生產主體;由于公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所有方面存在著差別,能否體現這種差別成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由于公有的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客觀上排除了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因而公有制企業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綜上所述,適合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公有制企業就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這就是與產權企業制度相對立的勞權企業制度,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相應的宏觀經濟體制。
那么,人民公社有沒有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呢?
答案是肯定的。人民公社是以生產隊為基本的核算單位。而生產隊在管理上建立了社員大會領導下的隊委會、隊長負責制來進行生產組織的管理;在分配上生產隊建立了工分制為形式的按勞分配制度。因此,生產隊的基本制度就是“誰勞動誰管理”管理體制加上“誰勞動誰受益”的分配體制,是地地道道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
人民公社的生產力,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它是以人力和畜力為基礎的,是很落后的;但是人民公社生產力,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它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在公有制條件下采用合作勞動方式已經形成了總體勞動力,它已經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已經是一種社會主義生產力,因而它又是先進的。適應人民公社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在公社體制的建設上,我們必須在人民公社的發展過程中先后采用以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適應主要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力基礎)、逐步過渡到以大隊或公社為基本核算單位(高度機械化的生產力基礎);適應人民公社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在公社的基本制度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
人民公社的發展過程,與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過程是相重合的。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過程,從人民公社開始,先后經過了農業生產電力化發展階段、農業生產水利化發展階段,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發展階段,之后又開始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雖然在1983年人民公社被解散,但堅持集體經濟的周家莊、南街村等多個單位的后續發展的基本事實告訴我們,人民公社隨著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必然進入就地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并最終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當農民消費生活的大項開銷(住房、教育、醫療、婚娶、主要食品消費等)由集體的公共服務(產品)來滿足時,人民公社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步使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向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過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