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家的乏走狗”
--評鐘偉“警惕房價驟降的代價”和“經濟學者一定要替百姓說話嗎?”中的荒謬邏輯
撰文/蔡定創
老實說,我只是一個從事實際工作的人,業余時間不多。在鐘偉的“警惕房價驟降的代價”論出臺之前,只知道中國的“經濟學家”沒有超過5個,不知道中國還有鐘偉這么一個“經濟學家”。在鐘偉的“房價驟降的代價”受到廣泛的質疑后,鐘偉立即在“經濟學者一定要替百姓說話嗎?”文中擺出一付“經濟學家”的面孔,我這才知道,中國除了5個經濟學家之外,還有鐘偉這么個“經濟學家”。因此,我才從網上查找此二文的原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嚇大跳,如此荒謬邏輯的文章,競還敢說自已是“求真、務實”的“經濟學家”?文中除了標明其鐘先生是“超然”于社會的,“不為老百姓說話”的“經濟學家”外,剰下的就是偷換概念、危言聳聽。
人是社會的人,每一個人都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將鐘先生的二篇文章聯系起來看,所能證明的恰恰是鐘先生的房地產“資本家”的代言人身份。不過,二篇文章的論證的邏輯實在是太荒謬了,說謊的水平也太低了點。他是在胡弄學術界,還是在胡弄老百姓?由此我想起了魯迅先生所描述過的一幅畫像:“資本家的乏走狗”。用來送給鐘先生,大家來評價其冤不冤?
鐘先生說:“崩盤被定義為,12個月內,一手和二手房交易價格下跌30%以上”,“如果房價12個月內下跌30%,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激升到1.02萬億,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將上升3.2個百分點;”,“對居民而言,大致相當于其14%的家庭財產全部蒸發”,“ 如果房地產行業崩盤…,如果…,如果…”。(此是鐘先生此文的核心思想,而證明這個核心的全是如果)
首先,鐘先生將房產交易價格下跌30%定義為崩盤。為什么房產價格下跌30%會崩盤?而不是40%、或50%,或20%,對此鐘先生有論證沒有?沒有!
這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原來鐘先生是武斷地用一個臆想作為其“房價驟降代價”論的全文基石。這也就首先告訴我們,如果此文“基石”不存在的話,那么“房價驟降代價”論就是“滿紙荒唐言”。
由于鐘先生對一年下降30%就會崩盤,沒有提供任何的論證,那我們就只好用類比的方法從現實中找證據,證明市場經濟的商品價格當下降30%時就會崩盤?
先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倫敦LME銅2006.5.11日最高為8890美元,到2006.6.14日跌到6320美元,僅23個交易日就跌了29%,這可是一個月時間的暴跌29%啊,LME銅崩盤沒有?沒有!
再說中國股市例子:2001.6.14日上證指數為2245.44,至2002.1.23日跌至1346.17,不到一年,僅七個月間就跌了40%。后來上證指數直跌到998點,直跌了55%,請問鐘先生這些盤子崩了沒有?沒有啊!
那么鐘先生憑什么就一口咬定說是房價一年跌30%就崩盤?這不是危言聳聽又是什么?
用不著危言聳聽!好象除了鐘先生外,其他人都是傻瓜。實際生活中不要說一年,就是一個月中或漲30%,或跌30%的事,中國人也是經歷多了。
再說一次LME銅,從2006.3.8日從4670開漲,至2006.5.11漲至8890,也就是43個交易日就漲了90%,再在23個交易日跌它個29%,沒有人感到有什么不正常的。
我不是象鐘先生那樣搞研究的,沒有房地產上漲的數據。我猜測在過去的三年內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幅度遠遠超過了30%吧,漲了那么多沒看到鐘先生說什么什么“...盤”的,怎么還不見得就會跌多少的時候,鐘先生就要“…崩盤了”?請問鐘先生,這是“科學求真,人文求善”嗎?除了危言聳聽外,我看不出來。
中央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所必須的,也是得到國民絕大多數人擁護的一項必要措施。它的正確性是由深厚經濟學理論所支持的。不是建立在象鐘先生“如果”論上的。因為調控也經過了一年,過去的一年不僅沒跌30%,反而上漲。鐘先生果真“求真務實”的話,就應該首先證明房地產調控后,一年確實會跌30%,再來寫此篇文章,或許人們還不會感到鐘先生是那么迫不及待地跳出來為房地產商說瞎話。如果真象鐘先生所說的,房價跌30%就會崩盤,那么,我們也象鐘先生那樣“科學地”“如果”一幾下:“如果”房價一年不可能30%,只跌20%呢?或只跌15%呢?那么鐘先生建立在跌30%滿篇文章不都是廢話?鐘先生僅以一個概率很小的事件假設立論,我們實在看不到他的“科學性”在那,只是知道不是“替百姓說話”的文章。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鐘先生的“如果房價12個月內下跌30%,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激升到1.02萬億,”中所包含的荒謬邏輯。
我們先來看清楚鐘先生在此中所包含的邏輯:房地產商自有資金30% + 向銀行貨款70% → 因此當房地產價格下降30%時,房地產商自有的30%的開發資金就沒了 → 房地產商破產了 → 因此銀行貨款也就成為壞賬了。
大家注意,這個邏輯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房價=房地產商開發成本。
因為,房地產商的30%自有資金和70%比率銀行貨款都是按開發成本計算的,也就是說,只有當:房價=房地產商開發成本時,房價下跌30%,房產開發商自有資金因房價下跌才會造成資產為零而引發破產,進而引發銀行壞賬。
再說一遍:鐘先生的“如果房價12個月內下跌30%,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激升到1.02萬億,”的立論的隱含前提必須是:房價=房地產商開發成本。
但是,“房價=房地產商開發成本”在現實中僅是一個特例。而當今引發本次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原因是,房價遠高于開發成本。也就是說,鐘先生立論的前提條件“房價=房地產商開發成本”,在鐘先生發此議論的時候根本就不存在。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邏輯作為隱含前提,鐘先生是什么用心?難道這就是鐘先生玩弄大眾的手法?
我不是象鐘先生那樣的“長期經濟理論的研究者”,沒有也沒辦法獲得房價與成本價的比價數據。因此又不得不借用鐘先生的“求真”時所用的“如果”了。“如果”房價起跌前高于成本30%時,調控后房價跌30%時,這時雖然利潤為零,但開發成本仍能收回,開發商仍是有錢還清銀行貸款的,何來銀行壞賬?
再“如果”,當房價起跌前高于成本100%時,調控后當房價跌30%時,開發商除了還銀行貸款外,還有70%的以開發成本為基數的利潤(遠大于自有資金利潤率啊),何來銀行壞賬?
如果…如查…如果…,看來換一個智力正常的一個人無任如果地“如果”下去,無法“如果”到“房價跌30%時,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激升到1.02萬億”這種境界了。
“如果”鐘先生是博士,“如果”鐘先生還是教授,那它一定會做“房價≠≤≥開發成本”這樣的算術題;“如果”鐘先生是個“求真”者,那他一定做過上述的算術題;“如果”鐘先生做過上述的算術題,那么鐘先生為什么還要用“如果房價12個月內下跌30%,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激升到1.02萬億”來危言聳聽?“如果”鐘先生連上述的算求題都沒做過,怎么又有資格來談“求真是第一要務”這樣的話題?
鐘先生實在不應該作“經濟學者一定要替百姓說話嗎?”這樣的文章,因為鐘先生在此文中所標榜的經濟學“求真是第一要務”原來用的是如此荒謬的邏輯!
世界上沒有超越階級(或說階層也一樣)屬性的經濟學,資本家與勞動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對立統一,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也不能否他們之者的利益矛盾與沖突。因此站在資本的角度、還是站在勞動者的角度看問題,有時是截然不同的。鐘先生在此文中所暴露的本質是資本家的代言人(正如他身為數個企業兼職),本來這也很正常。但他偏要證明其是超越階級利益的代表,此行征只能表明極其幼稚得可笑。
我國是社會主義的人民國家,要求經濟學服務于大多數民眾利益,老百姓的利益也就是國家的利益,因此才的溫總理的“窮人經濟學”。公然標榜自已不“要替百姓說話”,視民眾為無物,用極其荒謬的邏輯,散布危言聳聽的言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不少的“經濟學家”確是墮落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