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夢想啟航的地方,也是選擇與挑戰交織的舞臺。兩年前,當我站在高考志愿表的抉擇前,內心卻充滿了矛盾。父母希望我選擇穩定的醫學專業,而我向往充滿創意與自由的新聞學。這場家庭分歧讓我痛苦不堪,直到我翻開《紅旗譜》,讀到朱氏家族為正義與集體抗爭的故事。他們的團結與犧牲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內心的迷霧,讓我學會在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間找到平衡,更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那年高考結束,家里的餐桌上多了一份沉重。父母是小鎮的中學教師,勤懇半生,他們眼中的“成功”是穩定、體面。醫學專業,在他們看來,是我未來安穩生活的保障。“醫生救死扶傷,受人尊敬,你還有什么不滿足的?”父親的話語擲地有聲。可我的心卻早已飛向新聞的世界——我想用筆記錄時代,用鏡頭捕捉真相,成為社會進步的見證者。每當我試圖表達,母親總會嘆氣:“新聞?風吹日曬,還不一定有回報。”爭執讓我感到孤立,仿佛站在理想與親情的天平兩端,無法抉擇。
這種分歧不僅讓我痛苦,也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新聞學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我是否太固執?父母的擔憂并非無理,他們的期望承載著對我的愛。可放棄夢想,我又如何對得起內心的熱忱?夜晚,我輾轉難眠,腦海中反復浮現父母失望的眼神和自己模糊的未來。直到大一暑假,我偶然翻開了《紅旗譜》,那片冀中平原上的抗爭故事,像一劑強心針,喚醒了我沉睡的勇氣。
《紅旗譜》以朱氏家族為核心,講述了20世紀初冀中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壯烈故事。朱老鞏、朱老忠父子,面對地主馮老蘭的剝削,沒有選擇屈服,而是團結鄉親,用鮮血與智慧捍衛土地與尊嚴。他們并非沒有分歧——朱老鞏的固執與朱老忠的務實曾讓父子沖突不斷,但為了共同的信念,他們最終并肩作戰。尤其是朱老忠,他在個人安危與集體利益間,毅然選擇了后者,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他的信念如一面紅旗,飄揚在每個為正義奮斗的農民心中。
書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朱老忠在組織農民抗租時,面對地主的威脅,有人動搖了,有人想退縮。他卻說:“咱們窮人,只有抱成團,才能翻身。”這句話讓我震撼。朱氏家族的抗爭,不只是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為了所有被壓迫者的未來。他們的團結,源于對集體命運的信仰;他們的犧牲,點燃了革命的火種。這種精神,正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
朱老忠的故事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處境。父母與我的分歧,表面上是專業的選擇,實質卻是個人理想與家庭期待的碰撞。朱氏家族在風雨中尚能凝聚力量,我為何不能試著理解父母,尋找一條既尊重他們又忠于自己的路?《紅旗譜》告訴我,真正的信念不是固執己見,而是懂得妥協與堅持的平衡。
受《紅旗譜》的啟發,我決定與父母坦誠溝通。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我放下爭執的語氣,第一次認真傾聽他們的擔憂。父親講述了他年輕時放棄文學夢、選擇教師的經歷;母親分享了她為家庭省吃儉用的過往。我才意識到,他們的期望不是束縛,而是對我的愛與寄托。反過來,我也向他們敞開心扉,講述新聞學如何讓我看到為社會發聲的可能。我說:“我想像記者一樣,記錄普通人的故事,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這不也是為人民服務嗎?”
這次對話沒有立刻解決問題,但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最終,我們達成妥協:我主修新聞學,同時輔修公共管理,拓寬未來道路。父母開始支持我的選擇,而我也更懂得珍惜他們的付出。這種平衡讓我感到釋然,仿佛卸下了心頭的重擔。更重要的是,《紅旗譜》讓我看到,個人與家庭的和諧,離不開對更大集體的責任感。
進入大學后,我加入了校報,采訪過留守兒童的教師、奮斗在基層的校友。每次寫稿,我都想起朱老忠那句“抱成團才能翻身”。新聞讓我離普通人的生活更近,也讓我明白,個人的價值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能閃光。朱氏家族的抗爭精神,不僅幫我化解了家庭矛盾,更讓我堅定了用筆為人民發聲的信念。
《紅旗譜》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的迷茫與成長。從與父母的爭執到相互理解,我學會了在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間尋找平衡;從朱氏家族的抗爭中,我懂得了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實現真正的意義。如今,我走在新聞的道路上,每一次采訪、每一篇報道,都是對“為人民服務”信念的踐行。紅色經典的力量,不僅在于它記錄了歷史,更在于它點燃了我們前行的火炬。正如朱老忠用生命守護的那面紅旗,我愿用青春與筆墨,為社會主義的明天貢獻微薄之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