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勇平那晚本身是實話實說,真實地表現了鐵道部高官的固有心態,充當了一個反面教材,完成歷史使命。他不像某些其它部門發言人講虛話,講假話,講醬油話。記者會當晚,筆者觀察他還是比外交發言人實在,如實把一個鐵路官員的面與心擺在國人面前,反諷他人之圓滑。我們應用平常心,而非今天《環球時報》稱“王勇平悲劇”的奇怪心來看待之。國人似疏忽正面看問題的能力,如果權利者有格調、有視野,壞事或許可變好事。長期以來,鐵道部就是鐵老大,也是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獨立王國,2008年有人提議把鐵道部也并入交通運輸部。交通部壽終正寢,但鐵道部仍尾大不掉。它的部長往往由高層某個人欽點,非國務院其它部長可同日而語。1985年至1987年的鐵道部長,是XXX的橋牌友,聶棋圣可佐證。1992年至1998年的鐵道部長,由于有在上海鐵路局當局長(1983-1990)的這段經歷,所以被提拔。廣西的柳州鐵路局是個跨省的大局,出了成克杰(2000年因受賄判處死刑執行),韓XX兩位鐵道部長。他們能上中央,一個是副委員長,一個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多少說明一些問題。鐵道部長劉志軍與副總工程師今年初遭免職,國務院某些人想打蛇隨棍上,修理一下鐵道部,鐵道部的職工都老神在在,看笑話,說什么“派了個管理海關的來管我們,笑話!”盛光祖雖然是“回鍋”(當過鐵道部副部長),但人一走茶就涼,他現在回去很多人根本不懼怕他。
王勇平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實際是鐵道系統里的慣用語言,熟悉王勇平的人說,王在廣州鐵路局工作時就時常把那句話掛在嘴邊。實際上,王勇平還是個二級警監(1999-2003,任廣鐵公安局黨委書記),辦案時就常常那樣說話。如今怨偶被離婚,只能說他官場緣分已盡。在廣州鐵路局系統,都說一個小小科長也算高干,因為權力實在很大。因為從京城到省城,當一哥的不時要坐動車,遑論其它人要搶軟臥了。一到春運,小科長也鯉魚跳龍門。
二、 設“發言人”制度,說穿了就是學習西方政治體制的衍生品,先天不足,因為本來就是拿他來當擺設,并無確定要它發揮多大作用。但后天也更不足,因為發言人頭上緊箍咒太多。立意雖善,但違背客觀、透明原則。固然,西方發言人也有禁忌,哪些能講,哪些只能撂下一句“無可奉告”(NO COMMENT),心中有數,但其發言人制度由來已久,問與答之間的攻防雖有時會擦出火花,但相互游戲規則已成默契。反觀中國,學習西方一窩蜂擁上,一個破爛小局單位都要以有發言人為榮,為之配上西裝革履應景。王勇平至少當過宣傳部長,還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不會兇巴巴嘴臉,遠勝于目前官場大大小小的發言人。
三、 讓王勇平停職,并不能平民怨,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跟著官媒的口吻起舞。將王勇平這樣深夜還與媒體周旋“擋子彈者”揮淚斬掉,絕非是現實執法正義應存的表現和收官。每每皆是作決策發號令的人濫權瀆職,卻鮮有受到追究應有責任的處理,甚至制裁。至少,某些個負責人物不能不徹底進行洗心革面的檢討。廟堂上有某人,八九時在民政部任職(部長為崔乃夫),有黨員干部詢之可否上街,此君冷靜回話:“身為黨員,這種問題還用問嗎?”看他多會說話。因為事后有人欲告之,他說,“我那句話的意思是當然不能去啦!這還要問嗎?”對官員實行問責,真正執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中國官場精英學西方啥都學,偏偏不學“引咎辭職”這一項,令人費解。
我們不是法院,不能確認哪位該負責任者應予處理,但要說此中沒有任何合理的懷疑,那就是以為天下人都是傻瓜了。權宜措施管用不了太久,運輸路上還可能會出麻煩,迄今礦難不已,這已是其它行業發來警訊。
四、 在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鐵道部身為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又是管理各運輸企業、兩百多萬員工的“總公司”,自負鐵路建設與自負盈虧的球員兼裁判沖突日益明顯;以2010年為例,鐵道部總資產三兆三千億元人民幣、總收入六千七百多億元,但稅后利潤僅一千五百萬元,至今年上半年,負債率已高達58%。劉志軍老婆有股份的那個專供鐵路飲用水,股票上市就大有問題,因為產品根本不在市面上銷售。去年,劉志軍躊躇滿志南下廣東,和當地書記、省長高調談合作,南方日報有隆重報道,合作金額上千億。如今人去樓空,“廣東模式”又添一塊傷疤。人們都鄙棄劉志軍式的驕橫與無知,呼喚謙卑與警惕。
前幾年廣東粵北水災,京城負責農林水一大員到災區視察,該省書記也陪同在場,民眾看到警車給領導送上盒飯,那數十盒由廣州鐵路局送來的盒飯,乃劉志軍專門交代該局制作,內有魚翅鮑魚等,此事由廣東省委警衛局在場人士事后曝出,令人咋舌。
一些對鐵道部滿腹牢騷的官員有意在2013年春政府換屆時進行改革,保留行政職能并入交通運輸部,降格為副部級的國家鐵路總局,與國家民航總局平級。但能否如愿以償,問號很大,說不定既得利益者會求助于萬里“老部長”,由萬家子女傳話,向現任領導們施壓。只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吾輩默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