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又心:面對人大代表批評衛生部官員何以汗流浹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們捕足住了很多感人的鏡頭。代表委員們發生了許多不同聲音,黃奇帆代表面對國資委官員捶桌子痛斥,賀優琳代表對物價飛漲數度哽咽,崔永元的兩會語錄……。最值得一提的還有衛生部官員面對代表委員批評卻汗流浹背。
捶桌子的重慶市長黃奇帆不滿國資委對“高歌猛進”的汽車產業無所作為,崔永元的兩會語錄關注的是民生問題,而衛生部官員為何面對人大代表批評卻汗流浹背呢?原因就是代表委員們了解到百姓的“亞歷山大”,衛生部門推行的醫療體系改革仍然沒有有效解決公立醫院不公平無效率的突出問題。前年,衛生部長陳竺曾經抱怨兩會期間就象受審一樣。所謂受審的感覺看來的確是因為衛生部門沒有做好醫療保障和衛生公平改革工作。因此現在還只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讓衛生部官員流汗,明年或許可能是老百姓趕他們下臺。如果改革步伐還是這樣,這種結果是肯定的。其實在兩會前的 2月18日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首都舉辦的熱點問題形勢報告會上,作了題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緩解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報告,看后可悲、可笑又可嘆!
一、關于看病難看病貴的形式
陳竺認為,“看病難”可分為兩種。第一是“絕對性”看病難,是由于醫療資源絕對不足無法滿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看病難”,這往往發生在我國中西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的偏遠農村地區。第二是“相對性”看病難,是指由于優質醫療資源相對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醫院看專家“難”。突出表現為許多人看小傷小病也涌到大醫院,大醫院人滿為患。這是目前“看病難”的主要表現形式和特征。
陳竺指出,“看病貴”也有幾種:第一是“個人主觀感受的貴”。第二是“家庭無力支付的貴”,造成“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其實質是疾病的經濟負擔過重而缺乏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問題。第三是“社會無法承受的貴”。全社會醫療費用的總水平有一種不斷增長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趨勢,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當它超過了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評:看病難肯定已經成為壓在當今中國平民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兩座大山是教育和住房)。“看病難”與“看病貴”沒有絕對與相當之分,更沒有主觀感覺與客觀感覺之分。如果說三十年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是今天的“看病難”,那么我們寧愿不要這種改革開放。我們要面對現實保持清醒認識,“看病難”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實實在在的生存大難題,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都是目前中國民生問題中的一個天大的問題,沒有絕對相對之分,也沒有主觀客觀之分。特別是公立醫院公平性問題,毛澤東時代解決得比現在好得多。
二、關于看病難看貴的原因
陳竺分析指出,“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有以下多重原因:物價指數長期走高,人們感覺醫療費用上升過快;醫學技術進步帶來的醫療費用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長;疾病模式轉變引發醫療費用增長;政策“雙刃劍”刺激參保者多吃藥、吃貴藥、小病大治等問題,從而使社會醫療總費用增加而不是減少;患者的醫藥衛生服務消費具有被動性,容易產生“看病難、看病貴”的抱怨;醫療服務體系、保障體系和藥品生產保障體系不完善,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經的失誤,是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主要原因。
評:部長只說到了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表象原因,而且大部分觀點都是錯誤。如部長所闡明的“醫療技術進步帶來的醫療費用上升過快”、“醫學進步帶來的醫療費用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長”、“政策雙刃劍刺激參保者多吃藥、吃貴藥、小病大治”、“患者的醫藥衛生服務消費具有被動性,容易產生看病難、看病貴的抱怨”等原因是極其錯誤的,這種思想支配下的醫藥改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其實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就是任何一個老百姓都看得十分清楚,它就是一個醫療道德倫喪的問題,導致道德倫喪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衛生政策出了系統性問題。
三、關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辦法
陳竺指出,通過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群眾個人負擔得到減輕。從全國范圍看,由于政府不斷加大衛生投入以及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40%提高到61.8%,個人衛生支出占總費用的比例則從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十二五”還要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和保障水平,縮小城鄉醫療保障差距,爭取到“十二五”末把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人民群眾不出社區和鄉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務。
評:可以說部長所說的辦法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毫無用處的,所列舉的數據全部或者基本上是不符合事實的。特別是有關農村醫療服務網絡和體系建設的數據根本就是在欺騙農民群眾。解決的根本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赤腳醫生”服務千家萬戶的辦法,何況我們的經濟又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國人們想想啊,三十年我們的經濟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為什么解決這個問題這么難呢?
四、關于判斷醫院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陳竺說,公立醫院改革始終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點。一是制定公立醫院設置與發展規劃,調整公立醫院布局,推進公立中醫(含民族醫藥)醫院改革發展。二是優先建設發展縣醫院。三是建立公立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四是加快推進以電子病歷建設和醫院管理為重點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五是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如普遍開展預約門診服務等。六是落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評:部長說到公立醫院改革還沒有破題,這是說對了,但做公立醫院的文章可能也是人民最痛心的。如何抓住“公”字做文章,其措施可以說是文不對題。所謂“公”不是市場化運作,它必須是普惠的,它必須有一個基本的保障系統和網絡,同時讓每一個公民能夠充分均等享受,在公立醫院面前人人平等。多元化格局固然重要,但優先發展縣醫院的措施是非常沒有道理的,為什么不是優先發展社區和村組醫療網絡呢?我們看看各城市、地區、縣城的醫院還不夠好嗎?這么好的醫院還需要優先發展嗎?何況這些優質的醫院里還有更優的干部樓、干部病房。如果農民群眾知道一個干部感冒住進干部病房要花掉國家上10萬元的費用(這的確是真的,當然包括單間空置的病房、無需對帳的帳單、無休止的檢查等),不造反才怪!
總之,我不知道部長和衛生部的那些官員是不是真的想不出好辦法,如果是真的想不出好的辦法,那只能說明部長和衛生部官員智商太低,不配做部長和官員。或者說部長是不敢動真格,如果是不敢動真格,那說明部長情商太低,是對百姓的感情這個情商太低。當然,隨波逐流當部長,折磨的不是自己而是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也許有自己一時的幸福感,但絕對不可能長期下去。人要做到獨善其身真的是很難啊,難怪社會上那么多人都選擇隨波逐流!可悲啊!這才是衛生部官員面對代表委員批評經常汗流浹背的真正原因。
姜文在電影《讓子彈飛》里的一句臺詞說得好,在此我稍作修改:“這中間肯定有人在說假話。大家想想,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TMD一個衛生部官員難道就真的看不出來嗎?”當官的就象到山西挖媒的老板,賺了錢還騙了當地女人的身子。騙了就騙了,還不給錢。難怪山西女人說只要錢,不給錢就不走。老百姓就象小六子一樣,他們要的是“吃一碗涼粉只給一碗的錢”這么一個簡單的公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