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一篇以“汪暉:談群眾路線需先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為標題的新聞報道在各大網站轉載刊登。截圖如下:
這篇文章的原出處是《北京日報》,原標題是“政黨政治新趨勢”。最早于3月10日9點32分以“汪暉:談群眾路線需先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為標題出現在鳳凰網和海外網。此標題純粹是鳳凰網們為誤導讀者自擬的標題,完完全全不符合、乃至顛倒了汪暉文章原意,實在是借汪暉光明磊落的名號兜售權自己見不得人的私貨。
汪暉到底講了什么,我們看一下《北京日報》上該文相關字句,摘錄如下:
——群眾路線、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傳統,在新的條件下到底應該用什么方式來表述并推進其實踐?要談群眾路線,就需要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討論政治改革,首先需要的可能是“底層設計”。
從整個字段來看,怎么讀都讀不出走群眾路線要“先”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不知道權貴資本喉舌媒體們如何通天本事,竟能在“首先需要底層設計”中讀出“先要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并取其為文章核心要點在標題予以突出。
在被媒體們篡改后的表述當中,有兩大誤導。
第一大誤導,是政治主體發生了顛倒。即誰來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誰來判定群眾的“自主能力”?“群眾路線”的政治主體悄然間從群眾變成了精英。
第二大誤導,是走“群眾路線”從必然的政治改革方向變成了一種有前提限定的政治選擇,即一旦精英們判定群眾沒有“自主能力”,則群眾路線是可以不走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一個國家想要長盛不衰,背離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能實現的。如何做到始終不脫離人民,如何真正走出歷史的周期律,并不能單靠寥寥幾個精英、即便是黨國圣人的嘔心瀝血。人民群眾如何真正地參與到政治的進程當中來,是汪暉關注的真正要點,其實也是毛主席早在延安窯洞就告訴黃炎培的觀點。走群眾路線固然是以黨為組織核心,但黨絕對不是政治主體,人民才是政治主體。媒體們把汪暉【以人民群眾為政治主體的底層設計】,硬生生地變換成【以精英權貴為主體的頂層設計】,對廣大讀者群眾進行明目張膽地誤導,暴露出對讀者群眾極大的藐視。也難怪這類人會迫不及待地兜售自己“談群眾路線需先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的私貨,因為他們就是精致的精英主義者,妄圖主宰讀者群眾的思考與辨別。
明眼人其實還能看出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即走群眾路線需先討論群眾的自主能力,那么走頂層設計為何不先討論一下精英們的自主能力呢?我看作為人民代表而非人民主體的黨國精英才更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有資格越過群眾進行頂層設計。
汪暉的上述字句出自《中國政治新趨勢》一文的第一小節“政黨政治新趨勢”。該文對群眾路線有更全面的闡釋,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汪暉的想法:
——三中全會強調了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我希望這次能夠投入更大的力量來加以實現,而不像先前那樣在資本的“倒逼”之下走過場—生態的保護、環境的改善、相對平等的分配,都不可能只是市場經濟的副產品。改革是億萬人民的事業,不能化約為市場“倒逼”的被動產物。
——政治的問題仍然是核心的問題。其中的關鍵是,普通勞動者、普通的公民通過什么渠道可以參與政治,普通人的社會權利和政治權利在政治決定、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形成過程當中到底怎么能夠得到保障呢?群眾路線是一個寶貴的傳統,但弄不清當代的政治和經濟狀態,就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話。
——運用中國既有的政治資源包括制度資源,對執政權力結構形成約束、監督、質詢,擴大普通人民的參與權,應該成為政治改革最基本的方向。
——冷戰時代的那種政治形式的差異―如一黨與多黨等―的重要性已經大幅度下降,現在的真正問題是政治形式與社會形式的脫節,我稱之為代表性斷裂,即政治體制,無論以什么名義,都缺乏清晰的代表性。
——如何通過制度性的改革,促進并保障普通的公民和勞動者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參與政治進程,不但捍衛自己的權利,而且也形成公共生活,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
從上面我們看出,汪暉認為,之前的改革由于沒有走群眾路線,基本是在政治主導下化約為資本的倒逼,造成了政治上的代表性危機和改革危機。今后的政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核心問題”,就是人民群眾參與政治進程,捍衛自己的權利,對執政權力形成真正的約束和監督。既然是基本方向和核心問題,那底層設計和群眾路線就是勢在必行。我們可以看到,汪暉自己的文字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清晰的政治主體,而且從頭到尾沒有哪一句做了“需要先討論群眾自主能力”的前提設定。
最后以汪暉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兩段有關群眾路線的闡述作為結尾:
——群眾路線是人民戰爭的基本策略,它是政黨的政策,也是重構政黨的方式:一方面,如果沒有組織,我們就不知道群眾在哪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與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的過程,組織就是沒有活力的、凌駕于群眾之上的結構。在廣闊的、尚未工業化的鄉村,以農民為主體的政黨在運動中獲得了政治表達,在這個意義上,正是人民戰爭條件下的政黨及其群眾路線創造了階級的自我表達,從而也創造了政治性的階級。
——正如我在《去政治化的政治》一書中所討論的,去政治化的過程遠遠超出了戰爭和軍事的范疇;“政黨國家化、政府公司化、媒體政黨化、政客媒體化”等等復雜現象正是這一過程的表征。為了改變這一格局,人們試圖從二十世紀的歷史遺產中吸取經驗。在政治領域和理論領域,重提群眾路線便是嘗試之一。但是,在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紀的語境中,重提作為人民戰爭的產物的群眾路線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作為一個形成中的政治主體,群眾的誕生意味著新的政治形式的誕生。重提群眾路線,與其說是對一段歷史的回歸,毋寧說是對一個可能的、不確定的未來的探尋,它不可避免地與下述問題密切相關:我們需要創造什么樣的政治力量、鍛造怎樣的政治主體、指向怎樣的政治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