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院士避而不談轉基因食品的“非預期效應”
最近,領銜我國轉基因水稻研究的張啟發院士就近期社會對“華農轉基因水稻安全認證受質疑”事件做出回應,聲稱“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同時列舉了一系列旨在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的證據。譬如:“轉基因農作物在全球大面積種植已有14年之久,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群超過數十億之眾,至今還沒有關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證據。”另外,張院士還用“小鼠灌胃實驗”對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做出科學保證。
筆者完全相信,作為一名院士,張院士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的數據是真實的,其說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從我能夠了解到的有關張院士的言論來看,他在解釋或說明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時始終回避了一個重要概念——轉基因食品的“非預期效應”。
轉基因食品的“非預期效應”不是我的獨家發明,而是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學術領域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張院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張院士在回應轉基因水稻安全性時避而不談“非預期效應”,恐怕不能解釋為一時健忘,而更容易讓人懷疑是在有意回避。
所謂轉基因食品的“非預期效應”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指轉基因受體生物在接受外源基因后,由于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生物體內發生一系列代謝、發育、遺傳上不可測度、不可預期的變化,從而導致人的生命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不可預期的嚴重后果;二是在生物進化層面上,由于新蛋白和新物質的產生,對人的系統發育或進化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嚴重后果。
張院士列舉的有關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據”——無論是“小鼠灌胃實驗”還是“轉基因農作物在全球大面積種植已有14年之久”,事實上這種試驗只不過是一個針對小鼠的“急性毒性試驗”,或針對人的現時健康影響的短期觀察,無法替代“非預期效應”。在筆者看來,從系統發育或進化層面考慮的“非預期效應”的觀察至少需要上百年或更長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轉基因水稻安全評價等級的確定和“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純屬無稽之談。
在談到轉基因糧食安全問題時,張院士還有一句話對普通民眾極具欺騙性,即“轉基因技術本身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析和評估,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
“轉基因技術本身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析和評估”嗎?從我掌握的專業知識來看,所謂“轉基因技術本身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析和評估”僅僅局限于可以對所轉外源基因進行測序,可以知道受體生物究竟接受了什么樣的DNA序列,以及接受了幾個考貝。除此之外,恐怕就一無所知了。
本人曾經聽過一場從事轉基因研究博士的一個學術報告。該博士在報告中表示,經過測定分析,一個基因的三個拷貝同時被轉入擬南芥,按照經典孟德爾遺傳方式進行推測,該擬南芥應該可以很快獲得性狀穩定的純合體,但該博士的報告顯示,轉基因擬南芥經過六代分離后仍然無法獲得穩定的純合體,請問張院士如何對這一現象進行精確分析和評估?
由此看來,院士的言論也未必全是真理。從張院士的言論看,我絕對不愿意相信張院士在其言論背后隱藏了什么別的目的,而寧愿相信其在科學研究上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還原論”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