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話題,真是太沉重,太復雜,太系統。它是壓在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胸口的巨石,甚至連國務院、教育部多年來也難以搬開一毫,它深入到全社會每一個毛孔,以致正一發而須動全身,教育、文化、宣傳、人事、勞動等都脫不開干系。它又具體又抽象,又清晰又籠統。每個人都可以說三道四,又都摸不著門。當你挺身而出,卻發現你面對的是無物之陣。所以,十多年來,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幾乎從來不敢、不想、不愿涉足教育評論這趟水,只愿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做好一名“教書匠”,就像農民認認真真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時我難免會想起許多年前無限風光而今煙消火熄的“勞動模范”,在這“個人”如煙如塵隨風飄逝的時代,是不是像我一樣失落、惶惑、雄心難再?雖然有不少專家學者一直在給教育開方子,但教育問題仍然一如既往地越來越突出——負擔越來越重,素質卻越來越低。當我看到國家的統計數據表明教育事業在迅猛發展的時候,和許多人一樣,唯有苦笑而已。
可以說,從農村到城市,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學生到老師,從領導到家長,無一不在為教育奔命!學生為分數奔命,家長為學費奔命,老師為考試奔命,領導為平安奔命。其中壓力最大的數高中學校。高中老師,只要是奮斗在一線的,無不面目憔悴;學生,只要是想升學的,無不身體孱弱;家長,只要是望子成龍的,無不終日惶恐;校長,只要是想保住帽子的,無不每天為安全擔心。為了一個學生,從計劃招進來,到完整地送出去,人們所花費的心血,可謂罄竹難書啊!
有人善良地質問中國教育為什么不能從容恬淡,能夠從容嗎?能夠恬淡嗎?老師何嘗不想過一天從容恬淡的生活!
每當看到我們辛勤的園丁疲于奔命嘔心瀝血而得不到理解尊重的時候,每當看到教育和教師被輿論媒體一次次押上道德審判臺的時候,每當發生教育糾紛,所有的社會力量幾乎一邊倒譴責壓制教師和學校的時候,每當看到學生無法無天而老師忍氣吞聲的時候,每當看到那些貧窮的家庭為了孩子讀書借無可借而孩子還在揮霍奢侈的時候,每當想到學生精疲力竭學來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而一無用處的時候,我就痛心疾首,我就知道危險的不僅僅是教育,還有我們的倫理、秩序、民族和希望。
我拿什么來拯救你,我的教育?
一直有人在為教育改革發展獻計獻策,可有的是頭痛醫頭,于事無補;有的是南轅北轍,越改越糟;有的是亂開“西藥”,陷其不義。凡是孤立地解決教育問題,不能把教育問題與其他問題捆綁解決的思路,肯定是無效的;凡是認為教育問題只能放在教育層面作技術性解決,而不能提高到國家發展、國民素質、公民道德、社會風氣的高度,這種解決肯定是徒勞的。比如說,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十多年了,為什么解決不了?飽受詬病的全民英語熱,為什么降不下來?考證經濟為什么不能廢止?就是因為決策層喪失了鮮明正確的發展觀、教育觀、人才觀、勞動觀和相應的社會機制——保證人盡其用,砸碎條塊分割的利益堡壘。本不正何以清源?黨和政府、國家領導關于教育問題制定了不少綱要、規劃,發布了這樣那樣的文件精神,但由于缺乏社會聯動,盡管看似完美,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仍由教育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裹挾下,一步步由高尚淪為庸俗,由事關國家興衰存亡的大業淪為經濟建設的附庸。
在此,筆者不打算作理論層面的探討——說實話,老百姓對理論研究已經相當地麻木,僅試著從全局角度提幾點拯救教育的方案。
一、“用人唯證”的勞動用工機制必須改變。
綜觀各行各業,各級學校,各級人事部門、勞動部門,特別熱衷于考證、過級。教育部門離開了考證就好似找不著北,勞動部門離開了證書就好似天下無人。有的大學三四年下來,學生要考三十多個“證”,大學生在校學習熏陶的寶貴時間就這樣被漫漫“求證”的過程花費掉了,等他們一畢業,驀然回首,才發現絕大多數證是根本無用的廢物。就業以后呢,同樣如此。難以想象,一個師范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在地方人事部門那里,居然一切都要從頭再來——普通話要重考,計算機等級證要重考,英語要過級,教師資格證要重考,連體格檢查都要重新進行。而這一切都在“嚴格教師準入”的旗號下進行。各用人單位,都想方設法地以證設卡,甚或量身定證。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有了證不是萬能的,沒有證是萬萬不能的”的局面,叫人如何不為之奔命!
總是有人從“勞動力資源過剩”“經濟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的角度論述考證的必要,但是這些真的是支持漫漫考證的理由嗎?究其根源,是因為在考證的背后,有一條巨大的利益鏈!就拿職稱考試來說,幾乎每個人都要為名目繁多的過級和考證給人事部門上繳2000多元,把其他因素相加,每晉一職要花費近4000元之巨!
可以說,“用人唯證”的制度設置,嚴重增加了學生、家庭、勞動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嚴重干擾學生和勞動者正常的學習和工作,破壞他們的創造力,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嚴重造成部門腐敗!有人說,沒有“證”,我怎么知道你行不行?其實,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不是狡辯開脫就是愚蠢無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道理不知道?總有人指責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可是他們忘了,每個用人單位都有將勞動者由學徒培養成熟練工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一所大學的學生一畢業就是熟練工的!國家能不能象以前一樣,為用人單位提供員工的各級院校,它們的畢業證就是學生的就業證呢?——哪怕不能保證就業也行。須知,“畢業”是所學專業達到了相關要求才準許的啊。
二、將英語地位無限拔高的做法必須廢止。
近年,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英語熱提出了反思和批評,比如“英語從娃娃抓起是國民的悲哀”,“過分重視英語扼殺人才”,“英語重于漢語是民族的不幸”,等等,都是十分正確的意見。確實,找遍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象我們重視英語到如此荒唐的地步!不管你從事的專業與英語有沒有關,不管你一輩子會不會與老外交流一句話,也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要學它,考它,多少莘莘學子將寶貴的精力智力消耗在英語過級考試中!我真想知道,袁隆平當初在安江農校執教的時候,在田間地頭研究水稻的時候,是不是還要應付英語過級考試?否則就會影響他研究雜交水稻?就拿中學來說,好多學生因為英語跟不上,失去信心而放棄學習。而在高考當中,早就有人指出,我們的英語試卷就是給英國人美國人來做,他都達不到我們的要求。可以說,我們對英語的狂熱崇拜達到了十分變態的程度。
如果撇開漢奸思維,只有一種理由可以解釋這種變態的社會現象,英語過級考試已經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抓住了這條鏈子,各級考試院、各級人事局、教育局、勞動局、各出版社就抓住了生財之道,所以大小媒體不遺余力地為英語熱充當吹鼓手,使得英語需求的“市場”越來越大。這就是秘密。難道5000年的文明還不夠我們去學?難道改革開放30年了,我們仍然只能當西方老大的跟班?難道離開了英語,我們就寸步難行,一事無成?難道找不到一條更好、更合理、更科學、更符合實際的學習英語的方法?不是,是有人不想放棄到口的肉。
要改變這種局面,靠“市場”顯然是不行的。
三、政府甩包袱的現象必須糾正。
教育必須國家辦,政府辦,有計劃地辦,堅決反對教育市場化,產業化,無序化。盡管教育部已經否認“教育產業化”的說法,但不等于教育產業化的做法已經停止。目前面臨的緊要問題是:
1.中、高考之后的招生亂象必須解決。
這種亂象產生的根源就在于教育市場化。比如我地的高中招生,普職之間,普高各校之間,職高各校之間,打得一塌糊涂。相互誹謗,互挖墻腳,競相降價,高額回扣,拼人力,拼財力,拼點子,鬧得兩敗俱傷,自毀形象。而在大學,各種招生掮客行走于世,自考、成教、聯辦,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總歸一條,買賣文憑。這種教育亂象的出現,根源在于政府的“去功能化”,撒手不管造成的。
2.自謀發展的辦學思想必須糾正。自謀發展基本等于放任自流,自生自滅。常識告訴我們,自謀發展的通常是非重點學校,重點學校是不會“自謀發展”的。都“自謀”了,還指望有什么好事?不使出渾身解數,“殺開一條血路”,就會在沉默中滅亡!只要存在一天,一錘子的買賣,不把學生當豬宰就不是好領導。之所以學匪眾多,師德滑坡,教育糾紛不斷涌現,原因就在此吧。
3.合理分配“人才”流向,改變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
學校、教師宣導“知識改變命運”實屬無奈之舉,尚屬情有可原,政府必須清楚,社會的人力資源構成肯定是金字塔型的,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從事產業勞動。鼓勵人人都當白領、當公務員、當人上人的教育是極其錯誤,極其有害的。
4.教師待遇、地位必須得到保證。
總是有那么一些領導,一提到行政開支就拿教育說事,恨不得不給教育一分錢,全部拿去揮霍浪費才好。為什么其他改革阻力重重,一旦有教育市場化的改革,就忙不迭?就是甩包袱思維使然。如果教師待遇得不到保證,誰還有心思教書育人?有的領導含蓄一些,把教師的待遇和去留與學校捆綁,“校生我存,校滅我亡”,“校興我榮,校衰我恥”,致使學校企業化,這是辦學功利化的重要原因。
教育,背后的“老板”是國家,它投資于人才培養,收益于人力產出,它的效益本不是在辦學中取得的。
四、必須大造輿論,重提“勞動光榮”,建立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道德觀。
這一條看似于教育無關,實則攸關教育興亡。如果一個社會不尊重勞動了,甚至視勞動為恥辱了,這個國家的教育還有依托嗎?還有說服力嗎?孩子的品行還能養成嗎?失去了“育人”的功能,教師一旦淪為傳授知識的“二道販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是必然的。一個沒有師道尊嚴的國度,無疑是一個墮落的國度。可以說,“勞動”是一切優秀品行之母,離開了勞動,所有的品德教育就如水月鏡花,虛無縹緲,軟弱無力。而當前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讓學生脫離勞動的教育,爭做“人上人”的教育,以致出現大學生想不通“白毛女為何不嫁黃世仁”的現象。而改變這種現狀,單靠教育部門顯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輿論媒體的配合。一個崇尚勞動的社會離一個高尚的社會還遠嗎?
“我拿什么來拯救你,我的教育?”一直以來,我們并不缺乏善于思考的人,勇于吶喊的人,高瞻遠矚的人,切中要害的人。我只想說,一旦找到癥結,就不要坐而論道,而是痛下殺手。教育痼疾,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也許有人說,這些想法過于天真,過于理想。是的,如果教育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淪為世俗的奴婢,金錢的附庸,教育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就讓所有關心教育,熱愛教育的人們,沐浴理想主義的光輝,還教育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