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序言
焦裕祿,做為一個已走近歷史長河中去的共產黨縣委書記和領導干部的好榜樣、好典型,他在農村調查研究、生態治理和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實踐等方面無疑是成功的。對于當下現實中的傳統欠發達農區的黨政干部而言,榜樣在哪兒?典型在哪兒?無疑地,結合當前中華民族和執政黨在融入全球資本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若干根本問題、全局性問題和關鍵性問題,比如,在如何既能保障近7億農村留守人口的農民就業和增收,又維護好農村社會的良性治理、生態美好和可持續發展的艱難張力之中,來學習,來繼承,則更有時代針對性和現實重要性價值。
本文強調的是,就學習和繼承焦裕祿精神這個事上,焦裕祿精神是一個客觀方面,而學習者的主位感則是必不可少的主觀方面。這個主位感是社會歷史賦予學習者所獨具有的,它離不開當下的時代使命和具體的問題場域。 就當前的時代使命和存在問題而言,我們恐怕該有三方面的學習:學習他,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農村調查研究專家?學習他,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生態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行家?學習他,如何成為一名為民族和國家偉大復興而強基固本的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踐者?
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令人矚目的現代化成績的同時,我們付出了極其嚴重的代價:農村生態環境大都遭致系統性破壞、留守群體殘守農業生產底線、小農經濟難以對接大市場、傳統鄉土社會秩序遭到瓦解、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均存有嚴重隱患的嚴峻現實。在中華民族和執政黨當前所面臨的幾大嚴重問題上,廣大黨員干部亟需以焦裕祿為鏡鑒,見賢思齊,從道理法術等各個層面上均可以以與現實問題解決接茬的方式,真正地在經驗上、心智上和信仰上弘揚焦裕祿精神,亟需提高農村基層調查研究的水平、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意識并加強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二、關于焦裕祿精神中的方法論、方法和行動價值觀
作為歷史人物的焦裕祿,并不清楚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時代挑戰和當下問題,但是,從精神和方法層面上,或者從道理層面上,今人還是可以把握住其寶貴精華為當下所用的。
如下從方法論、方法和行動價值觀三個方面來歸結。
(一)從方法論上看,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可持續性的一面。
1960年代,制約蘭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階級斗爭等政治運動,還是短平快的一些所謂“政績”項目,抑或其他?
焦裕祿認為蘭考發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別的,而是治理風沙、鹽堿和水澇。他來蘭考的那一年冬天,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而由于黃河經常性地決口、泛濫所造成的風沙、水澇和鹽堿“三害”一直是蘭考最嚴重的問題。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一半以上的蘭考人不得不離鄉背井,成為到處流浪、討飯的“大爺”。于是,他少搞運動,多搞實事,成立了除“三害”辦公室,成立了調查組,抓住了整治“三害”的牛鼻子。
焦裕祿要在蘭考啃歷朝歷代都沒有人敢啃、啃下的硬骨頭,身體力行地整治風沙、水澇和鹽堿地,這些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事,甚至有可能出力不討好。但是,這就是蘭考人民當時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最基礎的事,是能使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可以實現長遠根本效益的頭等大事。焦裕祿作為一個縣的一把手,在千頭萬緒的事務之中能夠將除“三害”作為最主要的事,能夠從有利于蘭考今后的可持續性展著想,這種用于指導工作的方法論為他能夠徹底改變蘭考的面貌定下了一個好基調。
(二)本土化方法
1.進行深度調查,掌握所改造對象的最真實、最充分的第一手材料。
問題的真實狀況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焦裕祿組成了由120個干部、老農和技術員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展開了查風口、追洪水、探流沙的工作。每到風沙刮起時,焦裕祿所帶領的調查隊就頂著風沙查找風沙口。共查出蘭考縣共有86個大風口、261個沙丘、63個沙群,還有十幾條沙龍,危害農作物達30萬畝。焦裕祿有個暴風雨中探水情的動人故事。1963年秋,猛雨下了七天七夜。焦裕祿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查清水路的機會。就帶頭和縣委辦公室的三個同志親自去現場,認真地查看,詳細地記載,就地繪圖。他們一段一段地看,一片一片地查,弄清哪里走水,哪里阻水,哪里需要挖河、開溝、架橋、扒口。他畫了一張又一張洪水流向圖,又在旁邊畫上符號,寫上字。走過了被水包圍的豆寨、杜莊、王孫莊,又走過了遍地積水的許樓、惠窯、高照頭,趟過了無數條溝渠河道。每過一村,他都要找當地的干部和老農,仔細地聽取他們對根除內澇的意見。于是,全縣的每條河流、溝渠、橋涵、閘洞,他都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這為開挖清淤、引黃除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當地有沒有一些典型經驗可以汲?。拷乖5撍鶐ьI的調查隊,不只是調查問題,而且注意發現并提煉農民們用來解決問題的寶貴經驗和常識。
關于治風沙.治風沙的有效辦法是從老貧農為母親修墳的經驗中得來的。當時蘭考縣“三害”調查隊的同志提議,有講造林固沙的,有說挖防風溝的,有說打防風墻的,但焦裕祿認為這些辦法慢了點;也有講國外的一種瀝青固沙法,即每畝沙丘上用30公斤的瀝青加以覆蓋,但焦裕祿認為這個辦法并不適合只有人多的中國。太慢的辦法不行,太洋的花錢的辦法也不行。認為真正的辦法應是到群眾中去尋找。果然,有一次,焦裕祿聽到一個情況:張莊附近原來有一個27戶的彭莊,現在已經被沙丘湮沒了。老貧農魏鐸彬母親死了,墳總是被風沙一夜工夫刮開。但他發現了一個辦法,即把半米以下的黃河淤泥挖上來。用一個早晨的工夫,挖淤土蓋到墳上,淤土蓋上以后,狂風再也吹不動了。焦裕祿認為這是個重要發現:一個人,一個墳,一個早晨;如果發揮集體的力量,一百人,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孩子老婆齊上陣,大筐小筐往上端,凡是有淤土的地方,都采用淤泥蓋沙的方法,干他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時間,準可以在蘭考來個大翻身。
再如種樹的經驗,主要來自于一位年紀大的生產經驗豐富的老飼養員肖位芬的談話。當時焦裕祿到蘭考報到的第二天,就到老韓陵去訪問調查。肖位芬對焦說,這里有句俗話“要想富,栽桐樹,挖窮根,種花生”。俺村在沙土窩里,種泡桐樹,能擋風、壓沙,用處多。沙底下的黃膠泥。
關于治水澇。治水澇的有效辦法是從貧下中農的挖河排水經驗中總結來的。有一個村叫趙垛樓,該村的貧下中農在連續幾季基本絕收以后,冒著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溝,與暴雨內澇搏斗,1963年秋天一連9天暴雨,他們卻奪得了好收成,賣了8萬斤余糧。這樣,挖河渠,挖排水溝的辦法被認為是有效的。
關于治鹽堿。治理鹽堿荒的有效辦法是從村民翻淤壓堿的經經驗中學的。一天,焦裕祿來到重堿區秦砦大隊,發現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鹽堿不見了,一畦一畦的全是赭紅色的淤土,長著各種各樣的生氣勃勃的青菜。原來,是該村的農民們經過深翻土地,挖下齊腰深的壕溝,把兩三尺下面的紅淤土翻到上邊來。這種辦法叫深翻壓堿,改良土壤。
3.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有利于整合、發揮本土既有資源優勢,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的,是低成本、有實效的。是解決了舊問題帶來了真改善,而不是解決了舊問題帶來了更多的新問題.
拿治風沙的辦法來講。蘭考多的是勞動力,多的是埋在地下半米深的黃河淤土。于是翻淤壓沙就是在蘭考最有效的辦法。當時,趙垛樓的小面積翻淤壓沙成功了,張莊大面積的翻淤壓沙也成功了。于是,縣委把這兩處試驗成功的辦法向全縣沙區的45個大隊推廣。經過一個冬春的奮斗,全縣為害最大的一些沙丘,全用淤土封閉了,又在上面種了泡桐等各種樹木。焦裕祿把這種治沙丘的辦法叫“貼上膏藥”(蓋上淤土),“扎上針”(栽上泡桐樹)。焦裕祿從實踐中總結出了三條治沙經驗: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密切結合,才能根治風沙的災害。焦裕祿還認為: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
治鹽堿的辦法也是如此。有經驗的老農是一筆財富。當時,要辨別鹽堿的種類,沒有錢買國外的先進機器,焦裕祿就去請教有經驗的老農,從老農那兒,他知道了鹽堿地的種類有鹽堿、白不咸堿、鹵堿、馬尿堿等;在干旱季節,他還親自用舌頭辨別鹽堿的種類和土的含堿量;秦砦村經驗豐富的老大爺告訴他,30年前這地方就是淤土地。黃河決口,一下子變成了鹽堿地。現在把淤土翻上來,就可以變成肥沃良田。而且,老大爺頗有信心地認為,一個村子幾千口人,用他一年、二年、三年,別說用鐵锨翻,就是用嘴巴啃,也能一口口地把全村的幾千畝地啃掉。焦裕祿非常贊賞這種蠶吃桑葉的愚公移山的做法,就從縣里撥來幾萬斤糧食和幾千元救濟款,支援秦砦群眾翻淤壓堿。而且在蘭考大地宣傳秦砦治理鹽堿地的決心和經驗。這些老土的辦法低成本,很有效,很適用。焦裕祿總結的治堿經驗是: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
關于治水澇。焦裕祿在摸透了地形復雜、坡洼相連、河系紊亂的客觀情況的基礎上,訂下了方針: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具體的方法則是: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
(三)行動的價值觀:以民為本。
首先他查民情。在他剛上任不久,就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帶著縣委的干部去火車站,去查看民情。只見成百上千的蘭考人集聚在火車站,有的是要外出討飯,有的是剛回來,其情其景分外凄殘。這樣的民情促使了縣委要解決蘭考根本問題的決心。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他強調領導干部蹲點,要以點為主,以點帶面……蹲點要深入下去,所有下鄉的干部,盡可能做到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其次體現在集民意,反映民主。他認為真正有用的智慧、知識在民間,在人民群眾那里。要向民間學,向當地有經驗的老農學。他說,要集中群眾智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他說:要好好記住,當工作感到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
再者,他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他說:干什么事,一定要有廣大群眾參加,沒有群眾參加不可能搞好。最后,是為民。是為虛弱的大多數辦事,是為民執政。他所爭取的是平民效益,社會效益。
總之,就是走群眾路線,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就是任何問題的提出,任何辦法的獲得和推廣,都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句話,以民為本。
焦裕祿去逝至今已經整整50年了。其間,每年的4月5日清明節和5月14日他的祭日,都有很多當地甚至外地的老百姓自發地來焦陵燒紙,懷念他。人們要告訴老焦:40多萬畝農桐間作,大片大片縱橫成網的泡桐林早已替代了草木難生的風沙、鹽堿和水澇地;老百姓們不但已生活得溫飽有余,而且由于有80萬活立方木的泡桐使得板材加工和民族樂器業成為蘭考的支柱產業,這是蘭考近80萬的父老鄉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焦裕祿這個名字已經永遠地銘記在蘭考人民的心里,鐫刻在蘭考大地上。
三、小結與反思
在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高歌猛進的當下,農民、農業、農村這“三農”問題如何得到減緩和根本解決,成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各級黨員領導干部最頭疼的問題。人們為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把脈,開各種各樣的“藥方”,進行了各種政策性或學術性的實踐探索。這諸多的新農村建設研究及其實踐,要想真正可持續有效,可以從焦裕祿的“蘭考經驗”得到很多啟發——
從方法論上看:從國家宏觀地緣國際政治發展戰略角度以及中國在必然要應對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的作用來看,落后的傳統欠發達農區之“三農”問題該如何定位?它是否是國家發展的主要矛盾,根本問題和關鍵性制約因素?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如何在鄉村兩級層面實現?其可持續性的辦法又在哪兒?
從方法上看: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應是農村調查研究,否則會“藥不對癥幫倒忙”,但應該是什么樣的農村調查研究?是否得學學焦裕祿的本土化方法,尊重當地人歷史悠久的寶貴經驗和首創精神,重視對各種各樣低成本的本地資源的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
從價值觀上看:焦裕祿的民本理念需要借鑒。我們需要大量的干部群眾和知識分子走群眾路線,實事求是做民眾事業,志在福民;然而今日的主流到底是持民本理念,還是持書本理念?是持本土理念,還是持外來理念?是依靠動員基層群眾,還是依靠部分上層精英?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論誰從事這項事業,都必須是以某種組織形態依靠農民,廣泛發動農民,以農民為主體,引導并滿足他們的需要。否則,只能是失敗。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精神是廣大黨員干部“尊道貴德”的強大動力,而當前中國傳統欠發達農區可持續發展之道,從全國一盤棋來看,不是走東南部工業化和招商引資的重復路徑,不是走“先污染、先浪費”再“治理”的老路子,而是徹底貫徹黨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戰略。在這上面,我們需要運用焦裕祿同志那一輩人所留給我們的方法論、方法和行動的價值觀,發掘并提倡其具有著豐富時代背景和歷史使命的“蘭考經驗”,從自己出發,從小事出發,從現在出發,將之運用到貫徹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的偉大戰略實踐中去。
惟如此,我們才不會在學習焦裕祿精神中往往陷入“尋他舌頭路”的過錯之中而難以自知;也惟如此,才會在妥善解決好時代賦予今一輩的現實問題上,在全局性、根本性和關鍵性的高度,從老一輩事跡中汲取“精神”之正能量,從而服務于當下,造福于子孫后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