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土地問題一個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征地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引起廣泛的關注,農地征收已成為繼廢除農業稅之后農村對抗性沖突的一個重要來源。 低價征收高價售出的土地出讓金誘惑,使不少地方政府形成很強的賣地沖動,導致我國非農占用耕地數量大、速度快。自1990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流失耕地面積數百萬畝,土地浪費嚴重,直接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目前農村土地征用最大的問題就是補償標準過低,其依據是舊的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土地低價征入卻高價賣出,有時相差百倍以上,巨大的價差導致了矛盾頻發。目前農村集體土地被征地增值收益中農民只能拿到極小一部分,各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民的補償更低。據國研中心的調查顯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資者拿走大頭,占40%到50%;政府拿走20%到30%;村級組織留下25%到30%,而農民拿到的補償款,只占整個土地增值收益的5%到10%,這種格局引發沖突及社會不穩定性。
在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臺前我國的農地轉非農使用是沒有征地規定的。改革開放后,珠三角率先招商引資,香港人來此建廠開店,農民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廠房出租,每年可以獲得固定的租金收益。珠三角的農民可以從工業化城鎮化中獲得一部分值收益。深圳的農民更是給全國去深圳的打工者建房子,從一個小漁村短短數年發展成為一個千萬人口的大都市。遺憾的是,隨著土地管理法中強制規定農轉非農必須要征地,政府就成為非用一級用地的唯一壟斷者,轉為非農用后巨大的增值收益基本上跟農民就沒有任何關系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承擔著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及社會保障的雙重職能,必須保護農民的土地收益。在此背景下十八大報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有些人擔心是否農村集體土地收入補償標準提高了,將導致用地成本高漲,直接會推高房價,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如果繼續維持目前的農地非農征用的政府壟斷征地格局,不允許農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不改變泛公益化的征地政策,的確會推高房價。所以新的土地管理法修改并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只解決農民補償低一個問題,而是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解決,包括濫占耕地現象、賣地沖動、農村社會沖突等,這些問題都是目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帶來的,需要統籌改革才能解決。具體應該包括要進一步限制目前的泛公益性用途征地,規定只有純粹性的公益性土地才能征地,其他非公益性的商業用地,應該允許農民直接與用地單位協商解決,破除地方政府的土地征用壟斷權,提升農民土地市場交易地位。只要這條制度建立了,就不會出現房價暴漲了,因為目前的房價高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土地來源壟斷,破除了壟斷,也就破除了高房價,讓廣大城市居民受益,也能讓億萬農民受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