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政主導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
——新時期弘揚焦裕祿精神的一種農村工作思路
中共蘭考縣委常委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何慧麗
結合當前農村的實際狀況,我感到:以黨政主導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這是新時期弘揚焦裕祿精神、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的、一種重要的農村工作思路。為什么這么說呢?
習副主席說,我們要“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焦裕祿“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做出和實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確決策。……在焦裕祿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腳踏實地干事業的求實精神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新時期的農村工作,需要自覺地把農民組織起來,這是農村情況在新時期的新變化的現實反映,是我們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地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
今日之蘭考農村,與今日中國之大部分農業大縣的普通農村一樣,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自不待言。
然而,實事求是地看,今日之中國大部分農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承包制所釋放出來的制度績效發揮殆盡之后,農民形成了一盤散沙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形成了對改善他們現狀不利的各種經濟、社會、文化現象,這將制約著處于“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狀態的農民境況的進一步改善。
“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抵御的能力極差,再加上農業內部本來就利潤極低,農民之間的無序競爭導致農業總是陷入“增產不增收、優質不優價”的怪圈之中,所以,農村中很難留住人才、留住青壯年人。這是就全世界范圍內人口上億的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的規律性現象。中國的大部分農村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結構變遷特點,與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均不一樣,那就是被稱為“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和兒童)的群體成為常年待在農村的大多數人群,換句話說,叫“靜寞夕陽”(老人)、“別樣童年”(兒童)和“阡陌獨舞”(婦女)。在廣大的中西部農村,還出現了富的是個體農民而窮的是公共產品缺失(包括水電站、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落后)的問題,農村中的貧富分化問題,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問題。 還出現了這么一些文化現象:存在著大量的宗族、宗教和燒香拜佛文化;扯閑話打麻將惹事非文化;至于我黨所倡導的積極向上、喜聞樂見的人民大眾的文化,則并不是很多。
我黨早在2005年就意識到“三農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全面的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管理民主、環境優美和鄉風文明)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戰略性意義,希望通過加大投入、發放補貼、加強黨建、推動農村醫保和社保等辦法,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村社會和諧,達到農村善治,實現全面小康的社會目標。
然而,上述種種問題的解決,以及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都需要具體操作的主體性力量。這種主體性力量,只能是組織起來的農民,而不是一盤散沙的農民。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包括政策優惠、項目扶持、信用社貸款、各種學習培訓、農業產業化調整等等,都需要承接實施的有效載體——農民合作組織。政府的、市場的乃至社會上的各種力量,與組織起來的農民打交道,就會有效地發揮作用;而與一盤散沙的農民打交道,就會加大消耗、摩擦成本,效果就難以最大可能地體現。
為什么在大量的“公司﹢農戶”模式中,經常會出現公司在收購農副產品時向農戶壓價并轉移市場風險的情況,或者大量農戶在市場價位好的時候不守合約的情況?為什么在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過程中,出現農民貸款難而信用社大量的款又貸不出去的情況?為什么政府的一些扶貧項目的實施狀況,在有組織資源的村莊,和“原子化”的村莊里效果就是不一樣?自由的、個體的、分散的小農戶,在某些時候就是“又可憐、又可愛、又可氣”。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式農民的出現,而一個組織里的農民,與處于一盤散沙狀態下的農民是不一樣的,處于組織狀態里的農民,能夠受到組織制度的保障、激勵和約束,而自覺地在組織的氛圍內增強了自尊、自信,增強了誠信意識,提高了標準生產的能力和條件,其潛力也會得到極大的開發。
今日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作為農村的上層建筑部分,它之所以難以搞好,實是因為: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個體戶、小商小販、小經營者)并不能成為可靠基礎;缺乏自我持續發展的社會群體基礎,有技術、有頭腦的能人、年輕人大都愿意進城發展,黨的后備力量薄弱。新時期的基層黨建工作,若與規模性的、以村莊為基本單元的農民社群合作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在“有為”中、在開辟新的服務型的工作思路中,爭得農民心中的、以及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位置。
這幾年中,廣大的蘭考縣的干部和群眾,自覺地發揮首創精神和主觀能動性,在類似于南馬莊村這樣的條件具備的地方,進行“把農民組織起來”的探索。在縣、鄉、村等黨政組織的主導下,通過外部資源力量的激發和帶動,南馬莊村兩委發現、培養了一批從事農民合作的骨干和積極分子,成立社會合作組織(老年人協會)、文化合作組織(村莊文藝隊)和經濟合作組織(資金互助合作社、無公害大米協會、生態農產品合作社、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大米加工廠合作社等等)等農民自助組織,以此整合村莊里的人才、土地、資金、產業等資源,做能夠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的事情,希望走出一條有利于農民長遠福祉的發展之路。南馬莊農民合作事業的探索,啟發了我們:只有在黨政力量的主導下,把農民以村社為基礎單元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個健康的、自助的、合作的組織,并且以此為基礎,向村際之間的橫向合作、鄉村之間的縱向合作延伸,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才會因為有了有效的主體而大有前途。
如何以黨政主導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焦裕祿事跡所體現的精神這一傳統資源也給了我們有益的借鑒。焦裕祿同志的十條工作經驗發人深思,其中“要依靠黨的領導、要學習政治理論、要學習黨的政策、要主動向上級匯報工作”為首要的經驗;至于“要依靠群眾、要發揚民主、要經常總結工作、要利用積極分子做好工作、要了解群眾思想、關心群眾生活、要搞好團結”等寶貴經驗也非常需要繼承。
當前,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戰略高位,45年前的焦裕祿同志,是一個成功地依靠集體化的體制有效動員民眾,采用低成本、高實效的本土化辦法,進行當時的生態環境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典范。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更要學習他的好方法、好思路。今日低成本、高實效的動員民眾的辦法不可能、也不需要昔日的集體化,但需要新時代所召喚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制度創新。這是當前農村所需要的真正的惠及農民大眾的改革。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清華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以福建的經驗為例,闡述了合作社尤于“公司﹢農戶”的經濟模式;他在浙江瑞安搞的“三位一體”(流通、金融和科技)的“綜合農協”試驗,是對有中國特色的組織農民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如今,他來到蘭考縣南馬莊,對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新時期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關系進行調研,并提出要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這是蘭考、河南乃至中國農民合作發展事業的一個契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