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野村夫的制度創新
——捎帶著問問思想解放是不是應該有條底線?
司馬南
題記A: 那么好的事情,農民歡迎,毛主席肯定,外國人佩服,為什么就不讓搞了呢?現在的農民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依舊,照例“小病扛、大病拖、快死了找馬腳”,為什么呢?“為人民服務”也會有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也會有錯?那會兒花柳病全國絕跡,今天卻卷土重來,難道不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題記B: 懷念覃祥官先生,不僅僅是懷念一位善良的老人,亦是對 20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合作醫療”運動的反思。因為毛主席的推動,這場運動影響遍及整個中國,乃至整個第三世界。筆者當年在鄉下,也曾當過赤腳醫生,針刺、艾灸、采藥、拔罐沒有一樣不是親身經歷過。撫今追昔,五味雜陳,反思歷史,感念一一。
題記C: 今天,我們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位居世界第四,財政收入年年爆增,前些時候,摟著一大堆華爾街票據等著升值,今天又奮不顧身誓救美國于水火。但據調查,在171個國家中,農村基層衛生保健工作,中國排在倒數第四位——我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假如事實如此,未免殘忍得讓人老淚滂沱。
覃祥官老人去世了。
在網上看到這個消息,心里不免難過一番。
我曾做過一件對不起他的事,今天忍不住寫下來,權作對逝者的懷念。
采訪覃祥官是2002年的事,當時筆者正在湖北衛視主持“往事”欄目:節目的主旨是黃海先生定下的:小人物,大背景,好故事。“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很符合節目的主旨定位。
印象中,那期節目的編導是馮靜,一個精巧型楚天美女,嘴巴厲害,潑辣干練。采訪覃祥官老先生,馮美女爬山涉水到海拔1300米,路極難走的土家族寨子走村串戶,又將覃老夫婦接到武漢,一路上十分體貼照顧。她說,覃老的樣子和她鄉下的舅舅很相像。
當年辦農村合作醫療,覃祥官先生大名鼎鼎,事業極盡輝煌,及見到真人才發現,覃祥官先生一點沒有場面上游走過的痕跡,他本分樸實,語言木訥,神情淡定。那時,他已經退休,一副鄉間老漢的打扮,和下面這張照片的穿戴差不多。坐在我的面前,我們象聊家常一樣講到他當年如何搞起了合作醫療,當時百姓怎樣看病難,他們的創造怎樣受到了上級的重視,后來怎樣上了人民日報,人民大會堂開會怎樣見到周總理,毛主席在哪里接見他,外國政要來訪問,等等。
四十年前,全國90%以上的農村,都實行合作醫療,漫山遍野赤腳醫生,大家模仿的對象,就是湖北長陽縣深山小鎮樂園,而合作醫療的創始人,就是當地的土家族農民覃祥官。
那時的合作醫療,水平自然是不高,但是受到農民的由衷歡迎,初步解決了農民看病吃藥難的問題。對此,衛生部崔月犁部長事后有一個中肯的評價:“尚未解決溫飽的條件下,能解決農民看病吃藥的難題,古今中外從未有過,這是偉大的創舉。”
偉大的事情,常常源自于簡單樸實的動因。
40多年前的覃祥官,是一個鄉間土生土長的中醫大夫。他政治條件好,人長得俊,20歲就當了團支部書記。一次抬木頭,不慎扭傷了腰。為求醫,賣掉了家中僅有的兩匹牲口,腰傷后來好了,重體力勞動卻不能參加了。社里就此推薦他到縣里的中醫培訓班學醫。三年后,分配到公社衛生所當了醫生。
覃祥官用濃重的鄉音講到,當時的農民是“小病扛、大病拖、快死了找馬腳”——意思是拉出去埋了拉到。覃說,自己當時的想法比較簡單:生產合作社可以解決解決一家一戶生產上的困難,信用合作社,可以不讓農民再受高利貸的剝削,醫療合作,不就可以解決農民看病吃藥的難題嗎?他被自己的想法鼓舞著。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想法匯報給公社黨委。黨委認真開了好幾次會,大家都支持,可是具體怎么弄,誰也不知道,拿不出意見來。年輕的覃祥官癡心于創造,要回家鄉探索一條合作醫療的路子,他執意辭去衛生所公職,不領工資,回家鄉當農民,靠工分吃飯,為農民看病。
時間迷霧往往會令許多事情變得模糊,但是,覃祥官當時的毅然決然,卻透過歷史迷霧讓演播室大學生觀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盤算來盤算去,合作醫療的核心問題是羅鍋上山——前(錢)緊。按當時的一般算法,農民每家一年要交十幾塊錢才搞的起來合作醫療。農民怎么合作得起呢?
覃祥官從“省”字上做文章,工資、房屋、設備開支最大,就“亦醫亦農”,醫生、護士、衛生員一律拿工分,再集中培訓農民中的知識青年,教會其給農民看病,設立衛生室和小藥房。長陽到處是藥材,自采、自種、自制也能省不少的錢。這樣精打細算的結果,辦合作醫療每人每年只需一元錢,集體再補助四角錢即可。掛號費當然也得收,每人每次5分錢。
《杜家村合作醫療實施方案》是在社員大會上宣布通過的。1966年6月18日,杜家村衛生室掛牌了。公社在文革開始的那一年,1966年成立“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推舉覃祥官為管委會主任。大會宣布:從1967年1月1日起,全公社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各大隊建立起衛生室,生產隊逐步建立起醫療點和小藥房。
1968年,樂園經驗以《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為題,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當即批示四個字:“此件照辦”。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用一整版的篇幅發表樂園經驗。覃祥官頓成名人,到省城武漢,到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開會,中南海照相,天安門城樓觀禮臺接受毛主席接見……
更令人驚嘆的是,覃祥官這個赤腳醫生,1976年竟參加了世界醫療衛生組織的論壇。講到這件事,覃祥官臉上露出了少見的興奮。那年九月,WHO第27屆年會暨世界基層衛生保健工作會議在馬尼拉市舉行,據稱33個國家的衛生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赤腳醫生覃祥官代表中國發言。
有代表問:“赤腳醫生看病不收錢,工資從哪里來?”
“記工分,和社員一樣記勞動工分。”覃祥官坦然回答。
“那醫生本人愿意嗎?”
覃祥官:“當然,沒什么不愿意。醫生的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我們靠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掙錢…….”
“掛號費一次,折成美元是多少呢?”
聰明的覃祥官怎么也想不到外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五分錢掛號費換成外匯確實講不清楚。他靈機一動,掏出一盒火柴,舉起來示意道:“可以買兩盒火柴”。覃祥官在會上為新中國贏得了掌聲,為赤腳醫生贏得了世界性聲譽,與會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掌聲尤其強烈。會后,那個到中國來訪問被毛主席接見過的,衣服肩膀得高高的馬科斯總統夫人,熱情地邀請覃祥官到菲律賓某省去指導基層衛生工作……
前面講的都是過五關斬六將,后來的事情,就不那么激動人心了。講到后面這一切,他表情冷漠,眼睛像里投射出的目光,像是在發問。聯產承包,公社解體,致富光榮,唯財是舉,一家一戶,單打獨斗……覃祥官不解地看著自己視作命根子的藥園荒蕪一片,面里珍貴藥材已被挖掘一空,養鹿場的大門也被人卸走,身影靈動好看的梅花鹿跑了,合作醫療不再被人提起,赤腳醫生們融進了弄錢、發家的躁動人群。他不甘心,也不理解,無奈的嘆息伴隨著他。1993年,退休后,他和老伴倔強地地回到海拔1300米的深山老林“安享晚年”,過起陶淵明的日子。
后來,也有人提到重新搞合作醫療,還有人提出打覃祥官這個名人牌,啟用覃祥官,說話的大都不靠譜。1996年,一位副省長一本正經地和他談起“合作醫療恢復問題”,并撥給他十萬元經費。老覃心中的那把火被點燃了。可是誰能想到,這筆錢還沒到,半路上就被鄉里干部挪作他用(據說是發了拖欠的干部工資)。老覃憤怒了,他去找人評理,縣領導用各種辦法和稀泥,氣得老覃在節目中表情生動而堅決。“這種傻事,我再也不干了”。
讓筆者想不到的是,這件事給覃祥官晚年帶來了麻煩。節目播出后,長陽縣當地有人以覃祥官出領導的丑為題大做文章,要求覃祥官“把話講清楚”為領導平反。要不是我在演播室里追問,覃老當時并不想講縣里干部吃掉合作醫療款的事。這件具體事沒什么不清楚,覃老講得很清楚,大家聽得很清楚,真正的迷惑,對覃祥官老漢來說,始自1979年,從那時起,關于合作醫療及其相關的事他就說不清楚了。
他的疑惑很多:那么好的事情,農民歡迎,毛主席肯定,外國人佩服,為什么就不讓搞了呢?現在的農民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依舊,照例“小病扛、大病拖、快死了找馬腳”,為什么呢?“為人民服務”也會有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毛主席的話)也會有錯?那會花柳病全國絕跡,今天卻卷土重來,難道不是問題?…… 覃老的問題如重錘敲在我心上,他說話時盯著我的眼睛,有些激動的樣子今天依然印象深刻。很遺憾,這些疑問《往事》欄目是承載不下的,只能在播出時忍痛剪去。
懷念覃祥官先生,不僅僅是懷念一位善良的老人,亦是對 20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合作醫療”運動的追思。因為毛主席的推動,這場運動影響遍及整個中國,乃至整個第三世界。筆者本人當年在鄉下,也曾當過赤腳醫生,針灸、采藥、拔罐沒有一樣不是親身經歷過,撫今追昔,五味雜陳,反思歷史,感念一一。
今天,我們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位居世界第四,財政收入年年爆增,前些時候,摟著一大堆華爾街票據等著升值,今天又奮不顧身誓救美國于水火。但據調查,在171個國家中,農村基層衛生保健工作,中國排在倒數第四位——我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假如事實如此,未免殘忍得讓人老淚滂沱。
覃祥官,一個鄉野村夫的制度創新,能夠譜寫當時的榮耀,今天,我們引進了這么多的人才,連衛生部長都是華爾街旁邊另外一條街拿過博士的,難道不應該與時俱進創新更好的制度?
據說我們打破了條條框框,已經能夠沒有任何意識障礙、文化障礙、制度障礙,那么,理所當然應該比當年的合作醫療做得更好,不是嗎?假如我們做得仍不夠好,是醫療問題抑或合作問題?抑或思想解放底線被突破了的問題?
有人發給我一則消息稱,覃祥官先生所在的長陽縣,農村合作醫療今天搞得不錯,去年還被衛生部表彰過。但愿這不是縣里寫作班子的公關稿件。
人們也許更關心的是,衛生部何時受到人民的表彰?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