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自去年年初開始動筆,結合自身經歷與想法,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前文鋪墊較長,是為了展示思想態度轉變的掙扎與實踐認識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有一些讀者來信提到過此類改造學習認識社會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我都有所幫助。
前些天和家里打視頻,我媽跟我說了一件事兒。她說她前一天晚上跟我爸商量,說今晚上買個雞回去炒炒吃吧。我爸拒絕了,說倆孩子都不在家(我妹妹也在學校),炒什么炒。于是就沒買。就這么個簡單的事兒,不是說那只雞買不起,而是處處都想著孩子,覺得炒雞這樣的一道硬菜,應該一家人湊一塊吃有氛圍。
這樣的對話農村的孩子應該都不陌生。這樣類似的事情從小到大我也經歷過許多回了:炒個肉菜要優先給孩子吃、晚上開個燈都要說浪費電、打碎個碗盤要心疼半天且要被反復說道、買個無實用但有形式意義的物品(例如擺件、鮮花等)都要被說是亂花錢......有時候這些謹小慎微的過于節省很是讓人厭煩,但父母他們自身也是這樣作則的,你想駁斥,也不好說什么了。
我相信這不是我家庭的個例。長久以來,我都認為這是因為家里窮而不得已的做法,但這兩年(我從大三學校解封后就開始兼職了)的社會實踐告訴我,不是的,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廉價。即是說,以我父母為代表的許許多多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時間比金錢廉價,自己的健康比金錢廉價,自己的舒適比金錢廉價,甚至自己的尊嚴,也比金錢廉價。
認為時間比金錢廉價,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夏天干旱時,要守在地里澆地澆一夜的原因。即使花費兩三個晝夜澆的地,帶來的糧食增產也可能不過幾十斤,也不過幾十元錢(玉米為八毛五一斤)。但也還是要澆,你不能干看著它旱,你也全然做不到無動于衷。
認為健康比金錢廉價,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在地里和煙農一起打煙葉,他們對于三百八十元的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交不交的問題而產生矛盾與爭執的原因。交了嫌貴,怕用不上就虧了,不交又怕得病了沒法報銷。他們把花錢本身看的很重視,但這并不是因為摳門,也并不是不明事理,他們只是覺得把不間斷的大錢花在自己身上是虧的,倘若這筆錢是要花在小輩身上,他們是義無反顧的——他們是覺得自己的命不值。
認為舒適比金錢廉價,這也就是為什么制磚廠的工人,要頂著土塵飛揚、噪音轟鳴的環境,依然下力干活的原因。認為自己的尊嚴比金錢廉價,這也就是為什么十幾年前,我媽在年關前討債未果,懷著我妹妹站在異地他鄉的老板家的樓頂上,大聲呼喊才要回錢的原因。
為什么說廉價不等于窮呢?因為窮是一種客觀實際,而廉價是一種主觀認識。很多時候,主觀認識比客觀實際更難以改變。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的生活明明過得比以前好多了,老一輩人依然如以前一樣節省,依然謹小慎微,依然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原因。節省,是許多農民普遍的一種風險防御策略。
這種“廉價”所帶來的,是辛勤勞動、是勤儉節約、是不躺平不抱怨、是默默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是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也正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些,所以才養活了如之前的我一樣的一批不干活的人;也正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些,社會發展的軸輪才會以堅韌的、不可阻擋的勁頭朝前。我們稱他們為勞動者,光榮的勞動者。我之前不理解這些,現在理解了,是在社會實踐中理解的,在工廠地頭的勞動中理解的。
在下地收麥打煙葉的土氣里,在工廠的轟鳴聲中,我突然間明白,如我父母一般的老一輩農民及農民工的“廉價”里,藏著一套完整的價值換算體系——他們把超市貨架上的定價邏輯,替換成了以親情為基準的估值模型。澆幾晚上地增產的玉米若按市場價計算,每斤的價格也不會超過九毛,縱使增產一百斤,也不過九十塊錢。但在父親的守望里,正是這許多個幾十塊幾十塊累加起來的數額,才能折疊成供養子女的一張匯款單。
為什么我之前不明白這些呢?因為我的認識與實踐脫節。為什么我之前不理解這些呢?因為我沒有切身置換身份投入生產。為什么我沒有做到呢?因為我的學習需要改造。是的,首先要改造我自己的學習。
我自己之前的學習是什么樣的呢?有三個缺點,一是懶惰且空想;二是無知且跟風;三是空洞且自傲。懶惰且空想的具體表現為,不僅行為上懶惰,思想上也懈怠,既沒有投身勞動實踐的精神,又沒有鉆研理論知識的耐心;無知且跟風的表現為,“理論”來源于大數據推送的視頻,“認識”來源于人云亦云的口號與一知半解的歷史;空洞且自傲的表現為,對身邊周遭的現實情況不聞不問,對道聽途說的網絡事件義憤填膺。
那么,認識到問題所在以后,應該如何改造呢?我對我自己的要求有兩點,一是要在務實中做好自己能做的,二是要對自己目前不能做到的報以樂觀態度。務實即是說要去實際當中看,搞調查和研究,拋卻以往“想當然”的主觀主義態度。比方說“廉價”的來源,你不能只看他們現在的態度,也要看他們之前的態度,不能只看他們的今天,也要看他們的昨天和前天。我們不能只看橫向對比的差距,也要看縱向對比的進步。我們往往以橫向對比為出發點而主觀臆斷,而很少以縱向對比為立足點而客觀理解。差距大固然讓人沮喪,但有進步亦多有喜悅。
如此,在了解了客觀事實并表現了客觀事實之后,我就知道我改造后的學習所要做的兩個方面在哪里了,一是盡己所能提供幫助以彌補差距;二是對其堅韌樂觀的生活精神予以贊揚和傳承。提供幫助才能讓他們的“廉價”不那么廉價,贊揚精神才能讓他們的“廉價”不那么單薄。只有做到這兩點,我才能真正理解我的父母,理解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埋頭苦干的勞動者,理解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和各個不被看到的方面,理解“廉價”,理解“熬”。
理解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理解了才能溝通,理解了才能寫作,沒有理解的溝通與寫作往往是自說自話,都是在從己出發輸出情緒,而不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闡述觀點。做不到理解這一層面,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
1942年,教員發表了一篇文章叫《改造我們的學習》,文章開篇這樣寫道: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其中有“日益結合”四個字,表示這種認識是有一個過程性、階段性的,是循序漸進的。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的情況相脫節,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許多多的人面對社會環境失意沮喪的問題原因。不改造我自己的學習,就往往還是自說自話,以想當然的態度去認識世界,這是不對的,也是該及早改正的。
文章中還提到了主觀主義的態度對民主革命的毒害。就是說有些人做事憑主觀出發,單憑主觀上的熱情去工作,把主觀上的感想當政策,而不注意客觀存在著的實際事物情況。主觀主義的態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態度的反面。籍此類推到自身,我評判我所做的事情有兩個角度上的問題,一是這個事情想不想做的問題,二是這個事情該不該做的問題。
其中,“想不想做”就是主觀主義的態度,“該不該做”就是馬列主義的態度。假設說一件事情該做但不想做,那就是懶惰的表現;假設說一件事情不該做但是想做,這就是錯誤的表現。難就難在這里,往往是許多想做但不該做的事情能讓我們得到及時愉悅的反饋,往往是不想做但應該做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阻礙多多困難重重。趨樂避苦的本性讓我們趨于懶惰。懶是指不做事,惰是只做無聊的事。
但,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做那些不想做但該做的事雖然困難重重,但其做成了帶來的正向反饋一定是巨大且積極的,做那些想做但不該做的事情雖然暫時輕松,但其帶來的怠懶習慣是貽害無窮的。我應當通過改造自身的學習與認識,克服主觀主義態度的錯誤。在面對一件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時,不問想不想,但問該不該。
將理論認識與客觀實踐相結合,以馬列主義的態度認識社會了解世界,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我想做的事情。摒棄掉以往主觀主義的態度和疏于行動怠于深入的習慣,是我改造的重點。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相信對我學習的改造是有好的成效與結果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