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凡是種過地的,從事過農業生產的人,都知道肥料很重要,它是糧食增產的重要保障之一。
這篇文章,我們來講一下,前三十年中國化肥工業奮斗史,講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文章有點長,請您保持耐心閱讀。
01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化肥年產量只有6000噸,全部都是氮肥,那個時候,連磷肥都生產不了。
解放前中國只有三家化肥廠,一個是大連化學工廠、一個是南京永利铔廠,另一個是天利氮氣制品廠。
大連化學工廠,前身是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化”),始建于1933年,是日本殖民東北的歷史遺物。
1945年9月,蘇聯紅軍接管了大連,拆走了工廠所有重要設備,并全部打包運回蘇聯,留給中國的幾乎是一座空工廠。
1947年6月,解放軍接管大連及當地工廠,將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改名為“大連化學工廠”,將滿洲曹達株式會社改名為“大連堿廠”。
南京永利铔廠,始建于1934年,由中國化學工業的創始人、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先生和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先生所創建。
1937年2月,永利铔廠生產出我國第一包“紅三角”牌硫酸铔(硫酸銨),建成了中國第一套合成氨裝置、硫酸裝置、硝酸裝置、硫酸铔裝置,被稱為“遠東第一大廠”。
天利氮氣制品廠,始建于1935年,由中國近代化工專家,著名的化工實業家,中國氯堿工業的創始人吳蘊初所創建。
1932年,吳蘊初從美國杜邦公司,購置了一套合成氨設備,在上海建立了天利氮氣廠,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化工廠。
上述就是中國解放前的化肥廠情況。
滿打滿算,全國只有三家化肥工廠,可見當時我國化學工業的底子非常差,所以毛主席才會說新中國是“一窮二白”。
有些人,對“一窮二白”產生誤解,說國民黨政府倒臺之后,在大陸也留下不少工業遺產,怎么能說一無所有呢?
毛主席說的“一窮二白”,并不是“一無所有”的意思。
“窮”是指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是指中國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一窮二白的真正意思,是指當時中國的工業底子差和文化科技水平落后。
抗美援朝勝利之后,中國成功化解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威脅。
這讓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斯大林,徹底改變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毛主席個人的偏見,從此把新中國列為蘇聯大力籠絡的政治對象。
基于國家利益最大化考慮,鋼鐵同志才決定全面援助中國搞經濟建設,于是有了蘇聯援建中國“156項重點工程”。
其中,就包括7個化學工業項目,重點工程有三個氮肥廠,分別是吉林氮肥廠、蘭州氮肥廠和太原氮肥廠。
吉林氮肥廠,1954年動工,1957年建成,年產合成氨5萬噸、硝酸銨9萬噸。
蘭州氮肥廠,1956年開建,1959竣工投產,年產合成氨5.2萬噸、硝酸銨9.8萬噸。
太原氮肥廠,1957破土動工,1960 年竣工投產,年產合成氨5.2萬噸、硝酸銨9.8萬噸。
“一五”期間,我國農用化肥年產量得到顯著提升。
1953年我國氮肥年產量為5萬噸。1954年氮肥年產量6.7萬噸。1955年氮肥年產量7.8萬噸,磷肥1000噸。1956年氮肥年產量9.7萬噸,磷肥1.4萬噸。
1957年氮肥年產量突破10萬噸,為12.9萬噸,磷肥2.2萬噸。到了1958年,我國氮肥年產量增至15.1萬噸,磷肥4.2萬噸。
萬事開頭難,我國化肥工業基礎太差了,但發展迅疾,超出許多人的想象。
02
從1958年起,我國技術人員,消化了蘇聯的合成氨和氮肥生產技術,自主建立了吳涇化工廠、衢州化工廠、廣州化工廠。
以吳涇化工廠為例,這是我國第一座完全自主設計、制造設備和安裝調試的中大型氮肥廠。
1958年1月動工開建,1963年9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年產2.5萬噸合成氨和10萬噸硫酸銨。
到了70年代,吳涇化工廠通過技術改造,建構了年產8萬噸甲醇技術設備、年產30萬噸合成氨技術設備、年產24萬噸尿素技術設備和年產10萬噸醋酸技術設備,成為技術全面、產能強勁的大型綜合化工廠。
中蘇關系惡化之后,中國化肥工業,從過去依靠蘇聯技術援助為主,全面轉向自力更生、自主研發生產。
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我國在氮肥生產方面,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小、中、大型氮肥廠并舉的發展方針,即同時建設小氮肥廠、中型氮肥廠和大化肥廠。
該舉措,讓中國化肥工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1959年10月28日下午,毛主席在原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原省長黃巖的陪同下,親臨合肥化肥廠視察。
進入廠區內,毛主席先后參觀了造氣、變換、精煉、高壓和合成車間,不斷同當班生產工人握手問好,了解化肥生產情況。
毛主席說:“一個化肥廠可以解決一個公社問題,一畝地幾十斤化肥就基本解決了,化肥生產很要緊,大家要努力為國家、為人民多生產化肥……”
小型氮肥廠,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發展非常快,幾乎遍及全國每個縣城,惠及到80%以上的農村。
這里,要提一個關鍵性歷史人物,我國著名化學家、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先生。
侯德榜在化工技術領域上有三大杰出貢獻:
第一,揭開了索爾維制堿法的工藝秘密,打破外國技術壟斷。
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
第三,設計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為發展小化肥工業做出巨大貢獻。
解放后,周總理親自聯絡侯德榜。
邀請他參加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同各民主黨派人士共商國事,消除了他內心各種顧慮。
不久后,毛主席親自接見了侯德榜,并同他進行愉快的會談,當面褒獎他在化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同時激勵他為新中國化學工業多做貢獻。
1955年,侯德榜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1957年,為了改善國內化肥嚴重不足的現狀,侯德榜向國家建言獻策,倡議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氫銨。
他親自帶隊到上海化工研究院,與技術人員一道進行技術攻關,發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的生產工藝。
侯德榜創造性地把碳酸氫銨的生產與合成氨原料氣凈化過程結合起來,從而簡化了整個生產流程,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成本。
為后來我國發展小型化肥廠(小化肥),大量生產碳酸氫銨,提供了技術保障,為我國農業增產增收做出巨大歷史貢獻。
說起“碳酸氫銨”,寒牛忍不住要多嘮幾句。
小時候,農民種水稻,在打田的時候,都會用碳酸氫銨做基肥,來提高土壤的肥力。家里農忙時,我經常幫老爸撒肥料,用桶子提著碳酸氫銨,在水田里邊撒邊走。
這種氮肥,容易結塊,使用前要敲碎它,氣味很大,熏眼睛、嗆鼻子、還癢手。但它價格實惠,莊稼易吸收,見效快。
近幾年回老家,我發現村里人種水稻,很少用碳酸氫銨了,都改用復合肥和尿素了,價格貴了點,但肥效好。
回到正題上來。
1959年,侯德榜被國家破格提拔,任命為化工部副部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化學工業學會理事長。
風云際會,英雄出我輩。
侯德榜的后半生,在我國化肥工業的戰線上,為國家燃盡自己所有的才情,嘔心瀝血,肝腦涂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截止1979年,我國自主建成小型氮肥廠1533個。
小型氮肥廠,年產規模為800噸~2000噸,經過技術改造后,產能可攀升到3000噸~5000噸。
由于,數量上有優勢,全國氮肥總產量,得到大幅提升。
小型氮肥廠的好處,就是工藝流程簡化,生產成本低,緩解農村化肥嚴重短缺的窘況。但碳酸氫銨的肥效比較低,即有效養分只有17.7%,有些產品還達不到。
后來,有了高濃度的尿素之后,農民很少用碳酸氫銨,最多用它來打底,改善土壤肥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
1960年,我國氮肥年產量19.6萬噸,磷肥19.3萬噸。1961年,我國氮肥年產量17.3萬噸,磷肥12.2萬噸。
1962年,我國氮肥年產量33.8萬噸,磷肥12.6萬噸。1963年,我國氮肥年產量45.8萬噸,磷肥18.9萬噸。
1964年,我國農用化肥年產量突破100萬噸,其中氮肥67.5萬噸,磷肥33.3萬噸。1965年,我國氮肥年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
1966年,全國農用化肥年產量突破200萬噸,其中氮肥146.1萬噸,磷肥94.6萬噸。
1967年至1969年,因為繼續革命的緣故,很多化肥廠產量出現回調,直到1970年才恢復正常。
經歷革命洗滌之后,中國化肥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從此邁入史詩級的大發展。
03
1970年,中國迎來新的轉折點。
經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人的苦心經營,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逐漸重返世界政治舞臺中心。
美國政府看到中國不可阻擋的力量,尤其是中蘇在邊界發生珍寶島軍事沖突以后,認為中美之間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開始嘗試建立友好溝通。
但礙于過去長期的激烈斗爭,美國政治家缺乏足夠的底氣邁出第一步。
后來,還是毛主席主動向美國政府釋放了若干政治信號,才被政治嗅覺敏銳的基辛格捕捉到了。
在周總理、基辛格的努力下,促使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成功訪華。這件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政治意義,標志著中美關系從對立走向緩和。
美國減輕了國際政治壓力,可以集中精力經營歐洲事務;而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也隨之開闊明朗起來。
1971年冬,毛主席同周總理商議,是否可以利用歐美國家的經濟危機,向外國進口部分化工技術及配套設備,來改善人民吃飯穿衣問題。
周總理說,完全可以,立馬安排同志辦理!
在周總理的安排部署下,1972年1月至1973年,國計委先后向國務院提交四個報告,分別是《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設備的報告》《關于進口一米七連續式軋板機問題的報告》《關于請示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和《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
這四份報告,很快就得到毛主席批復,同意執行。具體引進工作,由國務院和國資委等相關部門落實。
這是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外國工業設備及配套技術,也是毛主席晚年最為重要的經濟決策之一。
由于此次引進的設備總價值高達43億美元,故史稱為“四三方案”。
其中,化纖設備4套、石化設備3套、大化肥設備13套、烷基苯設備1套、大型電站設備3套、鋼鐵設備2套。另外,還有43套機械化綜合采煤機組、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單個項目。
我們重點來講一下十三套大化肥設備。
這十三套大化肥裝置,分別建成滄州化肥廠(河北滄州)、遼河化肥廠(遼寧盤山)、大慶化肥廠(黑龍江大慶)、齊魯第二化肥廠(山東淄博)、棲霞山化肥廠(江蘇南京)、安慶化肥廠(安徽安慶)。
湖北化肥廠(湖北枝江)、洞庭湖化肥廠(湖南岳陽)、四川化工廠(四川成都)、瀘州天然氣化工廠(四川瀘州)、赤水河天然氣化工廠(貴州赤水)、云南天然氣化工廠(云南水富)、廣州化肥廠(廣東廣州)。
從進口國家來看,當時從美國和荷蘭進口八套,從日本進口二套。這十套化肥裝置,每套年產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另外,從法國進口三套化肥裝置,每套設備年產合成氨30萬噸,尿素52萬噸。
建成之后,它們都是牛掰格拉斯的存在,讓中國化肥年產量直線飆升。
從開建和投產時間看,主要集中在1974年至1979年,建設時間分別為三至五年,到了1979年國慶節,即新中國成立30周年前,共計有十二套大化肥裝置實現量產。
其中,齊魯第二化肥廠建設周期最短,1974年4月開工建設,1976年7月就竣工投產。廣州化肥廠建設周期最長,1974年12月開建,1982年10月建成投產。
齊魯第二化肥廠。
1973年,從日本引進的化肥裝置,選址建廠于山東省淄博市。1974年4月開工建設,1976年7月就竣工投產,累計投資26303萬元,是當時建設時間最短的大型化肥廠。
齊魯第二化肥廠,依托勝利油田的石油、天然氣原料優勢,年生產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這是毛主席生前建成的大化肥廠,對他老人家來講,也算是另一種告慰吧。
企業改制后,國家將1966年建立的勝利煉油廠、1970年建立的齊魯第一化肥廠和1974年建立的齊魯第二化肥廠,打包合并為齊魯石化有限公司,后又改名為中國石化集團齊魯石化分公司。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現成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鹽化工為一體,配套齊全的大型煉油、化工、化纖的大型集團公司。
截止1982年10月,廣州化工廠建廠投產,意味著從外國引進的13套大化肥裝置全部實現量產,加上各地方興建的中小型化肥廠,全國化肥年產量開始井噴。
據統計,1979年我國農用化肥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
1982年農用化肥總產量為1278.1萬噸,其中氮肥1021.9萬噸,磷肥253.7萬噸。
到了1984年,全國農用化肥年產量1460.2萬噸,氮肥1221萬噸,磷肥236萬噸。該氮肥年產量,直接讓中國躍升為僅次于前蘇聯的世界第二氮肥生產國。
數據表明,從1970年至1984年,我國化肥年產量連續15年保持增長,為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以及后來包田上戶搞單干,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肥料供應,從而大幅提高了單畝產量和全國糧食總產量。
寒牛出欄認為,健全的水利工程,持續的良種培育(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化肥的普及使用,農技的全面推廣,農機的現代作業等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學技術,是徹底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根本保障。
當然,我們從不否定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因為中國農民天生就勤勞,這是從娘肚子里面帶來的基因,在世界范圍內,找不到比中國農民更勤勞、更能吃苦耐勞的群體。
惜崢嶸歲月,不忘春溫秋蕭。
中國化肥工業的崛起,是劇烈中國工業化歷程的一個縮影,它浸潤著一代人的志氣、汗水和心血。
我們在肯定改革開放成就時,絕對不能抹殺前30年的工業成就,沒有前三十年的雄厚工業基礎,就沒有后40年的全面工業騰飛。
篡改歷史,掩蓋歷史,刻意欺騙人民群眾,都是錯誤而卑劣的做法,最終都被覺醒的人民群眾所揭穿。
回望歷史,有金戈鐵馬,也有梧桐芭蕉。
從根子上講,是毛澤東思想讓中國人民遠離饑餓、寒冷與戰爭的威脅。
我這樣講,您同意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