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以黨內合作形式同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至此,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四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大革命正式開始。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意識灌輸也不斷展開,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中進行政治教育,傳播了革命思想,并發動廣大農民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之中,為我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軍隊中的思想意識灌輸,最早開始于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在黃埔軍校的創立和建設過程中、在改造國民軍和國民革命軍的工作中,思想意識灌輸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在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中得到了檢驗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發揮骨干和帶頭作用,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開展起來。中國共產黨人主持或參與制定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平時與戰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條例、制度、規定等,其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是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
因此,我黨在黃埔軍校、國民軍以及國民革命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在人民軍隊中從事思想意識灌輸的初步嘗試。
1924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東建立了訓練革命軍官的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故稱黃埔軍校。1924年至1930年間,校本部(第一期至第七期)和分校共有畢業生約2萬人。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埔軍校又招收了第八期至第十九期學生,以及各種訓練班、委托教育班的學員畢業、結業,共計21萬余人【注:目前,黃埔軍校的畢業人數并無定論。最新研究成果參見黃埔軍校同學會主編的《黃埔師生與抗日戰爭》(上),華文出版社2017年版】。
黃埔軍校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被譽為國民革命的中心。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夠在極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培養出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據顯赫地位,其深入細致的政治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黃埔軍校中的政治教育從第一期至第四期基本上是由共產黨人主持的,政治教官大多數也是產黨人。黨先后派出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魯易、包惠僧高語罕等重要干部到軍校創建和開展政治教育。
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開創了我黨在軍隊中建立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河,為之后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意識灌輸的創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
發揮特別支部和共產黨員的核心作用,擴大政治宣傳
黃埔軍校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于1924年5月提出了《農民兵士間的工作問題決議案》,決定要以黃埔軍校為工作重點,在軍隊和軍校中建立共產黨組織。經各省黨組織選送到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0%:進步青年所占比重更大,有良好的群眾基礎。11月,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著手開展政治教育。
第一,建立秘密的中共黃埔特別支部。黃埔特別支部由周恩來負責指導工作,是黨在軍隊中的第一個基層組織。黃埔特別支部在黃埔軍校的建立發展,對指導黨團員和團結進步軍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黃埔特別支部在黃埔軍校學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組織發展工作,吸收許多優秀學員入黨,壯大黨的隊伍,擴大黨的影響。根據曾慶榴的考察,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共有120人,其中,1924年5月人學前的人黨者有33人,人學后陸續人黨者有87人【注:黃埔軍校第一期的中共黨員人數也存在爭議。這里采用曾慶榴的考察,具體考察參見《共產黨人與黃埔軍校》中“黃埔一期的中共黨員”一節,廣州出版社2013年版】。
共產黨員在黃埔軍校和革命軍中處處身先士卒,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影響不斷加強,擴大了黨的政治宣傳。
第二,發揮共產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黃埔軍校內部,國民黨特別黨部是公開設立的,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領導,在特別黨部中,共產黨員的比例相當高,1924年7月,第一屆特別黨部剛剛成立之時,共有5名執行委員,這5人之中,就有3人是共產黨員,他們分別是嚴鳳儀、金佛莊和李之龍。此后的第二、三、四屆特別黨部,也有共產黨員周逸群、陳公培(即吳明)、陳作為、羅振聲焦啟凱、蔣先云、范藎等人出任過執行委員,王柏蒼、陳恭、黃錦輝等擔任過候補執行委員,熊雄擔任過監察委員,蕭楚女、張秋人、孫炳文等擔任過國民黨特別黨部的政治顧問。他們為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方針、發展國共合作和執行三大政策、保證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做了大量工作。
2
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
黃埔軍校仿效蘇聯紅軍的組織原則,建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并創建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政治工作制度,同時,配備了數量眾多的專職政治工作人員。這一制度逐漸推廣到國民革命軍中,成為區別于舊軍閥部隊的主要標志。毛教員曾高度評價:黃埔軍校時期在軍隊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
1924年5月,孫中山創建黃埔軍校時,任命廖仲愷為國民黨駐軍校的黨代表任命戴季陶為政治部主任(不久由邵元沖代理),共產黨員張申府為副主任。11月,在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的指示下,時任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將黨代表制度在軍校教導團中實行。這是中國軍隊實行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的開端,是我國軍事制度的一大革新。黨代表對軍隊有監督領導權,督察所屬人員執行革命政策,保證部隊訓練和戰斗任務的完成。
政治部是校長、黨代表之政治教育的佐理機關。1924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由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到任后,為了使政治部的工作順利開展,對政治部的組織機構進行調整和充實。調整后的政治部下設指導股、編纂股和秘書股。周恩來從學生中抽調一部分德才兼備的共產黨員,如王逸常、蔣先云、楊其綱等到政治部當見習干事,充實了軍校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據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的《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記載,他強調:
“政治部要做好三項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校軍教導第一團派黨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軍人聯合會’,出油印壁報《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
同時,還著手制定政治教育計劃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周恩來主持下,政治部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務細則》《政治訓練班訓練綱要》《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教育大綱草案》《官長政治教育計劃》等,詳細規定了政治訓練的內容、目的以及政治部職責、任務、工作人員的紀律等。為了使政治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有制度保證,政治部還制定了《本校政治部政治指導員條例》《政治討論會規則》《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等,使軍隊思想政治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3
創建學生團體
黃埔軍校成立時,中國共產黨先后派了一部分黨員參加校務領導工作和一部分黨員參加受訓,但是由于人數不夠,難以適應當時的革命需要。因此,第2期學生中的共產黨員李勞工、周逸群、王伯蒼、吳明、肖人鵠、吳振民、陳若、謝宣渠等倡議,效仿列寧在1900年創辦的《火星報》秘密成立“火星社”作為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以此來推行黨的政策,擴大黨的影響,為吸收新黨員奠定基礎。“火星社”于1924年底正式成立,是當時黃埔軍校內唯一的革命組織。
1925年初,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黨部進行改選,“火星社”運用自己的組織力量贏得競選勝利。當選為特別黨部的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委員有:周逸群、王伯蒼、吳明、陳作為、羅振聲(不久脫黨)、黃錦輝(候補執行委員,旋即加入共產黨)等人,幾乎全部為共產黨員。蔣介石僅得60票而落選,后來由廖仲愷推薦,才當上監察委員,這使國民黨感到震驚,后來蔣介石和西山會議派把這件事作為反共借口,說“共產黨借國民黨名義擴張勢力”。參加“火星社”的人,除了一部分共產黨員學生外還有一部分接受共產黨影響較深的左派學生。
在“火星社”積極發揮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時,黃埔軍校的另一個政治團體——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在經過一番醞釀、策劃之后宣告誕生。這是一個公開的跨校、跨軍、跨地區的組織。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前身是“中國青年軍人代表會”。1925年1月,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舉行,正式宣告成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大會推選蔣先云、王一飛、賀衷寒、何畏能等9人為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蔣先云被選為唯一的執委會常務委員(即主席)。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十分重視青年軍人的思想覺悟的提高,強調青年軍人團結的偉大力量,先后創辦了《中國軍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周刊》等,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成立宣言》明確指出:“當兵的一日不覺悟,軍閥及帝國主義一日不倒。”“軍人自救。即所以救國,團結起來!聯合起來!團結即是力量!聯合即是幸福!”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是政治部聯系青年軍人的重要橋梁,是對青年軍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周恩來十分重視對他們的指導,經常找負責人蔣先云等了解情況給他們出謀劃策,使會員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活動范圍由黃埔軍校擴展到在粵的陸軍和滇、桂、湘軍所設的軍官學校”。
4
將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
黃埔軍校的一大特色就是采取軍事與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針,重視通過上政治課,對廣大學員進行政治教育,加強他們的政治訓練。政治訓練是政治部的主要工作,主要方式是上政治課,分學生政治教育、軍官政治教育、士兵政治教育同時還采用了政治演講、政治討論會、政治問答、政治測驗等多種形式。由代英、蕭楚女、張秋人、高語罕等專職政治教官任教。周恩來也經常講課或作報告,同時還邀請了毛教員、劉少奇、蘇兆征、張太雷、吳玉章、鄧中夏、魯迅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到校演講。
黨在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主要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以此來傳授革命的基本理論,培養師生的革命思想,樹立對農工運動的正確態度,洗刷學生人校以前所受許多流俗傳統的錯誤見解的影響,使他們不僅知道槍是怎樣放法,而且知道槍要向什么人放。強調要通過政治教育,使學生徹底了解中國國民革命。因此,國民黨訓令明確:
“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以及表同情于本黨或贊成本黨政策而極力援助本黨之一切出版物除責成政治部隨時購置外,本校學生皆可購閱。”
在課程內容上,既有三民主義也有共產主義,對不同黨派、學派的思想理論也兼容并蓄,體現了統一戰線的特點。《政治教育各科內容提要》列舉了《中國國民黨史》《三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中國近代史》《帝國主義》《社會進化史》《社會學科概論》《社會問題》《社會主義》《政治學》《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各國憲法比較》《軍隊政治工作》《黨的組織問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世界政治經濟狀況》《政治經濟地理》等18種主干課程。
值得強調的是,《軍隊政治工作》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門課程,旨在提高革命軍隊的政治素質,堅定革命信念。為此,《訓練士兵工俠教育計劃及其綱要》進一步明確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有:“三民主義淺說”“本黨政策”“國民革命概論”“帝國主義淺說”“不平等條約”“中國政治經濟狀況”“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失業問題” 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