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再度啟幕。自1957年第一屆舉辦以來,近七十年間,廣交會從“中國制造”窗口升級為全球產業(yè)鏈合作樞紐,見證了中國從出口大國邁向“雙循環(huán)”新格局。時間回溯到1956年,首屆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以超1.3萬種展品、2000萬英鎊成交額打破了經濟封鎖,這場“破冰展”為接下來舉辦的第一屆廣交會奠定了基石。當前,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貿易保護主義挑戰(zhàn),中國正在以更務實的行動詮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的承諾,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注入東方確定性。
廣州毗鄰港澳,原粵籍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眾多,具有打開對資貿易新局面的地緣優(yōu)勢。1956年11月10日,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揭幕。開幕當天《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表示祝賀,指出“我國政府和人民一向主張,在互相尊重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愿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立和發(fā)展貿易關系”。這次展覽會可以說是第二年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一次“預演”。
1956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社論《祝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
華潤進出口“總代理”地位確立
華潤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對外貿易機構,其前身是聯和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聯和行作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領導下的一個秘密的機構,“為前線浴血奮戰(zhàn)的八路軍、新四軍,輸送了大批西藥、通訊器材和運輸車輛”。1947年起,陳云和李富春主持東北解放區(qū)的財經工作,他們委托華潤進口物資。“在這個過程中,華潤開始接觸海外市場,在西方主要國家逐步建立起人脈深厚的貿易網絡,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展對資貿易的重要渠道。”
華潤在海外經營多年,信譽良好,建立了較為龐大的客戶關系網。20世紀50年代初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還很少,國內的外貿人士辦出國簽證是件麻煩事兒,但華潤的工作人員以港人身份辦理出國手續(xù)比較容易,為此1954年10月中國畜產公司和中國礦產公司給外貿部和港澳辦提交報告,請華潤公司作為“總代理”開展出口業(yè)務。隨后,華潤公司與中國畜產公司簽署代理協議,到1955年,國內13家總公司全部與華潤公司簽署了代理合同。“新中國就是要把有限的出口物資管理起來,統(tǒng)一對外,這樣才能避免各省市之間的內部壓價,最大限度地賺取外匯;同時,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也由華潤統(tǒng)一采購,有效地使用外匯,保證中國工業(yè)化的建設。”
1956年初,外貿部轉發(fā)華潤公司一份《統(tǒng)一由華潤公司采購的現貨貨單》。1956年2月12日,對外貿易部在文件《對外貿易部關于調整香港華潤公司和柏林中國進出口代表處機構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了華潤公司作為總代理的地位和責任。為了做好進出口總代理的工作,華潤公司安排了專業(yè)的人員進行管理和跟單,還“在辦公樓里擠出一些地方,做了七個柜子,用于陳列商品,七個柜子擺滿了各種出口物資的樣品,國內七個出口總公司都送來展品。這樣,先看貨,后簽訂購買合同,大大提高了出口工作的效率”。華潤公司對資進出口總代理地位得以確立。
隨著前來洽談的商人越來越多,華潤公司的出口部門便想舉辦一次大型展覽,打造長期陳列室,可問題在于展品數量不夠。為此,華潤給外貿部遞交了一份報告,表達了希望各總公司提供出口商品展覽樣品的需求,同時也對陳列樣品各事項做了說明。外貿部出口局查看報告后,很快寄送了展品及清單。1955年10月至11月展品陸續(xù)送達,經過精心布置,展覽會成功舉辦。會后,有關部門形成總結報告遞交外貿部,相關領導達成共識:商人們還是希望能夠眼見為實。
陳列室平面布置圖
廣東地方與中央的雙向互動
1956年春,廣東省外貿局局長孫傳祿在廣州文化公園組織了兩次廣東省物資交流會,這種物資交流會實際上是出口物資交流會,交流會邀請了成千以上的港澳工商界人士參觀和交易。每次交流會成交額約為800萬美元,規(guī)模雖小,卻符合中國人民和東南亞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是一位資深外貿工作者,認為物資交流會的舉辦可以借鑒國外大型展覽會的形式,亦可以吸取中國傳統(tǒng)城鎮(zhèn)大型集市貿易活動的經驗。“辦一個展覽會,給全國各行各業(yè)的外貿公司安排展位,請國外商家前來參觀洽談,當面成交,以此擴大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沖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為國家爭取更多的自由外匯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6月,嚴亦峻以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的身份執(zhí)筆向外貿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向外貿部和廣東省委建議,于當年9、10月間在廣州辦一次全國性的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過去許多港澳人士對祖國不了解,甚至抱有懷疑畏懼態(tài)度,自舉辦交流會以來,他們一再回來參觀做買賣,且成交量一次比一次多。舉辦交流會還可以集中全面地介紹出口商品,進一步了解海外市場,對改進中國出口工作有很大推動意義。”
李哲人副部長批示:“此事我在穗時同嚴亦峻、陶鑄和其他幾省同志研究過。大家認為在廣州舉辦一個全國性商品展覽交流會,邀請港澳及東南亞、西亞各國商人參加,對開展東南亞貿易有很大幫助。我們一些土產、山貨、手工藝品和一些難賣貨可能銷出一大部分。當然也要賣一些熱貨,同時也較容易買到一些我們需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可以宣傳介紹中國出口商品,并借機爭取團結海外華商、僑商和東南亞各國商人,故我同意舉辦。”
雷任民副部長批示:“同意。”
葉季壯部長批示:“我同意。如大家沒有不同意見,即照辦。”
孔原副部長批示:“我意責成嚴亦峻同志主持籌備,但我部必須派一負責人去協助,并要各總公司也派人去領導組織展品和統(tǒng)一對外談判與成交。”
外貿部提出,在這次展覽會的基礎上,在廣州建立永久性的全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國務院指出,全國性的出口商品展覽會在我國尚屬創(chuàng)舉,邀請的外國商人很多,這對我國對外貿易、外交和僑務等工作的開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國務院批準外貿部和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共同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名義在1956年11月10日,在廣州舉辦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
1956年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標志
為動員發(fā)揮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中央交給的此項重大政治任務,“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古大存等人組成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籌備委員會”,并對商展會的領導、組織機構及職責范圍作了規(guī)定。“展覽會設籌備委員會負責領導全盤籌備工作。籌委會由主任委員一人(由廣東省副省長擔任)、副主任委員十一人,委員若干人(名單附后)組成。展覽會正式開幕后,籌委會即改為展覽會的委員會,負責領導展出期間的全盤工作。”商展會這種組織領導的基本形式,為以后歷屆交易會所沿用,但是隨著情況的發(fā)展變化,其性質作用和組成人員也不斷有所調整。
籌備委員會在成立之初就面臨了諸多挑戰(zhàn),如客戶邀請、貨源組織、展館布置等。為了做好這些工作,籌備委員會制訂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并動員協調各方力量,出臺了《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籌備工作規(guī)劃》(以下簡稱《規(guī)劃》)。作為商展會籌備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規(guī)劃》明確了展出時間為:1956年11月10日起至1957年1月9日止共約兩個月。還確定了商展會的辦會任務、辦會規(guī)模等重大事項。在客戶邀請方面,籌備委員會嚴格遵循國別政策,主要邀請了港澳和新馬的客戶,同時也邀請了一定數量的其他地區(qū)客戶;在貨源組織方面,籌備委員會積極與各地供貨單位聯系,確保了展品的質量和數量。籌委會下設多個部門及處室,專門負責籌備與展覽期間的日常運營工作。
1956年,張平(右)在廣州與嚴亦峻(左)、舒自清籌辦“出口商品展覽會”事宜
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順利舉辦
1956年11月10日至次年1月9日,一場盛大的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在廣州的中蘇友好大廈內成功舉辦,歷時近兩個月。這座宏偉的展館占地面積超過18000平方米,內部布局精心設計,分設有14個寬敞明亮的展廳以及3個氣勢恢宏的廣場。在這些展廳和廣場中,精心陳列了來自工農漁牧各業(yè)的13000多種展品,它們琳瑯滿目、各具特色,生動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年來經濟發(fā)展的最新面貌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開幕
此次展覽會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準備充分。中國對外貿易的各個相關部門及其交易團體均受邀參展,他們依據自身的業(yè)務范疇和國家的出口潛力,精心籌備了一份詳盡的易貨清單。
這份清單涵蓋了來自不同產地、多種規(guī)格與等級的產品樣品,其中傳統(tǒng)出口產品和土特產、糧油、畜產、礦產等初級產品,占據了出口商品的絕大部分。還有各地特產的手工藝品,如北京的景泰藍、象牙雕刻,福建的漆器,江西的瓷器,汕頭的抽紗,湖南、江蘇的湘繡、蘇繡等;也有我國許多品質優(yōu)良的出口礦產品,如石綿、銻品、鐵砂等;有產量豐盛的農產品,如大米、花生、油菜籽以及各種雜糧、雜豆等;也有價廉物美的出口輕工業(yè)品,如自行車、縫紉機、膠合板、衛(wèi)生器皿、搪瓷和玻璃器皿等;有以我國特有的烹調技術所制成的罐頭食品,各種各樣的水果和酒類等;有我國解放以后才建立起來的許多重工業(yè)產品,如金屬切削機床、動力機械以及各種鋼材等。
這些都展示了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豐富蘊藏。同時,一些工業(yè)產品也備受矚目,如車床、鉆床、柴油機、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電影放映機、照相器材以及水泥、鐵釘、鐵絲等,這些產品的供不應求不僅體現了國內外市場對中國工業(yè)產品的強烈需求,也體現了當時中國工業(yè)生產的先進水平。
1956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現場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會上還展示了中國自制的火車頭和客貨車、解放牌汽車等許多重要的工業(yè)品。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工業(yè)領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也為中國工業(yè)產品的出口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外工商界人士可以在這里一面參觀,一面通過這些交易團買到我國出口的各種商品。”正如展覽會所展示的,隨著中國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中國將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口物資,以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曾任香港大公報、中國新聞社財經記者的華凌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畢清回憶道:“那時解放牌汽車生產出來不久,第一批5輛用火車運到廣州南站,廣東省運輸局的五位模范司機獲得駕駛國產新車的殊榮。他們開車前往中蘇友好大廈途經文化公園大門前時,被人們圍著觀看,汽車不能前進,只得停了下來。圍觀的人越聚越多,不下數百人。有的人仔細地觀看車頭銘牌,有的人輕輕撫摸車身,有的人俯下身子觀看底盤,還有些人圍著司機問個不停……驚喜、贊美、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們身處現場群眾包圍之中,深受感染,不禁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在展覽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和工商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和洽談。“兩個月中,接待了一百萬國內觀眾,其中有來自約5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外賓,有近4千名港澳同胞和華僑。成交近6千宗,總值達2000萬英鎊以上。成交的商品品種約有1千多種,其中除了有我國傳統(tǒng)出口商品如土特產、糧油、絲綢、茶葉、畜產、礦產品之外,還有約150種新的出口商品。各種國產刨床、萬能銑床、水泵、各種醫(yī)藥器材、計算機、鈕門機、各種鎖類、煙絲、新品種罐頭等是初次運銷國外。有許多新的供銷關系建立起來,例如小手工藝品試銷新西蘭;藥酒試銷歐洲;瓷器新銷印度尼西亞;松香新銷東南亞很多地區(qū),各種動力機械、工作母機也開始銷往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展覽會顯示了中國隨著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將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口物資,以促進國際合作。”
“此外,包括東德、羅馬尼亞在內的19國駐華使節(jié),以及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商人、政府官員、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教授、旅行家,還有廣大的華僑與港澳同胞,總計近萬人蒞臨參觀。在國內,來自各省的普通觀眾更是達到96萬人次之巨,共同見證了這一盛況。”
“有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外資、華僑和港澳同胞數千人參加了這次展覽會。還有國內各交易團的工作人員和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數十萬人。安排住宿成了一大難題。廣州當時只有愛群、新亞、新華、東亞、和平等幾家較大的酒店,那時迎賓館不對外營業(yè),華僑大廈尚未建成,接待設施不足,廣州旅客住宿服務站的同志招架不住了。大大小小的旅店都住滿了,珠江岸邊停泊的客艇也住滿客人,他們就動員客人去投親靠友。住宿的緊張推動了此后廣州酒店業(yè)的大發(fā)展。”
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打下了良好基礎,還建立了龐大的客戶關系網,樹立了良好的國際信譽。同時,通過展覽會,中國政府了解到了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意見和需求,為改進和提高中國對外貿易工作和商品質量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成為了全國13個外貿總公司、省市分公司、全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十大口岸等各方人士的溝通渠道,大家每年都會在廣州聚會兩次,不僅加深了感情,還解決了問題,更理順了關系,從而使外貿系統(tǒng)更加具有凝聚力,讓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懂得“和平時期的貿易應該怎樣做”。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