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義,宋太祖永昌陵石像生(原圖為幾葦渡老師拍攝)
今天河南洛陽市瀍河區(qū),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夾馬營路”,位于繁華的老城區(qū),傳統(tǒng)上是洛陽城通向東、北的交通要道,以各種特色食品名揚本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美食打卡圣地。
特別是“夾馬營燒雞”,在洛陽當?shù)孛^很大,甚至超過了河南最著名的滑縣“道口燒雞”。夾馬營燒雞,個個體大肉豐、色澤金黃、油光閃亮。而且燒雞出鍋時,濃香四溢,引得排隊等候的食客們,不斷吞咽口水。吃時更是不在話下,皮脆肉嫩,鹵味沉浸,雞脖、雞腳和雞胗更是鮮香無比。倘再來壺本地美酒佐之,當更覺快意。
不過,夾馬營除了出產燒雞之外,更誕生了一位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偉人——宋太祖趙匡胤。
南熏殿舊藏宋太宗半身像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西歷927年3月21日),趙匡胤就出生在“九朝古都”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里。
跟所有大人物出生時的傳說一樣,趙匡胤的出生也極富傳奇色彩。除了標準版史書中,照例出現(xiàn)的“赤光繞室,體有金色”外,不過這“金色”最大的可能性是這孩子發(fā)黃疸比較厲害!
在宋初流傳的幾個傳說中:太祖出生時,產房里不但沒有任何濃濃的血腥味兒。相反,隨著嬰兒的啼哭,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四散到府邸院內,四散到街道井坊,經久不散,甚至三天三夜,整個夾馬營都彌漫著荷花花苞味兒的清香。故而,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給自己的這個兒子起名“香孩兒”。
洛陽地鐵1號線“夾馬營”站
但是,從河南話的角度講,“香”未必就是普通話中“馨香”之意,更多的還是“吃香”,就是得寵、受重視的意思。香孩兒,并非是蓮苞馨香的小哪吒,而是趙家最吃香的寶貝疙瘩。
到底我說的有無道理,大家不妨跟我一同回顧一下趙家的家譜吧?
涿州祖籍和幽州記憶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時任后唐禁軍的飛捷指揮使。
說到趙家,雖非門第顯赫的門閥世家,卻也是個“累待仕宦”的知識分子型干部家庭。并非打打殺殺,靠好勇斗狠出名的武夫底子。
就目前所能查閱到的史料看,趙匡胤家族的歷史是從其高祖趙朓,才開始有較確切記載的。
北京長安街北側的金融街,曾是趙朓的任官之處
即:趙朓—趙珽一趙敬一趙弘殷。
北宋建國后,他們分別被追封為僖祖、順祖、翼祖和宣祖。
僖祖趙朓(高祖父),生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歷802年),曾歷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令。永清、文安是今天名稱依舊的河北縣治,幽都也不是什么高規(guī)格的區(qū)劃,這是唐代宗建中二年(西歷781年),河北冀王朱滔設立的一個縣級區(qū)劃,其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城區(qū)寸土寸金的金融街附近。
不過,能在幽州節(jié)度使的眼皮底下,出任幽都令,起碼說明趙家與幽州藩鎮(zhèn)將帥的關系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趙朓應該是這個圈子里,深得信任和賞識的嫡系或親信。此外,在才干上也相當有一套,非如此既不能分一杯羹,也難大用。
安史之亂示意圖
安史之亂后,河北三鎮(zhèn)淪陷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軍閥手中,成為了獨立王國。特別是幽州,
“其民剛強……遠則慕田光、荊卿之義,近則染(安)祿山、(史)思明之風。二百余年,自相崇樹,雖朝廷有時命帥,而土人多務逐君。習苦忘非,尾大不掉。”
從唐代宗廣德元年(西歷763年),安史舊將、偽署幽州節(jié)度使李懷仙降唐,唐仍故地任命其為幽州節(jié)度使。至后梁乾化三年(西歷913年),被河東節(jié)度使李存勖所滅,幽州鎮(zhèn)存在時間長達一百五十余年。
期間,二十九位節(jié)帥的一致特征,就是——讓中央見鬼去吧!
這在行政管理上,表現(xiàn)為徹底執(zhí)行以軍將及幕僚兼攝州縣官之策略。也就是說,州縣地方官,不由中央任命,而是由節(jié)度使隨便任用手下的軍將、幕僚擔任。于是,以儒學為業(yè)的趙朓,也就在這塊生養(yǎng)他的故土上,開始了自己的打拼。但拘于形勢,這個書生只能生于幽州、死于幽州,做一個在跋扈武將手下,仰人鼻息的小小地方官。
趙家當時在幽州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家族,因為幽州人多尚武薄文,晚唐五代時的社會風氣更是崇尚暴力、蔑視文化。而趙家卻反其道而行之,是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知識分子型干部家庭。
比如到了趙匡胤那代,還能記得這位爺爺?shù)臓敔數(shù)募扇帐鞘缕呷眨浀美先思?ldquo;以儒學顯”。這樣清晰的家族記憶,非門風使然,怕很難讓子孫傳承。
從“兼御史中丞”看藩鎮(zhèn)體制
順祖趙珽(曾祖父)也是個讀書種子,雖然幽州鎮(zhèn)叛亂無常、軍閥肆虐,但他依舊博學好讀。成年后,也在幽州鎮(zhèn)“歷藩鎮(zhèn)從事兼御史中丞”。
唐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劉濟墓出土彩繪石俑
此處,特別提請讀者朋友一定注意的是,這個“御史中丞”并非實職,而為憲銜。
這是中唐以來,官職差遣分離的產物。唏哩嘩啦、噼噼啪啪、啰啰嗦嗦的一堆官銜,讓大人們在小民和同僚面前能夠“增重其事,加威其名”,倍兒有面子。千萬不要以為趙珽做了什么大官,甚至以為他要去京城做監(jiān)察部長。這就大錯特錯,想象力過于豐富了。因為,到了晚唐五代,漸及功賞,憲銜已經像今天的研究生般爛大街了。以至于方鎮(zhèn)幕職、賓佐、軍將,無不帶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等官銜。
新中國定都北京后,當年的幽州,迅速成為一個大工地,無數(shù)幽州節(jié)度使所屬僚員的墓志銘被陸續(xù)挖掘出來,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與中國文物研究所編撰的《新中國出土墓志·北京卷》中,我們可以隨意看到這些趙珽同事和前輩們的官銜:
身著唐代文官禮服的蛇生肖(劉濟夫人墓志蓋)
前薊州刺史幽州節(jié)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
故幽州節(jié)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jiān)察御史;
故幽州節(jié)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jiān)察御史;
故幽州隨使節(jié)度押衙正議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
故幽州節(jié)度兩番副使朝散郎檢校秘書少監(jiān)兼御史中丞;
故幽州節(jié)度押衙攝檀州刺史充威武軍營田團練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
……
所謂藩鎮(zhèn)從事,才是趙珽的本職和實職。
身著唐代文官禮服的兔生肖(劉濟夫人墓志蓋)
從事是一個統(tǒng)稱,在藩鎮(zhèn)節(jié)度使之下的文職僚佐,如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隨軍等等,都屬于這個范疇。藩鎮(zhèn)里的這些職務,說白了,在當時有點兒私官的意思。不是朝廷吏部正式銓選的國家干部,而是吃地方財政飯,靠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拿私房錢出來發(fā)工資生活的聘任制干部。
但是,這樣的干部,如果沒有正式的品級,工資獎金都不好落實,怎么套發(fā)工資呢?按什么級別走呢?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按照中央國家機關的正式官銜來套。
我們著名的詩圣“杜工部”,就是個最活生生的例子。
河南偃師杜甫墓
晚年的杜甫,在老朋友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那里討生活,任了一個參謀的閑職,為了好套發(fā)工資,也是為了區(qū)分級別,他就掛了一個“工部員外郎”,日后大家便由此尊稱他為“杜工部”。其實,他一天也沒有在工部干過。
御史中丞,雖然是負責國家監(jiān)察事物的最高官員,但這卻與地方干部沒什么太大關系。因為,你只是照此套發(fā)工資。更何況,到了唐末五代的混亂時期,無論文武,都能掛個御史中丞。在劉家父子的閻王殿里,文官能活得多么瀟灑嗎?所以,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趙珽活得很窩囊。
癲狂時代的窩囊人生
在晚唐五代那個時代,武夫跋扈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頂點。赳赳武夫們認為用暴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與后來宋人崇文抑武,文人對待武人天天一副臭巴巴臉的狀況完全相反的是,在此前的時代里,文人在武人,甚至是社會大眾看來,幾乎就是窩囊廢的代言人。
唐代彩繪武士俑(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歷史上那段著名的“史王對話”中,后漢禁軍統(tǒng)帥史弘肇扯著脖子,在殿堂上大呼小叫: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指文職官吏手中之筆),焉足用哉!”
在這位武將看來,讀書人自己沒什么本事,除了胡說八道,辦不成什么實事、好事,相反卻瞧不起辦實事的人,特別是看不起武裝同志,叫我們“丘八”?實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司使王章看不下去了,站出來糾正:
“雖有長槍大劍,若無‘毛錐子’,贍軍財賦自何而集?”
唐彩繪武士騎馬俑(甘肅省博物館)
不過,您千萬不要以為王章挺身而出為“毛錐子”辯白,就一定敬重讀書人。相反,他也“常輕視文臣”,“尤不喜文人”,甚至十分不屑的譏笑讀書人:
“此等(讀書人)若與一把算子,未知顛倒,何益于事?!”
給你們這幫文科生一把算盤,先不說怎么用,你們知道怎么拿嗎?你們文科生,除了浪費糧食,有個屁用?!
幽州這個地方,唐人就說“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是故累朝以來,置之度外。” 安史之亂使然,人們胡化的程度較深,野蠻程度也比較邪乎,生性好斗,崇尚武力,君臣尊卑觀念十分淡薄。加之,軍人們脾氣又比較暴躁,伸手五指令,舉手就要命,看誰不順眼,無論長官部屬,直接上手收拾。
一百五十多年間,換了二十九位節(jié)度使,平均每位節(jié)度使任期只有五年多一點兒(同屬河朔藩鎮(zhèn),而成德平均十年,魏博平均九年)。在二十九位節(jié)度使中,倘剔除在位較長的劉濟、張允伸,其余諸帥平均在位不過二年多。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莫高窟156窟 )
很多節(jié)度使的任期還不到一年,以至于名相李德裕毫不客氣地教訓幽州人:
“旬月之內,移易三人,不可謂師有紀律矣;不俟朝旨,專自樹置,不可謂人懷義心矣。”
除去極少數(shù)朝廷召回、自請致仕和卒于任上者之外,大多為軍亂所廢黜或誅殺。一鎮(zhèn)之主的日子尚且如此,下面做幕僚、地方官的就更悲慘了。這里的武夫們“生長幽燕,只知盧龍節(jié)制,不識朝廷憲章。”而“幽系幕吏,杖殺縣令”,更是家常便飯,連唐憲宗都知道這個他們的老規(guī)矩,而無可奈何。
這種情況下,讀書人做官怎么能舒服順心呢?
大宋王朝龍興地
南渡之后的抗戰(zhàn)宰相李綱,曾經這樣義正言辭地痛斥分裂分子:
“保塞(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qū)),翼、順、僖三祖陵寢所在,子孫奈何與人?!”
宋祖陵石像生(控馬官)
世界上只有一個大宋,清苑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那里有趙家的祖墳……
不過,也有記載說,趙家的三代祖墳在涿州或幽州一帶的。
前面,我們一直在說幽州,趙朓、趙珽,兩位縣處級干部都是土生土長的當?shù)馗刹浚趺船F(xiàn)在北京的城市戶口,突然變成了清苑的農村戶口了?
這要擱現(xiàn)在,被今天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那一百多分防波堤,整得欲哭無淚、欲仙欲死的外地考生家長們,還不立刻猛撲上來?孩子上學怎么辦?再窮不能窮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啊!
位于河北清苑的宋祖陵(原來的省報已升格國保了)
趙家到了第三代翼祖趙敬(趙匡胤的祖父)這輩兒,似乎混得比父親和祖父都好,大有風生水起的意思。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對這位中興趙家的老祖父,記錄也相對較多。
從賬面看來,趙敬曾歷任營州(今遼寧朝陽)、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屬河北)三州刺史,屬于高級地方行政官員,還曾娶平州(今河北盧龍)刺史兼幽薊墾田使者劉昌之女為妻。
劉氏家族是河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的官宦人家,在宋朝建立后,仍舊長期享受皇室宗親的待遇。太祖、太宗兩兄弟對劉家也非常照顧,并不覺得有些遙遠而棄之不顧。趙宋皇室對于保州的鄉(xiāng)親,一直保持很深厚而樸素的情懷。不光是劉家,趙家在保州的遠親,也被稱作“保州宗室”。
但是,兩家的聯(lián)姻和關系,似乎另有隱情可探。
唐銅坐龍(史思明墓出土,現(xiàn)藏首博)
在這個在人人都是暴力狂的軍閥幕府里做幕僚,被沒有禮貌、沒有文化的大老粗呼來喚去,稍有差池便有殺身滅門之虞。趙敬的父親趙珽,作為文人,難免心理壓力巨大。所以去世很早,趙家也隨之家道中落。而趙敬,盡管少年時代也曾慷慨有大志,可畢竟形勢比人強。趙敬到了很大年齡,還娶不到老婆,活得十分落魄。幸好,這時候他碰到了一個大好人。
很多年以后,太祖、太宗兄弟的小表舅劉文質,曾經滿懷深情地回憶這段歷史:“俺爺爺叫劉昌,家住保州保塞縣豐歸鄉(xiāng)東安村,后來去幽州吃糧當兵,在后唐作過平州刺史、幽薊墾田使者。翼祖皇帝(趙敬)流落民間,混得忒兒不好的時候,俺爺爺私下里知道這個人很不一般,就把俺大姑嫁給了他。”
然而,在宋人追記的史料中,卻說趙敬混得很好,“事劉仁恭父子,歷營、薊、涿三州刺史。”
山西忻州李克用墓內浮雕出行儀仗
但從劉昌“后唐為平州刺史、幽薊墾田使者”的履歷看,他出來做官的時間,要稍晚于趙敬,因此兩人年紀至少應是相差不大。而再從“趙敬落魄,劉昌嫁女”的記述看,則說明趙敬在成婚時不僅年紀偏大,而且還很落魄。
由此推斷,趙敬之父趙珽極有可能是早死,故其家道中落。或是流落到了保州,或是劉昌在幽州與他相識,從而把女兒許配給了他。所以,這里也許有人撒謊了。但不管怎樣,這樁婚姻卻改變了趙家的命運。
不過,這樁趙劉聯(lián)姻,從涿州南遷保州的播遷之路中,卻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史思明玉冊(現(xiàn)藏首博)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