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電視劇根本問題是不是從農村的實際出發,而是從幾個口號出發,抓住吃飯問題,極力把農村渲染得一團漆黑,顯然違背農村實際。
一、《老農民》中的生產力問題。電視劇中生產力基本是勞動力,整個過程,是人拉犁,人拉滾子。而實際在東北,這些事都是用馬牛來做。所以一個大隊有幾十匹馬。馬車已經由鐵皮轱轆,變成膠皮轱轆,一輛馬車有四匹馬拉,非常氣派,運載力很大。到改革開放前,一個生產大隊已經有十幾臺拖拉機,培育了不少拖拉機手。如果繼續前進,農村的機誡化早已完成了。
二、衣服問題。
電視劇牛大膽的衣服老是同一身衣服,黑黑的臟臟的,臉也是臟臟的。婦女的臉也是臟臟的。這不是故意曲解,就是太不了解農村了。東北農村很能趕時髦,解放初期,有人還穿上前蘇聯的帶包的馬褲。所以農村流傳一句話:“馬褲帶包,不是離婚,就是把刀(東北把離婚叫打把刀)。”大隊干部都是穿中山裝,冬天有軍大衣式的棉大衣,有很厚的棉膠鞋或靴子,頭上帶著狗皮、兔皮帽子,有的還帶著狐貍皮帽子。知識分子,已穿皮棉鞋,帶著俄式皮帽,學生都有棉大衣,很漂亮的帽子。農村婦女,穿的花花綠綠,冬天用熱水洗臉,臉都白里透紅,健康,大方,敢于上臺面。
三、副業問題。
每家都養幾頭豬,十幾只雞,十幾只鴨,幾只大鵝。豬宰了可以賣肉,每到夏天,園子里各種蔬菜都長起來,摘一桌子鮮嫩嫩的無毒青菜,蘸著雞蛋醬,吃得即營養又有滋味。用雞蛋可以換來豆腐,小魚,變變花樣。電視劇夸大到農村不能養雞,連一個雞蛋都不能吃,實在不可理解。我承認當時有割尾巴口號,但農村講究實際的,沒有人去做。何況文革中貧下中農被捧上天,連學校都要去管,哪個敢動他們一根毫毛。電視劇割尾巴竟要割掉棗樹,這完全是一種臆造,我在農村時曾當過大隊林業委員,每年都植樹造林,沒人敢動一棵樹。
三、水泡子和草甸子。
湖泊和草原,從沒有私有化。誰都可以到那里放牧,砍柴,撈魚,打獵。這項收入不少,我家年貨多半是賣柴后舉辦的。
我們小孩整天在這里,打鳥撈魚,采野韭菜和黃花菜。從沒人過問。那時可真真是自由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