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話與事實——運用理工科思維分析袁隆平院士關于三年自然災害的說法
又看見一些網友再次爭論起袁隆平講的關于“三年自然災害”的真話。
經本網友搜索,袁隆平院士關于“三年自然災害”的說法,是他今年4月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中提到的。
這篇報道發表在廣州日報4月8日A9版,相關內容如下:
“我給你舉了個例子,你們年紀輕不知道,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煉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凄慘的。”
本網友下面將運用理工科思維,簡單分析一下袁院士這段說法的真實性,借此討論“真話”與“事實”之間的區別。
讓我們來通俗地定義一下“真話”和“事實”。
以下用A代表一個人,B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物體獲任何現象)。
先假設:B確實出現過,A那時正好看見了B。
那么,事實就是“B出現過”。
如果A說自己看見B發生了,則A說的是“真話”;
反之,如果A說自己沒看見B發生了,則A說的是“假話”。
此時,真話與事實是相符的。
現在假設:B其實并非發生過,A從別人那里聽說B發生過,并且相信B發生過。
那么,此時的事實是“B并未出現過”。
如果A說“B發生過”,實際上是在說“我聽說(認為)B發生過”,那么A說的仍然是“真話”,因為A確實相信B發生過。
但是,A說的真話卻與事實不符了。
由此可見,“真話”與“事實”是不一定相符的。
本網友認為,袁院士當年確實“親眼看見”“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
本網友還認為,袁院士是確實相信“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的。
也就是說,袁院士的上述兩句話,前一句“路上有5個餓殍”是他自己親眼所見,后一句“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則是他自己聽來的但是也確實相信的。
因此,本網友認為,袁院士上述兩句話,確實都是“真話”。
但是,前一句真話是符合事實的,后一句則是不符合事實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根據“三農信息網”給出的農調總隊提供的全國主要農作物產量,以萬噸為單位,1958年—1961年糧食產量和構成如下:
年份 總量 夏糧 早稻 秋糧 稻谷 小麥 玉米 高粱 谷子
1958 19765 2850 2407 14508 8085 2259 2312 480 812
1959 16968 2554 1895 12520 6937 2218 1665 537 723
1960 14385 2853 1819 9712 5973 2217 1603 344 473
1961 13650 1986 1437 10227 5364 1425 1549 577 523
其中,“夏糧、早稻、秋糧”是按季節統計的,“稻谷、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則是按種類統計的。
很顯然,與1958年相比,1959年糧食減產十分嚴重,總量大約減少了14%。
從種類來看:最厲害的是玉米,減少28%;其次是稻谷,大約減產14%;小麥基本持平,谷子和高粱因為較少,對總量影響不大。
從季節來看:最厲害的是早稻,減少了21%;其次是秋糧,減產近14%;夏糧減產11%,由于秋糧最多,所以決定了總量的減少比例。
不過,無論如何,即使對于減產四分之一的玉米,“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也并非事實。
而且,1960年和1961年的糧食產量繼續減少。
那么,如果真的“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則1960年和1961年至少也該餓死同樣多的人口。
那么,“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餓死的人就不會是幾千萬人,至少該是四千萬的三倍,也就是一億兩千萬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袁院士當年確實看到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只不過采訪的記者沒有問,所以他就沒有說。
最后,本網友仍然用理工科思維來分析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
讓我們假定:確定一個饑餓的人已經死亡,平均大約需要五秒鐘。
當然,五秒鐘應該是下限,實際上一般不大可能五秒鐘內就判定一個饑餓的人是否已經死亡。
那么,要依次判斷四千萬個饑餓的人已經死亡,就需要兩億萬秒,大約是2314天,也就是六年四個月左右。
這是按照一天24小時估算的,若按一天8小時算,那么就得十九年,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綜上所述:袁隆平院士關于三年自然災害的說法確實是真話,但卻與事實不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