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引起思想界的強烈震動

吳恩遠 · 2009-02-20 · 來源:烏有之鄉
俄羅斯重評斯大林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關于蘇聯歷史的新觀點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俄羅斯歷史教科書的出版引起思想界的強烈震動

蘇聯解體十余年來,在俄羅斯社會和廣大歷史學家的意識中發生著顯著的重大變化,表現為多數群眾對肆意貶低國家歷史的不滿,要求尊重自己的歷史,因而增長了對過去值得肯定的東西、對本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興趣。當這股思潮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時,必然引起當局注意,從而使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發生重大變化。
2007年6月18日~21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召開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議,著重研討歷史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來自俄羅斯各地的一線教師、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俄教育部和科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探討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問題。同年6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親自接見部分代表并與他們進行座談。
教師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亞科夫向普京作了匯報。他說,在1990~1991年,我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和作為一種科學理論的共產主義學說,在思想領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全人類價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場”、“人權”、“公民社會”等。俄羅斯必須改變盲從西方民主的觀念。

普京指出,由于過去人文科學和歷史教育領域的混亂,造成俄羅斯國內歷史教科書內容及版本混亂,不能客觀反映國家現代歷史事件,許多有外國背景的教科書充斥著詆毀俄羅斯的內容。普京呼吁全俄科教工作者在歷史學和社會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普京警告出版界必須對出版的教科書承擔責任。國家要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鼓勵編寫和出版新的歷史教材。絕對不容許丑化、歪曲我們民族的歷史。2007年7月,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批準出版了給教師參考的歷史教學書:《俄羅斯現代史 1945-2006年》。
2007年10月12日,筆者陪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訪問莫斯科大學歷史系。俄方對李慎明副院長的到訪高度重視,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庫庫什金院士、系主任列奧諾娃教授等以及該系教授、《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一書的作者安德烈•菲利波夫會見了我們。列奧諾娃教授指出,蘇聯解體后,由于國家取消了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出現各種觀點的歷史教科書,教學水平下降,社會上充斥著戈爾巴喬夫全盤否定蘇聯歷史的觀點,包括對蘇聯歷史人物斯大林、安德羅波夫等都是持批判態度。目前這種觀點已經遭到俄羅斯史學界的反思和批駁。俄羅斯最近出版的這部歷史教師教學參考書就是個反映。由于在教學中教師是中心環節,所以國家希望制定一個教學的標準,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安德烈•菲利波夫說,當初他寫這本教學參考書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觀點,沒有任何人指使,也沒有受到任何政治壓力。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通知他的書已經入選。他強調說,俄羅斯目前還是多元化的思想,自己這本教科書也不是唯一的標準,但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實際上國家希望確立對祖國歷史的一個比較一致的觀點。這本書就是給出了一個評價祖國歷史的標準,以便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可以不同意這本書的觀點,但必須按照這個大綱進行教學。
他談到這本書的特點時說,一是強調了俄羅斯歷史從沙俄到蘇聯到俄羅斯聯邦的連續性,而不是割斷歷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對祖國的自豪感;二是注重歷史資料,一切結論均從史料出發。
俄羅斯歷史新教科書的出版引起社會極大反響。從對蘇聯歷史的評價而言,在思想界引起了強烈震動。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第一,這是蘇聯解體后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的第一本歷史教科書,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出版這本書,是由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的副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世界通史研究所所長亞•丘巴良,國立莫斯科大學校長維•薩多夫尼奇,俄總統科學、技術和教育委員會書記沙•巴雷耶夫以及教育科學部代理副部長伊•加里寧共同做出的,具有學術權威性,加上普京總統對教科書的親自關注,使它又具有了官方色彩。
第二,更主要的是這本書對于蘇聯歷史和蘇聯歷史人物有了與戈爾巴喬夫時期完全不同的評價,可以說是震動俄羅斯思想界的一次“撥亂反正”。當然,反對的聲音也不小,“戈爾巴喬夫基金會”就宣稱要出100本關于斯大林的書與之辯論。
第三,俄羅斯修改歷史教科書問題與蘇聯解體一樣,已經引起全球范圍的關注。世界各國有影響的報刊,如《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英國《獨立報》、西班牙《國家》報等新聞媒體都從不同角度對此作了報道和分析。2008年3月,筆者在日本還看到頗有影響的《朝日新聞》報連續兩天辟專欄評述俄羅斯這本教科書。引起西方震動的,是認為普京重新評價蘇聯歷史和斯大林,為蘇聯歷史“平反”,是“從民主體制的倒退”,意味著普京政權開始走向不民主。


蘇聯體制確實存在弊端,但斷言蘇聯體制完全失敗的觀點是幼稚的

國內外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在于體制問題,是蘇聯體制或曰蘇聯模式已經喪失發展的潛力。的確,當時的蘇聯體制確實存在否定的因素,這就是為什么必須改革蘇聯模式的理由;但絕不存在“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而必然滅亡的道理,因為其自身也還有肯定的因素。這本教科書也持同樣觀點。書中引用戈爾巴喬夫在蘇聯解體后承認“在我執政的時期,體制也還是足夠穩固的”,說明這個體制并非到了必然滅亡的地步。教科書指出,當時的蘇聯體制,對內“在避免自下而上的革命方面,是有保障的”;對外則“百分之百地可以抵御外來危險”,“不論是相對于西方的科技落后、還是由經濟缺乏效力引起的經濟困難,本身都不能導致體制更迭”。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激進反對派斷然回答說:不!體制是不可能改革的,只能將其摧毀!隨著經濟困難的加重,持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普遍。蘇聯解體似乎證實了對‘現實社會主義’進行民主改革是不可能的;但是,十五年后,這種觀點在很多方面已經失去說服力。”所以這本書最后做出判斷:“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中國和越南就在全世界面前提供了一個反證)。這些國家在本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地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發展迅速。”
所以和戈爾巴喬夫時期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不同,這本書對蘇聯70年歷史總體上持肯定的態度。在書中論述蘇聯1930年代的國家制度時,從沒有使用“集權制度”這個詞。書中寫道:“蘇聯不能說是一個民主國家,但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它卻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早在1918年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證明必須立即在英國實行普遍選舉權時援引了俄羅斯的例子。按他的說法,如果從前線回來的士兵不能盡快地看到國家社會體制發生好轉的情況,他們會效仿俄羅斯的樣子。眾多西方國家在內政方面所做的有利于人權的調整,就是受到實現了社會革命和贏得了最殘酷戰爭勝利的超級大國蘇聯存在70多年來很大的影響。”教科書對蘇聯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給以了肯定:“否則,我們這個由于戰爭而瀕臨消亡邊緣的國家如何能夠飛速恢復國民經濟并在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原子能、大規模建設和許多其他方面取得驚人的成就?”
所以,書中引用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話評價蘇聯解體事件:“我深信,蘇聯解體是全民族的巨大悲劇。我認為,前蘇聯的普通公民和后蘇聯空間內的公民、獨聯體各國公民、普通的公民們沒有從中贏得任何東西。”


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這本書對蘇聯時期歷史事件的分析、對斯大林的評價有一些新的角度和新的評價。在此,僅介紹該書關于戰后時期的幾種觀點。
關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學界有一種論點認為,蘇聯戰后國民經濟的恢復成就不大。蘇聯在戰爭中的物質損失估計達25000億盧布,其中敵人造成的直接損失達6790億盧布。這大約是蘇聯國家全部財富的30%。占蘇聯戰前45%的國民生產總值和47%的農業可耕地的蘇聯人口最稠密、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經濟遭到破壞,蘇聯最發達的國民經濟部門的發展被拖后了10~15年。但在斯大林領導下,恢復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蘇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難以置信的努力為代價,不僅恢復了過去的實力并保證經濟的進一步增長。1948年工業生產達到了戰前的總體水平。成功地恢復了在戰爭年代毀壞的電站、冶金、機械制造和采掘工廠。在俄羅斯聯邦的西部地區,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工業重新投入生產。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了提高工業生產的總體計劃。根據正式資料,1950年工業生產的水平超出戰前水平的73%。1950年蘇聯國民經濟總值(以1964年的10億美元計算)達到1260億美元,當時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美國是3810億美元,英國710億美元、法國500億美元、德國490億美元、日本320億美元、意大利290億美元。在國民經濟總值方面蘇聯占據了世界第二位,這已經超出了戰前水平。
關于戰后科技的發展。蘇聯戰后很快恢復了眾多科學研究機構,對科學的投入規模比戰前擴大了2.5倍,科研部門的威信和科學家的勞動報酬都提高了。從1949/1950學年起,國家開始把教育轉為實行七年義務教育,著手啟用“勞動后備軍”制度培養工人干部——開辦了手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和廠辦學校。企業開設了大學和中等技術學校的分校來培養本生產企業的專家。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到1960年大學生的人數比戰前增加了3倍,達到240萬人。
1949年8月2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試驗場上成功進行了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而1948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了第一枚彈道火箭P-1。1953年夏天,完全由蘇聯獨創的研究成果氫彈又爆炸成功。1954年在奧布寧斯克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電站。蘇聯還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功率為10萬千瓦的蒸汽渦輪機等。
關于民族政策。過去談及斯大林時期的民族政策側重在對少數民族的“鎮壓”。這本教科書沒有回避1949~1950年在新的共和國和各個州開展全盤集體化以后,許多農民出于對強制性的集體農莊化的抵抗而成為了民族主義者。莫斯科當局不得不“承認錯誤”、發出“糾正過火行為”的指示。同時,教科書也強調了蘇聯當局對民族主義者鎮壓的必要性。因為民族主義者采用了大規模殘暴的恐怖手段,甚至對本民族人民也不例外。殺人與恐怖手段的受害者是普通黨員、軍人家屬、教師,不少是集體農莊的農民。1944~1954年間,蘇聯西部地區有4萬平民死在民族主義分子手上,其中2.5萬人是在烏克蘭西部地區。戰后蘇聯軍隊和內務部隊的軍事損失可以同衛國戰爭的戰略行動的損失相比。10年內單是在烏克蘭西部,就損失3萬軍人。因此,蘇維埃政權加強了對民族主義者地下活動的打擊,并取得人民的支持。民族主義運動在失去了居民這個群眾基礎的支持以后,就不復存在了。共產黨最終贏得了西部地區的國內戰爭的勝利。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是符合當時情況的,既有作為國家組成主體民族的俄羅斯人的政治支持,也有來自民族共和國的物資支持,而在這兩種支持之間保持平衡是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征。”
關于戰后的清洗問題。戰后確實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在194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案件”中,受害者中有聯共(布)第二書記阿•亞•庫茲涅佐夫和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尼•阿•沃茲涅先斯基、俄聯邦部長會議主席米•伊•羅季奧諾夫,還有一些部長、一些大黨組織的書記以及其他有影響的領導人。“列寧格勒案件”受害者人數約有2000人,他們中許多人被槍斃。和1930年代的大清洗一樣,也存在一些人無辜受害和目無法制的情況。但斯大林為什么會發動又一次清洗?其目的是什么?教科書指出了其中一個以往被人們較為忽略的情況。書中寫道:“由于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報告開辟的先河,使后人把大恐怖的發生僅僅歸結為斯大林殘酷、專橫、不容他人意見等等個人品質的原因。例如當時著名詩人達•薩莫伊洛夫說道:‘只有是一個完全的非決定論者,才能相信,1937年大清洗唯一的歷史目標是鞏固斯大林的政權,他貪圖功名、追求虛榮和殘酷性的力量就能夠任意扭轉俄羅斯歷史的方向,他一個人就制造了1937年駭人聽聞的現象。’”教科書進一步寫道:“國內和國內歷史學家的研究都確認了1930~1950年鎮壓的主要受害者正是黨內統治階層這一事實。正如歷史學家羅伊•梅德韋杰夫所說:‘1940年代許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國家高官的位置并不是什么秘密。這直接就意味著危險。大清洗主要針對共產黨的性質甚至連大多數非黨人士也一目了然。在那些年代,這些非黨人士夜里睡得比共產黨員要安穩得多。’”那么,為什么要針對黨內官員?教科書分析道:“對管理階層的人員實行強制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并保證管理機構在工業化進程中,以及在戰后恢復經濟時期運轉更為有效”,指出當時的鎮壓不全是“濫殺無辜”,執政黨的初衷是對自己內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教科書引用巴伊巴科夫的回憶錄《在政府工作的四十年》中一個事例,說明當時是如何采用嚴厲的手段對待管理精英。1942年時任石油工業副人民委員的巴伊巴科夫接到斯大林命令,要他前往北高加索,在蘇聯軍隊撤退時炸毀采油場。斯大林是這樣指示的:“必須竭盡全力做到不給德國人剩下一滴油……因此我警告您,如果您給德國人留下哪怕是一噸石油,我們將槍斃您。但是如果您毀掉了采油場,而德國人沒有來,我們又沒有燃料用,我們也槍斃您……”管理集團的中高層人員成為鎮壓的主要對象這一事實,說明當局渴望保證管理機構發揮最大的功效。
關于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教科書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巨大功績:“正是在他領導期間國家的領土擴大了,達到了從前俄羅斯帝國的邊界(而且某些地方還超過);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戰爭——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這個結果使得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
俄羅斯高達47%的人對斯大林在蘇聯發展中所起作用給以肯定的評價。教科書中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可以說甚至斯大林生前也沒有使用過這樣高的評價。當然,對于斯大林時期蘇聯“領土擴大”的“功績”,筆者也有不同看法,必須指出這里面有大俄羅斯擴張主義的因素。
同時,教科書也指出了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的問題:第一,輕工業的恢復落后于重工業。書中寫道:“國家領導人沒有把人民日用消費品的生產看成如同發展國防力量和資源那樣緊迫的任務。在一系列輕工業部門中(例如紡織業)不僅沒有完成計劃,甚至沒有完成戰后重建。”第二,農業的落后面貌沒有大的改善。“農業在第四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僅達到戰前生產規模的99%。換句話說,五年計劃在農業領域是失敗的。戰后農莊經濟恢復得比莫斯科預計的要慢得多。農村勞動力不足。似乎被宣布為最重要任務的農業機械化,經常是按剩余原則進行的,即最后才輪到它。”第三,他的成就是通過極大壓制民眾取得的。斯大林時期國家經歷了幾次大鎮壓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階級斗爭尖銳化”的倡導者和理論家。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經濟學家(葉•斯•瓦爾加),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爾•德•蘭道、普•爾•卡皮察等),生物學家—遺傳學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導致某些學科領域(如遺傳學、控制論、世界經濟研究等)、學術流派遭到封閉或者研究受到實質性的限制。
產生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當時形成的高度集中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這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也是今天我們改革開放、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需要汲取的教訓。這本教科書完全沒有回避、隱瞞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的錯誤。但和戈爾巴喬夫等人對這些事實簡單的批判、否定不同,它從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來進行分析,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誰應當對此負責。
教科書認為,首先是迫于形勢的需要:在1930年代就已經很明顯的不可避免的對德大戰、戰爭的進程、國家戰前工業化和戰后經濟重建需要加速進行,這些事實成為蘇維埃時期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重要決定因素。為什么會“殘酷剝削人民”?因為急缺資金。迫于戰爭威脅,需要“爭先恐后地同時間賽跑”,不僅決定了實現工業化的時間不夠,而且加劇了現代化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國家總體積累還是國防開支在預算中都注定占很高份額,而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資金就會減少。根據當時的財政人民委員亞•格•茲韋列夫的說法,甚至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也只積蓄黃金儲備,而不曾賣過1克黃金。這使得人們勞動的強度和被迫處于不斷動員狀態中的人力資源的使用程度都超乎尋常。
教科書認為,斯大林個人性格、心理特征對形成高度集中體制的影響僅僅是第二位的,主要還是客觀環境的需要和俄國歷史的傳統。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要求有相應的權力制度和建立能夠實現這一方針的管理機構。俄羅斯國家發展的不利條件和歷史傳統要求把所有資源,包括權力資源,集中到一個中心并由關鍵部門集中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那些能夠實現這種集中的人被推出來作為國家的第一人,權力集中于一個中心并實行嚴酷的集中管理體制。
盡管當時有存在這種集中的必要,但教科書同時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指出這種集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統治的變形。主要的變形是——把對強權的現實需要變成對強權最大限度的服從,而使這種必要性逐漸消失了。在一定程度上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和約瑟夫•斯大林的統治都符合這種論斷。


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應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
 
在我國學界一直存在著蘇聯解體是現實因素(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的錯誤)還是歷史因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為主的爭論。但在俄羅斯,多數人認為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執政者應當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這本書再次論證了這個觀點。
書作者首先提出一個頗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戈爾巴喬夫上臺時不搞改革,蘇聯會不會解體?他引用戈爾巴喬夫自己在75歲生日時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不搞改革,我到現在仍然會繼續“當蘇共中央總書記”。作者的意圖當然不是說不應當對蘇聯舊體制弊端進行改革,而是要證明如果不是戈爾巴喬夫等人的亂“改革”,蘇聯至少不會解體。
教科書認為,首先是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民主化、公開性”造成混亂。甚至連美國前國務卿也指出戈爾巴喬夫的錯誤在于,他給蘇聯公民政治自由先于向市場過渡的完成。由于黨組織和全社會不斷激化的討論,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是形成全黨、全國統一的意志,而是“洶涌而來的社會大辯論”,使得對國家的發展前景缺乏統一意見;“由于宣布了公開性路線,勞動者走上街頭喊著抗議的口號,罷工潮在全國蔓延”,招致經濟的崩潰等。
其次是經濟改革的失敗。“戈爾巴喬夫沒有連續性的、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不但沒有實現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反而導致生產下降、國民生活水平降低,以及群眾對黨的領導人的不滿”。在和平時期,貨架上原因不明地幾乎什么都沒有了:從肉到火柴。為了調節局勢,對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香皂)實施配給制,商店前排起了長隊。從市場的商販那里可以買到商品,但是價格要高好幾倍,大部分居民買不起。結果,一些日用品的國家定價多年以來首次迅速攀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下降。
第三是葉利欽在蘇聯解體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1990年6月12日,身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的鮑•尼•葉利欽將《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提交代表大會表決,在走向獨立、摧毀蘇聯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果斷的一步。根據規定,如果蘇聯法律、法規破壞俄羅斯主權,俄羅斯權力機關可中止其效力;法律還規定,只有在得到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批準之后,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決議、蘇聯總統的命令和其它法規才能生效。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通過的主權宣言和法律,實際上破壞了《蘇聯憲法》,導致聯盟國家爆發憲法危機。緊隨俄羅斯之后,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相繼通過了獨立宣言。接著又爆發了在加盟共和國內部宣布主權的洪流。葉利欽在一次講話中甚至對俄羅斯各自治地區提出“你們能消化多少主權,就去拿多少主權”。這本書認為在這條路上,葉利欽走得實在是太遠了。
第四是民族問題的爆發。多年以后,戈爾巴喬夫分析當時局勢的時候說:“我究竟錯在什么地方?錯就錯在:對民族主義的能量估計不足。”但正如教科書指出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困難在于中央領導權的削弱。
第五是涉及到一個最重要問題,即蘇共領導權是怎樣喪失的問題。書中指出,在戈爾巴喬夫修改蘇聯憲法時,“廢除了關于作為政體核心的蘇共的領導作用的《憲法》第六條;實行多黨制原則”。這不僅意味著削弱了蘇共的領導,同時削弱了國家政權。因為“蘇共本身也是蘇聯國家管理機構的基礎”。
同時葉利欽又發布《關于停止政黨和群眾性社會運動的組織機構在俄羅斯聯邦國家機關和部門的活動》的命令,“這是對蘇共在社會和國家中地位的第二次嚴重打擊,削弱了蘇共對俄羅斯和蘇聯政治進程的影響”。而當時作為蘇共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面對“非黨化”命令采取了妥協態度。教科書指出,“總書記的綏靖立場使蘇共領導機構癱瘓,黨進一步解體,大大削弱了聯盟中央,因為:一個統一的共產黨仍然是蘇聯體制的重要環節”。
根據上面的敘述,這本教科書最后對蘇聯解體的責任人有十分明確的結論。書中寫道:“蘇聯解體并沒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被改革喚醒的活動家(首先是俄羅斯政治家)的政策和改革者們自身的錯誤,導致蘇聯不復存在。”教科書最后引用2001年俄羅斯民意調查的結果證明:56%以上的民眾認為戈爾巴喬夫為國家造成危害,只有14%的人認為他的作為對國家有利。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潮潮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不卡 | 日韩美女在线观看不卡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