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將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地位 |
紅旗文稿 5月10日出版(總153期)
◎ 孫時聯 劉駿民 張 云
|
當前,美國金融危機還在持續深化和蔓延,面對這樣的經濟狀況,奧巴馬政府有兩種基本選擇,一是激活或部分地激活虛擬經濟,使其重新繁榮起來,從而基本上恢復危機前的美國經濟運行方式和美國借此建立的國際地位;二是放棄或部分地放棄往日的經濟運行方式,重建或部分地重建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化經濟,以彌補大幅縮水的虛擬經濟,繼續支撐美國的經濟大國地位。從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的情況看,第一種選擇的效果微乎其微,這將迫使美國重回工業化經濟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一種選擇,美國往日“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均將受到嚴重削弱。 一、美國核心經濟出現了虛擬化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長期失衡,在此過程中,美國核心經濟被高度虛擬化了。核心經濟是指一個經濟體中被作為中心的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核心經濟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它占GDP較大的比重,二是它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當代美國的核心經濟是金融業及房地產服務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核心經濟是制造業,美國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27%以上。到2007年,美國制造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1.68%,對美國GDP貢獻最大的行業已經不再是制造業,而是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不包括住宅建筑業)。金融、房地產服務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比例已經由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11.4%,上升到2007年的20.66%,它已經替代制造業成為美國的核心經濟。 美國核心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征表現為,它是一個高價值創造的行業。首先,金融、房地產服務業是美國人均GDP最高的行業。2007年,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人均創造的GDP達到近33萬美元,其中房地產服務業人均GDP高達74萬美元;而全美國同時期的人均GDP僅為4萬美元,即使在高科技集中的信息業,人均GDP也不過19萬美元。其次,美國企業的總利潤中,越來越多地由虛擬經濟創造。在次貸危機之前,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總額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0%以上;美國標普500強企業的總利潤中也有25%—35%由金融和房地產業務產生。在美國,汽車制造商銷售汽車的盈利不如其經營汽車貸款子公司的盈利,飛機制造商的盈利不如其飛機融資租賃子公司的盈利。第三,在金融、房地產、期貨交易中,其創造的貨幣收入則是其創造GDP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美國GDP只有13萬億美元,而同時其未到期債券卻達到50萬億美元,加上房地產、股票、抵押貸款以及擔保資產,全部可以量化的虛擬資產接近400萬億美元。本次危機前,這些資產每天都在增加,且交易量巨大,這就不斷產生出不計入GDP卻可以用來購買任何產品和服務的貨幣收入。正是這些有關房地產、股票的交易,以及發行債券和其他金融創新而產生的巨量貨幣收入,支撐著美國的高消費,支撐著美國的經濟運行。 二、以虛擬經濟為主的美國核心經濟受到沉重打擊 1.美國房地產業急劇萎縮 自2008年6月開始,美國住宅開工項目連續下降,2009年1月份美國新房開工量只有47萬個,環比下降16.8%,同比則下降56%,僅為2006年高峰時的1/5。這個新房開工量數字甚至是1959年有可比數字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同比降幅也是近30年來最大的。上次的最大降幅為50.6%,發生在1980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當前美國房地產交易市場基本停滯,被銀行沒收的并需要拍賣215萬棟房子到現在還沒有出手,這些存量對房地產二手交易以及房地產價格都構成了持久的壓力。不僅僅是住宅房地產市場受到嚴重沖擊,目前總價值約5萬億美元的美國商業房地產市場(辦公樓宇、賓館、零售物業等)也已經進入嚴重惡化的狀態。公開數據表明,美國商業房地產的貸款拖欠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已經上升到2.6%,達到13年來的新高。行業內預測,到2010年,美國商業房地產的貸款拖欠率將急速飆升至10%左右。房地產市場的萎縮導致房地產抵押貸款的證券化以及這些抵押貸款證券的交易活動停止。美國房地產創造虛擬資本(抵押貸款證券),創造貨幣收入的功能正在消失。這些賺錢的活動消失,美國的GDP就會大幅度下降。 2.美國的金融市場已大幅萎縮 首先,美國的信貸市場大幅萎縮。2008年美國貸款發放總額為7640億美元,遠低于2007年的1.69萬億美元,為199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眼下隨著經濟進一步陷入衰退,越來越多的銀行更愿意持有現金。據統計,美國的銀行目前所持有的現金總額已達到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美國的信貸活動已基本停滯。2009年2月10日,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等美國三大銀行業巨頭同時宣布,一共削減了原先給予企業的1.5萬億美元信貸額度,便可見一斑。 其次,美國股票市值大幅萎縮。美國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2007年的14000點,2009年3月一度下跌到7000點下方,跌至近12年來的最低點,市值大幅度縮水近10萬億美元。很多企業的股票發行都在如此蕭條的市場行情下停止了。 第三,美國債券市場的主體,如企業債、市政債券、資產抵押債券等發行和炒作也已經急劇萎縮。據Advantage Data的數據進行統計,2008年1月到2月25日美國高風險等級債券發行達到3800億美元,而2009年同期的高等級債券僅有1538億美元,銳減了60%。與此同時,在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之外,其他證券化業務也都已經完全停止。據美國證券業協會的報告,整個證券化機器的停擺會造成2萬億美元的信用消失。另外,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量也在大幅度萎縮。如,雖然目前CDS市場的市值為55萬億美元,但現在每天交易量只有40億美元,如此之小的交易量表明它已經是近乎于“不存在”的市場了。 三、美國核心經濟不可能依靠政府救助而恢復 奧巴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方案能否奏效,取決于這些措施能否激活當代美國的核心經濟。 1.美國核心經濟對金融自由化高度依賴 美國的核心經濟被高度虛擬化了,而虛擬經濟又是高度自由化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它的恢復也必須在高度自由化的環境中才能夠實現。這一基本規律決定了政府對虛擬經濟的干預作用相當有限,也就是說,美國的核心經濟不可能依靠政府的救助而得到恢復。 美國虛擬經濟如此發達,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美國主流金融理論認為“金融創新”的基本原則就是回避管制和規避風險。在高度自由化的氛圍下,私募基金和投機性較強的各類基金不斷擴張,許多不受監管或難以監管的金融創新業務也得以大規模開展。正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氣氛下,金融創新造就了股市泡沫,造就了房地產泡沫。 在美國經濟“去工業化”的趨勢中,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逆差不斷上升的同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也創造出美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高度繁榮。自由化曾經是美國核心經濟發展的基本環境,也是其正常運行的條件。現在,在美國利息率接近于零,美國政府已經沒有什么市場調節手段可以用情況下,美國政府只好大規模使用類似“計劃經濟”的調節手段,使用類似“戰時經濟管制”的手段來調整經濟,而這從根本上與美國核心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背道而馳。 2.政府不可能替代私人炒作股票和房地產 虛擬經濟活動是完全私營基礎上的經濟活動,炒股票、炒房地產、資產證券化以及相關投機活動的目的是為自己賺錢。在虛擬經濟大幅度縮水的時候,如果政府持續入市干預,就會出現政府份額逐漸增大,私人逐漸退出的局面。當只有政府和少數機構參與的時候,市場就再也活躍不起來了。這與以制造業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和戰爭時期的經濟管制體制完全不同,因為在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中,即使政府完全替代私人企業生產,并持續虧損,也能夠長期為社會提供產品。因為,消費者不是為了賺錢,產品是眾多私人企業生產還是一家政府企業生產對產品本身和消費者并無本質區別。而房地產、股票的炒作則不然,這里沒有真正的消費者,買者和賣者都是為賺錢,只有參與者眾多的時候才能“炒起來”,才能“活躍”,因此它是純粹的私人基礎上的經濟。政府長期介入不但不會激活它,反而會成為虛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基礎。機構、企業、個人投資者的廣泛參與是虛擬經濟繁榮的基礎,這是政府只可以干預卻不能替代的。這也是我們在計劃經濟中看得到工業化經濟,卻永遠看不到虛擬經濟的原因。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在計劃經濟和戰時管制經濟中,股市和房地產炒作不是停止就是消失。 四、美國的高科技神話及制造業恢復的可能性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一直被世人稱道為由高科技引領和推動。但實際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高科技直接創造的產值微不足道,它占GDP的比例不超過10%,但是其被金融杠桿放大的資產價值,以及由此產生的收入卻高得驚人。 1.美國的高科技及其財富創造 美國的高科技基本上集中在如下三個領域:一是制造業,其中機械制造只占GDP的0.9%,汽車和其他運輸工具制造業創造的產值不到美國GDP的1.4%,計算機和機器設備制造占比為1.5%,非金屬制品0.4%,木器家具0.5%(多為境外加工),初級金屬制品0.5%,食品、造紙、紡織品、服裝等占比為5%,其余為一般制造業。在美國的制造業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不屬于高科技。而由于制造業本身在美國GDP中的比例不過11.7%,其中高科技直接創造的產值并不大。二是信息產業,其產值占美國GDP的比例為4.2%,占大比例的是出版業、廣播電視業、影像出版業等,其中可直接算做高科技的信息與數據處理行業的產值不到美國GDP的0.5%,也就是說,信息業的產值中有至少四分之三以上算不上高科技。三是專業服務業中的程序設計、科技服務大約占GDP的5.8%。顯然,從統計上看,美國高科技直接創造的產值并不是很大,至少與我們平時的印象相差甚遠。 雖然美國高科技直接創造的利潤并不大,但是其并不大的利潤可以被金融杠桿“資本化”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成為巨額的金融資產。因此,高科技企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會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炒作題材”,成為創造股票、債券、期貨等“虛擬資本”的原材料。例如,微軟公司2008財年凈利潤為177.65億美元,而其2008財年的股票市值為2277.62億美元,這就是虛擬經濟利用“利潤創造能力”的市場價值。沒有資本市場,這個2277.62億美元的財富就不會存在。其本質是虛擬經濟活動利用高科技題材創造貨幣財富,卻往往被含糊地稱為高科技直接創造的財富。由此可見,美國的高科技也已經被金融業當作一種創造“虛擬資本”的工具。 在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中,雖然美國的高科技還在,但是,它被放大為更大資產和巨大貨幣收入的機制卻基本上癱瘓。如果此機制失靈,高科技為美國創造財富的神話就會破滅。 2.美國制造業的高成本不改變就不可能恢復繁榮 美國核心經濟虛擬化之后,制造業開始了一個逐漸將低價、低端產品轉移到境外或外包到發展中國家的長期過程,正是這個長期過程形成了美國的去工業化趨勢,導致美國制造業大幅度萎縮。美國成了一個高價值創造的經濟,留在境內的經濟活動中,除去一般服務業無法外移和外包之外,大多是能夠維持高價的經濟。這使得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也使得勞動成本大幅度提高。制造業除去具有技術壟斷、資源壟斷以及商譽所造成的壟斷高價的產品之外,低價的生產活動在美國幾乎不能生存。許多制造業一旦失去了技術壟斷地位,就很快成為不再能維持高價的一般制造業,不能維持高價值創造,在美國這個高價值化的經濟中就難以生存,這就產生了轉移出去的強大壓力。美國個人電腦生產逐漸外移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高價值創造導致了高收入,也導致了高勞動成本。汽車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就達到近12萬美元,高出中國勞動成本十多倍,這樣高的勞動成本使得汽車業以及其他一些技術壟斷不強的產業不再具備國際競爭力。只有美國的勞動成本普遍下降,或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普遍上升,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才能恢復。但不管是那種情況,沒有三年以上較長時期的調整是不可能出現的。 對于制造業,美國政府正在實行補貼虧損的政策,這顯然與刺激需求是不同的。補貼虧損只是維持其不倒閉,要激活制造業需要刺激對其產品的需求。但是這種刺激對于今天的美國已經遠不像70年代以前那樣有效了。因為美國消費的大量低端、低價制造業產品需要進口。刺激消費不能完全轉化為對本國制造業的需求,而是有一部分要轉移到境外。這就使得刺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比70年代以前要低得多。低價產品大多數是生活必需品,缺乏需求彈性,危機中其需求下降幅度要小于高價、高端產品。也就是說,金融危機對虛擬經濟的打擊要比對實體經濟的打擊更嚴重;對高價高端經濟的打擊要比對生活必需品生產的打擊更嚴重。 五、美國國債與美元的未來 美國政府干預金融危機的措施導致美國金融業對外依賴的增強,而其他國家由于持有大量美國國債,從而大有被美元綁架之勢。美國國債及美元的未來備受全球關注。 隨著金融危機的發展和美國政府大量地發行國債和印制美元,境外其他國家對美國非政府金融業的依賴正在大幅度減弱。目前歐洲、新興市場國家大都在努力謀求擺脫美國金融主導地位。這將使得美國對外發行國債遇到更大的困難,即使美國能夠通過外交手段來誘使和逼迫其他國家購買其國債,即使今年美國可以出售足夠的國債,但是,美國經濟不可能被很快地激活,明年它還要增加債務時,世界卻不可能永久地被美元綁架下去。 金融產品的規律是,無論是金融資產還是貨幣現金,只要其供給大于需求,就只有貶值一途。美國除去國債之外,其他金融資產在境外已經被不斷地拋售,這是對美國金融業不信任的表現;美國國債在境外走強,并帶動美元走強,不是美國經濟走強的結果,而恰恰是美國金融危機逾加深重所致。相對于美元,同樣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歐洲貨幣及金融資產的情況更糟。 如果美國國債替代其他美國資產的情況持續下去,它將會成為未來美國最大的境外債務,其結果一定是貶值。那時,投資者自己將會尋求替代品,這些替代品包括各種實物資產,以及相對穩定國家的各種金融和非金融資產。美元將會因此再次貶值,如此循環,規律性的結局是,不是美元的替代物導致美元讓出一部分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盤,而是美元自身的支撐倒塌使得人們必須尋求替代物,以填補美元在儲備貨幣中失去的占比,這一比例至少要占到國際儲備貨幣的6%-10%。這將催生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并給人民幣國際化留出空間。 六、金融危機將迫使美國重回工業化之路 美國虛擬經濟不再可能恢復往日的輝煌,除非美國股市能夠不斷匯集世界各國最好的制造業企業,比如,讓中國、日本、德國等國的實體經濟中最具市場壟斷地位和高技術地位的企業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并進行交易;除非美國將世界上所有在危機中尚能穩定的各種收入留在美國市場上證券化;除非全球業績好的企業現在高度依賴美國金融業,美國才可以找回往日虛擬經濟的繁榮,但這意味著全世界都用自己實體經濟中最好的部分來支撐美國的虛擬經濟,這顯然不太可能。當然,美國會借助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來支撐其虛擬經濟,但各國不顧自身利益全力支持美國的情況也不可能出現。 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恢復美國金融與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對美國經濟的關鍵作用。但在激活虛擬經濟的具體方面,美國政府不可能有非常有效的作為。一是美國在未來兩三年內不再可能恢復所有虛擬經濟活動,有些復雜的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如債務抵押憑證、信用違約掉期等可能再也不會有人問津;二是那些最終可能恢復的虛擬經濟活動,比如,最基本的銀行借貸、企業發行債券、股票等正常的融資活動,其中多數也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規模;三是美國虛擬經濟的內需不足,是不能靠外需增加來解決的,因為虛擬經濟中的非政府產品,如公司債、住宅抵押貸款債券等,在境外也缺乏需求,現在國債替代了企業債、機構債和市政債,正是虛擬經濟凋敝的表現。這些都將迫使美國重走工業化的道路,重建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 實際上,奧巴馬政府的救市政策在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給予高度關注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奧巴馬一方面從產業角度提出教育、醫療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另一方面從就業增加的角度采取制止以往美國鼓勵將工作崗位移往境外的措施,他和其政府班子強烈意識到,大規模轉移低收入就業機會的做法嚴重損害了美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經濟不能限于少數人從事的高價值活動,它更依賴于多數人所能從事的低價值創造活動。由此可以判斷,在美國虛擬經濟遭受重創和難以恢復的情況下,美國要增加就業就必須逐漸將在外加工的低價、低端生產活動移回到美國國內來,并鼓勵汽車等制造業重組,降低成本,增加高科技含量,重新走上高科技生產直接引領經濟,而不是主要為虛擬經濟提供題材的工業化道路。這是美國重新恢復其經濟活力的唯一出路,但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
(作者單位:孫時聯,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劉駿民、張云,南開大學虛擬經濟研究中心)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