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
Saturday, 01 November 2008
《中華商報》 2008年11月1日;作者嚴海波
【本報特稿】從2007年2月美國金融危機出現端倪,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其間金融危機不斷深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是,回顧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發現各國政府和學界對金融危機的看法頗不相同。
第一,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存在不同認識。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初期,美國政府對外發布信息,極力表明當時的次貸危機僅僅是美國經濟的一次感冒發燒,并且很快就會不治自愈,進而采用各種公關和外交手段說服美國民眾和世界各國要相信這一點。面對這樣的狀況,世界主要國家對外部的反應是基本上相信美國的說辭,與此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防范美國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傳染性危害。但是,在2 0 07年底,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和危害程度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這種認識出現了分化,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看了問題的嚴重性,政府急速參與對金融機構的救助,采用靈活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應對;另外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依然相信美國政府的說辭,認為美國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美國經濟體是最健康的經濟體,美國的市場經濟是最能夠自動調整恢復的市場經濟,美式資本主義是最具有值得學習的榜樣資本主義,進而相信美國金融危機很快就會過去。進入2 0 0 8 年下半年,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美林證券、國際集團等金融界巨頭接連倒下,令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政府和學界都瞠目結舌、人人自危,一些發展中國家似乎改變了當初幼稚的想法,似大夢初醒。
第二,對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認識。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類機構和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主要有幾個代表性的解釋。其一,美國金融危機與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特別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變化有關。該觀點認為,2 0 01年至2 0 0 4 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持續下調,吹起了美國房地產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的泡沫,2 0 0 4 年至2 0 0 6 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持續上調,促發了房價的下跌,進而導致按揭違約的大量增加。其二,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性,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投資者和大量資金,為次級貸款及其衍生金融產品的發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客觀上埋下危機的隱患。其三,美國金融機構的貪婪和違規操作,為一己之私利,不僅對不合格貸款者發放風險極大的住房貸款,而且設計多種金融工具將風險轉移到各類投資者身上,其結果是規避了部分機構的個體風險,卻放大了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而美國某投資銀行亞洲區總經理胡祖六否認金融衍生品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認為有問題的按揭貸款的借款人才是導致違約率上升的原因。其四,美國金融監管太少,忽視了金融市場潛在的巨大風險,沒能很好地辨識和了解次貸產品在整個現代金融體系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和風險發生后的演變方式,導致積累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并最終集中爆發。其五,2 0 世紀8 0 年以來,美國全面實行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金融理論和政策不僅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最初矛盾的種子,而且在持續推行過程中一次次在更大規模上積累了矛盾,促成了危機的最后總爆發。
從以上的分歧中可以看出,面對一個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構成巨大威脅的事件,我們十分有必要采取一種嚴謹務實的態度,對美國金融危機作出全面、客觀地判斷、認識和反思,從中吸取根本性的教訓。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有些國家對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判斷不清、判斷滯后,是什么遮蔽了我們的雙眼?這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危機爆發之初,有一部分人從技術數據上作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甚至預測了美國金融危機發展的大致時間表,而一些國家的金融管理機構卻視而不見、無所作為、依然故我,傲慢地拒絕了事后被證明是正確的判斷和建議,甚至這種建議在多年之前就被大力提出過。作為危機的爆發國,美國最核心的決策層可能一時不知道危機如何發展,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當然清楚這次危機的關鍵環節在哪里,風險的進程大致將如何發展,到底如何作出有利于自己選擇。而受到美國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一些國家,是不是需要拋棄一些教條主義的固定思維模式,認真思考一下經濟金融利益的國界問題,而不是對美國的盲目地相信和聽從。
那么,到底如何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呢?認識問題有現象和本質之分。分析現象是認識本質的基礎,認識本質是為了進一步解釋現象、采取正確措施解決問題。如果僅僅停留在對事物現象的認識上,就無法認清問題的真正癥結之所在,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目前,對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認識也有現象和本質之分。上文所述幾個原因中,利率政策變化說、金融市場資金充裕說、金融機構貪婪和違規操作說、金融監管不力說都屬于從現象層次認識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這種認識一個共同點在于認為目前實行的資本主義基本金融理論和制度沒有錯誤,只是部分政策和實踐環節出現了失誤和偏差,只要堵住了漏洞,修補了細枝末節,當前資本主義金融理論制度仍然會運行良好。而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本質上是上文所述的美國近3 0 年來加速推行自由放任的經濟金融理論和政策造成的。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以及那些貪婪無度、鉆制度的空子華爾街肥貓們(f a t c a t)也只有在一定的制度土壤上才能夠生存。
自由放任的經濟金融理論是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混亂之源。其要點是盲目鼓勵金融創新和經濟過度虛擬化,倡導利率匯率自由化,減少或者放棄金融規管,實行向大資本所有者傾斜的經濟政策,等等。華爾街模式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運行制度,不僅給實體經濟帶來了貧富分化、消費不足、生產停滯,而且積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給全球經濟金融帶來動蕩不安。可以說,金融危機已經宣告了上世紀8 0 年代末由“華盛頓共識”所確立的經濟金融理論的破產。
作者:本報特約撰稿人嚴海波副研究員
都是新自由主義惹的禍
2008年11月05日 人民網
本質上說,資本主義及其新自由主義經濟金融理論是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制度基礎和混亂之源,新自由主義既是危機發生核擴散的原因,又是阻擋危機救助的障礙
嚴海波 《 人民論壇 》
到底如何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呢?認識問題有現象和本質之分。目前,對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認識也有現象和本質之分。比如利率政策變化說、金融市場資金充裕說、金融機構貪婪和違規操作說、金融監管不力說都屬于從現象層次認識的。而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本質上是美國近30年來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金融理論和政策造成的。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以及那些貪婪無度、鉆制度空子的華爾街肥貓們也只有在一定的土壤上才能夠生存,這種土壤就是新自由主義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現行經濟運行制度。本質上說,資本主義及其新自由主義經濟金融理論是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制度基礎和混亂之源。
新自由主義曾允諾給人民帶來穩定與幸福,給經濟帶來效率和繁榮,給世界帶來和平與發展。但是,事實是什么呢?新自由主義經濟金融理論,不僅給實體經濟帶來了貧富分化、消費不足、生產停滯,而且在虛擬經濟上積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給全球經濟金融帶來動蕩不安。
從經濟實踐來看,新自由主義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并且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殺傷力。以“短期主義”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推行極端私有化,鼓勵所謂的金融創新和經濟過度虛擬化,倡導利率匯率自由化,放松金融規管,實施向大資本所有者傾斜的經濟金融政策,以反勞工的理念創造出一個剝削嚴重、收入不足、需求不振、收支失衡的實體經濟,以非理性的方式發展出一個龐大的、病態的、脆弱的、充滿“欺詐式創新”的金融投機市場,不僅最大限度內攫取當前的收入,而且透支了未來的收入,并把這些收入集中于少數人的口袋,這必然導致多數人的可支配收入不足,社會只有依靠擴大債務推動消費,金融利益集團在債務泡沫中實現自己的高額金融收益,從而維持整個經濟體的運轉和增長。但是,這種自自由主義式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不穩定、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當外部條件發生改變,或者內部刺激性措施、周期性因素出現問題的時候,加上金融監管松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就不可避免,其救助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昂。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和傳播之后,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都用了大規模政府注資救助的手段,來緩解和穩定緊張的金融局勢。必須指出的是,這些救助方案所需的資金大部分通過由政府發行國債籌集,購買這些國債的是各類投資者、本國央行和外國央行,貨幣發行擴大導致貨幣貶值必然發生,這就意味著美國納稅人和世界各國納稅人直接和間接地承擔了救助的成本,為美國金融危機埋單。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新自由主義的病毒導致美國患病,世界受到傳染,而醫療費卻由無辜的人承擔。
由救助的措施可以看出,金融股權的國有化,打破了新自由主義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指責,在一定意義上顛覆了新自由主義的教條。當全球主要銀行紛紛披上“國有化”鎧甲的時候,被市場冷落了許久的政府再次走到了人們的身邊,市場信心才稍稍安定下來,喧囂一時的新自由主義陷入尷尬的沉默。從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和救助的過程看,新自由主義既是危機發生核擴散的原因,又是阻擋危機救助的障礙。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無異于從實踐層面給新自由主義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也給部分熱衷于此的國家一次深刻的教訓。可以說,當前美國金融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破產。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發展中國家只有從基本制度層面對美國金融危機進行全面的反思,充分考慮自己的具體國情,才能夠找到適合本國金融業的發展道路。中國更是應該從美國金融危機中吸取深刻的教訓,警惕新自由主義的危害,在金融領域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金融發展之路,促進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延伸閱讀
新凱恩斯主義勝利了?
從美國政府史無前例的“救市”行為,到歐亞各國政府的重拳出擊,許多人歡呼著宣稱:新凱恩斯主義勝利了!究竟什么是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興盛于9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并不僅僅是堅持傳統凱恩斯主義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張,他們還特別強調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調節經濟的思路,主張從長期著手、從供給方面著手來考慮經濟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的基本主張,既吸收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又在吸取80年代以來一些宏觀經濟實踐中經驗教訓,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名詞解釋
新自由主義的前世今生
新自由主義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新自由主義產生于二戰后的西歐和北美。當時,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主張恢復古典的自由主義的傳統,把自由市場、私有化、利潤至上、減少經濟規管、抑制勞工利益等理念和機制奉為其經濟意識形態的“圣經”,對國家干預主義和福利國家展開了猛烈的抨擊。此外,新自由主義還主張以全球化來運用全世界的廉價的勞工、原料、市場等資源,并且強制要求其他國家開放更多的市場給發達國家。
這一個學派一方面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各項經濟政策,一方面為創建一種自由的、不受規章約束的資本主義模式奠定理論基礎。由于當時在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后所確立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指導下,資本主義世界正處于黃金時代,新自由主義的說教無法令人信服,只好在資本主義的“廟堂”之外無病呻吟。
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石油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出現滯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逐漸受到質疑。80年代,撒切爾夫人和里根政府開始全面采用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新自由主義開始登上“廟堂”,在美國一直被布什、克林頓、小布什政府采用。他們在外推行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華盛頓共識”,實行有利于大資本、有利于華爾街利益集團的政策。
新自由主義金融政策的要點是推行金融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鼓勵所謂的“金融創新”,減少或者放棄金融規管。
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有反思的能力嗎?
嚴海波
從2007年2月美國金融危機出現端倪,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其間金融危機不斷深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是,回顧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發現各國政府和學界對金融危機的看法頗不相同。
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存在不同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初期,美國政府對外發布信息,極力表明當時的次貸危機僅僅是美國經濟的一次感冒發燒,并且很快就會不治自愈,進而采用各種公關和外交手段說服美國民眾和世界各國要相信這一點。面對這樣的狀況,世界主要國家對外部的反應是基本上相信美國的說辭,與此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防范美國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傳染性危害。
但是,在2007年底,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和危害程度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這種認識出現了分化,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看了問題的嚴重性,政府急速參與對金融機構的救助,采用靈活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應對;另外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依然相信美國政府的說辭,認為美國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美國經濟體是最健康的經濟體,美國的市場經濟是最能夠自動調整恢復的市場經濟,美式資本主義是最具有值得學習的榜樣資本主義,進而相信美國金融危機很快就會過去。
進入2008年下半年,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美林證券、國際集團等金融界巨頭接連倒下,令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政府和學界都瞠目結舌、人人自危,一些發展中國家似乎改變了當初幼稚的想法,似大夢初醒。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有些國家對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判斷不清、判斷滯后,是什么遮蔽了我們的雙眼?這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其實,危機爆發之初,有一部分人從技術數據上作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甚至預測了美國金融危機發展的大致時間表,而一些國家的金融管理機構卻視而不見、無所作為、依然故我,傲慢地拒絕了事后被證明是正確的判斷和建議,甚至這種建議在多年之前就被大力提出過。
作為危機的爆發國,美國最核心的決策層可能一時不知道危機如何發展,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當然清楚這次危機的關鍵環節在哪里,風險的進程大致將如何發展,到底如何作出有利于自己選擇。
而受到美國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一些國家,是不是需要拋棄一些“洋教條”的固定思維模式,反思一下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缺陷,認真思考一下經濟金融利益的國界問題,而不是對美國的盲目地相信和聽從。要知道,格林斯潘都開始在國會的緊緊追問下認錯了,他也承認過度迷信自由市場經濟了。
有一個對比很強烈。前幾天,記得有人嚴肅地指出我國社會上有一種現象:“凡是美國東西都是樣板,凡是美國的聲音都言聽計從”。最近,又看到報道說德國財長開始研究《資本論》了,他說《資本論》能解釋危機。還有報道說,最近《資本論》在國外很暢銷。國內一個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正在謀劃有關《資本論》的書了。
真是感慨良多。記得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早就把馬克思丟到角落去了,談經濟學的時候恨不得馬上與馬克思劃清界限,以表示自己的與美國接軌的先進性。不知道我的這些師長面對危機怎么想?他們還在聽那些諸如“監管漏洞”、“忽視風險”的忽悠之辭嗎?說句實在話,我這個學了一腦子西方經濟理論的人,仍然認為美國金融危機沒有逃出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的邏輯。
真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一個以馬克思為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竟然忘記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實在是尷尬,尷尬!
西方一些國家尚能夠進行自我反思,中國有拒絕反思的理由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