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勞動田野調查 | 顯微鏡下的勞動世界
如今的技術進步正成為新的勞動群眾之監工、鐐銬,廣大勞動者的重重社會困境在技術進步下非但從未松動,反而似乎進入無盡的鞏固與重建中——怎么辦?
以了解其處境為任務,為未來廣泛的干預目的做準備的社會調查迫在眉睫。本專題嘗試同諸位朋友一起刺穿"靈活用工""共享經濟"修辭外衣下的強權者的共謀,解剖勞動現場控制者們的毛細血管。
從工廠流水線到外賣配送站,從“勞動紅黑榜”赤裸裸的挑撥與壓制到平臺算法的隱形規訓,我們將試圖建立一套介入勞動生產領域的完整調查工具箱:如何設計接地氣的調研方案?怎樣在保安驅趕/廠房封閉下完成有效訪談?為何我們的問卷總被工友扔進垃圾桶?——十分羞愧,這些也是筆者長期希望克服的,因此才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這不會作為象牙塔里的方法論出現,而會是沾著機油與塵土的實踐指南。每期將會嘗試聚焦具體的主題與場景,拆解三類核心技能(調研設計、現場介入、資料分析),附贈筆者真實踩坑案例與民間智慧解決方案(或許?)。我們期待與你共同打造勞動者的"顯微病理學",讓每一份被遮蔽的傷痛都成為推動勞動社會沸騰的溫度刻度。
開篇 | 看見不可見之物:勞動調查者的第一堂課
你可見過凌晨六點的物流分揀站?那里的黃馬甲下跳動著比太陽還年輕的心臟,大專生們沉默著把身體塞進勞務外包的黃馬甲里,并在靈魂里簽字服從。當我們在書齋里,身陷沙發中輕飄飄談論"勞動異化"時,這些正在發生的微觀暴政,往往消逝在巨大的陰影里。
勞動調查從來不只是學術儀式,它是抵抗集體失明的生存策略。本期專題要重新強調我們"社會調查"的認知——沒有科研經費的大學生,方言不通的都市白領,守在PC前的工程技術人員,有多大可能撕開勞動市場分級的阻隔?
我們拒絕悲情的、人道主義的敘事,建設一個可復制的介入方案:從設計第一個"低成本調查計劃",到在勞務市場和中介現場建立信任的多種話術,再到把語音備忘錄和便簽變成證據和筆記的操作。當資本霸權正在將勞動過程抽象為數據下的陰影,唯有扎根塵土的調查技藝,能讓不可見的壓迫重新顯影、反抗如熔巖流動。
點擊收藏這個勞動調查者的"地下行動手冊",下一小時,你或許就會在城中村巷口與真相相遇。
勞動調查的藝術(一)
一、理解、干涉勞動社會的進步運動為何需要更好的工具以進行調查?
理解勞動社會的進步運動為什么需要更好、更嚴謹的調查工具,關鍵在于認識到勞動問題的復雜性。過去很多調查依賴個人經驗和粗略觀察,容易忽略隱藏的問題。比如工人每天加班多久、平臺算法如何壓榨配送員,這些情況單靠肉眼記錄很難準確捕捉。這時候就需要更科學的工具,比如更加清晰記錄工作時間、統計不同行業的工傷率。嚴謹的處理流程和工具升級不僅能幫我們看清表面現象,還能挖出背后的系統性矛盾。
對于推動社會進步來說,好的調查工具就像給運動裝上了“顯微鏡”和“望遠鏡”。比如想幫零工爭取權益,光靠喊口號不夠,得拿出實實在在的數據證明平臺抽成不合理、算法派單不公平。這時候用計算機技術抓取平臺的薪資規則,用地理信息系統標出勞動糾紛高發區域,這些工具收集的證據能讓訴求更有說服力。而且這些數據不是一次性消耗品,把它們存進數據庫,未來還能用來追蹤變化、評估效果,讓行動更有持續性和策略性。
重視工具的核心原因很簡單:勞動問題越來越復雜,個人體驗、經歷和感性直觀跟不上了。以前一個兩個在工廠和工人社區轉轉,可能漏掉很多值得注意到的東西;憑經驗判斷勞動強度和控制程度,容易帶上主觀想法,看不真切。如果用記錄、整理、分類和編碼的基礎手段,這些方法既節省時間又提高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工具能幫我們把零散的經驗變成系統知識。比如把工人的口述整理成分類表,用軟件分析出工資拖欠的共同套路,這些積累下來的“調查工具箱”能讓后來的人少走彎路。
說到底,工具不是越高級越好,關鍵是用對地方。現實中大家資源有限,這時候可以靈活組合現有工具——用Excel代替專業軟件做分析,用微信自帶的程序組織填寫在線問卷。重點是通過工具培養嚴謹的調查習慣,比如每次訪談都記錄時間地點、每個數據都標注來源。當然警惕工具變成冷冰冰的數字游戲,工人的真實感受依然需要面對面傾聽。不過只有把科學工具和行動關切結合起來,勞動調查才能真正成為推動公平的有力武器。
總結來說是: (1)調查目的:培養個人調查手段、團隊能力和積攢經驗;理解直觀的勞動狀況;出于理解勞動社會問題的理論和實證需要而收集材料。 (2)勞動社會調查對于社會公共事業的意義:收集更多、更深入的資料,準備未來更進一步工作之基礎; (3)為什么要重視工具:社會調查方法、調查的科學計劃與嚴謹態度、經驗積累與調查任務。 (4)總結:在現有條件限制下要盡可能地發展勞動調查的技藝與能力
二、對于勞動社會學愛好者來說,怎樣制定好的調查計劃?
(1)明確自己的調查目的
制定調查計劃的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先問自己:最關心勞動問題中的哪個具體方向?是工資拖欠、職業安全,還是平臺經濟的勞動控制?比如你如果關注外賣騎手的權益,就要進一步明確是想了解算法如何影響他們的收入,還是工作時間對身體健康的損害。目標越具體,調查才越有方向。接著得掂量自己的條件:你是學生只能周末調研,還是有全職工作只能抽空訪談?有沒有同伴幫忙?體力能否支撐長時間田野觀察?普通話不好會不會影響和工人溝通?同時還要預判調查對象的困難:建筑工人可能因趕工期沒空搭理你,家政工可能擔心泄露隱私不愿開口。把這些現實因素攤開來看,最終在理想目標和個人能力之間找個平衡點,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具體任務——比如兩個月內訪談10位快遞員,摸清派件壓力與投訴機制的關系。
(2)收集調查資料
動手調查前,先做好“情報工作”。一是摸清調查對象的背景:比如你要研究電子廠工人,就得查這家工廠的地理位置、招工信息、用工模式、行業地位,甚至車間流水線的運作流程。二是研究方法的學習:如果選訪談法,就得找些經典的勞工訪談案例,看看別人怎么提問、怎么建立信任。三是梳理已有成果:比如學者是否研究過同類問題?民間組織發布過哪些報告?避免重復造輪子,還能從別人的漏洞中找到突破點——比如已有研究多關注工廠流水線,你或許可以轉向研究倉儲物流的臨時工。這一步就像拼圖,收集的碎片越多,后續設計和執行才會越清晰。
(3)選擇調查方法
方法沒有好壞,只有合不合適。學生黨如果沒錢沒時間,就別硬學學術機構搞大規模問卷調查;體力好的可以選擇“沉浸式”參與觀察,比如到工地打零工親身體驗。但也要考慮效果:訪談能挖到深層故事,但效率低;問卷覆蓋面廣,卻容易流于表面。比如研究外賣騎手的勞動強度,可以白天用手機記錄他們的送單軌跡(觀察法),晚上找幾位騎手邊吃宵夜邊聊天(非正式訪談),低成本也能組合出立體數據。記住一條原則:寧可把一種方法用扎實,也別貪多嚼不爛。
(4)制定調研流程
調查不能靠“走一步看一步”。通常的流程是:準備→摸底→深入→收尾。比如前兩周讀文獻和資料、聯系勞務中介、平臺和公司獲取入場許可;接著用幾天在工廠周邊觀察工人上下班節奏;然后開展訪談時篩選愿意訪談的對象,逐步從閑聊過渡到核心問題;最后記得整理錄音和筆記。但具體執行時得靈活調整:如果工人防備心重,可能要先花時間和他們混熟(最好一起工作過或者你常來聊天);如果發現工傷案例比預想多,就得臨時增加這方面的問題偏重。流程表別排得太滿,留出彈性時間應對變化。
(5)制定具體計劃
把抽象目標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驟。地點選工人常聚集的地方——比如城中村出租屋、工廠食堂而非高檔寫字樓;對象要細分:老工人和新工人、正式工和外包工可能體驗截然不同;調查方式取決于場景:流水線旁適合短頻快的無結構訪談,下班后的小賣部、休息站門口適合蹲點訪談。收集資料的工具也要匹配場景:嘈雜車間里用手機錄音可能被管;工人文化程度低,問卷就要設計簡單點,最好你能念一念。最關鍵的是寫清楚具體要做什么、怎么存檔數據——比如“幾月幾號早8點至晚6點在物流園觀察卸貨,回去后整理200字筆記”(好好記筆記不然后面全忘了就白忙活了)。
(6)做好預案和備選方案以應對突發問題
調查現場總有意外:約好的勞務中介突然放鴿子,連陰雨導致工地停工,太陽太熱撐不住,拉肚子在工地呆不住,甚至手機丟了或者錢包被騙(以上情況筆者和朋友都碰見過/笑哭/笑哭/笑哭)。提前想好退路:如果工人不愿錄音,就練好電子速記;如果工廠禁止進入,能不能轉而訪談上下班員工?比如你計劃訪談10人,實際可能只有3人配合,那就要提前多準備些訪談對象。重要數據隨時備份,錄音傳云盤,紙質筆記拍照存網。最實用的經驗是“備好B計劃,但別讓它干擾A計劃”——突發問題來了,用預案快速切換,接著按原方向推進,就像越野車換條路照樣能到山頂(當然我很多時候也做不到,而是嗯擺爛)。
三、調查筆記和報告怎樣整理
其實整理調查筆記和報告就像收拾一間堆滿工具的倉庫——東西不能亂丟,得分門別類貼好標簽,下次要用時才能快速找到。
(1)為什么要整理調查筆記與報告
調查時聽到的故事、記下的數字,如果不及時整理,過兩周可能連自己都看不懂。比如訪談工人時他說“每天加班3小時”,但沒寫清是自愿還是強制,回頭分析時就會卡殼。整理筆記和報告的核心目的,是讓原始資料“活”起來:既能還原現場細節,又能提煉出清晰的邏輯鏈條,方便自己或他人后續討論、驗證、嘗試得出一些更一般、更有價值的結論。
(2)調查筆記和報告的區別
筆記好比是“草稿紙”,報告是“成品作文”。筆記可以潦草:蹲在工地門口用手機便簽和備忘錄記下“王師傅,43歲,鋼筋工,抱怨上次做工的工資半年沒給,邊說邊咳嗽”,甚至可以拍一拍現場情況加入進去;報告則要把這些碎片整理成“建筑工人勞動報酬支付現狀”的板塊,用記錄結果說明工種、勞務用工形式與工資支付準時率的關聯。筆記是實時記錄,哪怕走路上想到靈感也得立刻寫兩筆;報告則要等調查結束后冷靜復盤,把雜亂的信息篩出重點,就像從鋼爐中提煉鋼鐵。
(3)怎樣做筆記
好筆記要有一個把控全局的線索。先定個主線:比如研究外賣騎手的算法控制,那每條筆記都得圍繞“平臺規則—騎手行為—身體反應”展開。具體操作分三層:
基礎信息:2025年3月15日14:30,XX物流站,訪談騎手李某(男,28歲);
事實記錄:接單——送單——工價——路線規劃
個人批注:在旁標注“平臺用倒計時制造焦慮,需對比其他騎手是否也存在同類反應”。
切忌只記結論不記過程——與其寫“騎手壓力大”,不如記下壓力的具體來源和騎手在壓力下的表現。
(4)怎樣做報告
報告要像蓋房子,先搭建框架再填充磚瓦。從最初的調查主題切入(例如“零工經濟中的勞動控制”),按邏輯鋪開:
計劃與主題:簡述為什么選這個題,比如“平臺算法怎樣實現隱蔽控制勞動者,現有研究多聚焦工資與勞動收入的直接控制而忽視心理、觀念的同意制造與霸權生成”;
對象與方法:寫明訪談了12名騎手、觀察3個物流站點,并說明具體方法;
流程與內容:按時間線梳理,或者按照主題板塊歸類;
結論:圍繞主題提取的幾點重要的部分歸納為結論。
總結反思:計劃完成度、不足、經驗總結等
(5)一些注意事項
總結要趁熱打鐵完成:當天調查當晚就整理筆記,否則容易忘掉關鍵細節;
分類編碼實現效率:給筆記貼主題標簽,比如“勞動安全”“薪資糾紛”,或用不同符號標記訪談、觀察、文獻;
嚴謹不等于死板:在工地嘈雜環境中無法逐字記錄,就用符號速記(如“△”代表矛盾,“→”代表因果關系),但事后盡量補全注釋。
核心邏輯:筆記是保存“證據”,報告是呈現“真相”,整理過程就是——從紙與筆中召喚工廠嘈雜的車間與逼仄昏暗的城中村小巷——以及在此之上勞作的人與他/她們之生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