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信的字里行間都能看得出來你很悲觀。悲觀來源于努力過后的沒有成效,你說你下了大勁考研考公失利,實習時面對職場又是一頭霧水,你問我該怎么熬過生活低谷期?我把“怎么”改成了“怎樣”,把“熬過”改成了“度過”。我覺得“怎么”側重于想法,“怎樣”側重于做法。“熬過”顯得過于悲愴,而“度過”就顯得平靜了,有種把艱難險阻當風景看的悠然。恰巧我前段時間也遭遇了一些事情,結合我度過低谷期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寫下這篇回信以作勉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在信中說,他人的看法與指點也讓你備受煎熬。我明白這一點,因為考試結果的不如意,努力的過程就也變得可疑起來。這種“可疑”不僅表現在他人的評價上,還表現于自我懷疑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我的某些遭遇和你是有共通之處的。“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可分為“事實”“求索”和“是”三個部分,其中“實事”是最難的一個階段,因為它需要人去做,“是”是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說只要去做事情,就一定能得到該事情的反饋。這一點是我們所理解的。但倘若逆反過來,以“是”來倒推“實事”,那就未必成立了,因為“求”的這個過程往往不被人看到,所以“實事”也就變得讓人懷疑了。就是說,結果一旦釀成,你初心是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這也就引申到了一個證明的問題,一個人有能力不難,難的是證明自己有能力;一個人做事情的初心易得,難的是證明自己有這樣的初心。這個證明過程是很難的。當龐大無比的客觀困難擺在你面前,而你又短時間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能力時,困難自然無法解決,事情就陷入僵化了——我遇到的問題大致也可以這樣表述。面對這樣的低谷期,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其一是把目標導向轉為系統導向。在闡述這一點前,我們可以重新理解一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戰略思想。這八個字我們都不陌生。我認為,這八個字的重點在“我”上面。“你打”指的是我們遇到的困難阻礙,“我打”是指我要用以應對困難做的事情,我們要分化困難與我們自身做法的聯系。即使說,要認為我要做的事情和你正在做的事情沒有關系,我認為我該打就得打,我認為我該不打那就不打,和你打不打沒有關系。你的決定可能影響到了我的客觀,但影響不了我的主觀,我的主觀依然有相應的應對策略,并將付諸于客觀實踐來達到我的目的。
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是一種堅韌的內驅力,不會受任何外力所干涉。我不會因為你打我了就驚慌失措,我也不會因為打不過你就悲觀氣餒,更不會因為打得過你就洋洋自得。就是說,我有我自己的方式和計劃,我有我自己的節奏,任何人任何事都動搖不得這種信念。
教員說,我們一定會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達到”不是重點,重點在于“穩步地”,不冒進不保守,不急不躁,按照規律辦事。只要穩步,就一定能達到,這是毋庸置疑的。主觀能動性就蘊含在穩步之中。
其中,“達到目的”就屬于目標導向,而“穩步地”就屬于過程中的系統導向了。相較于直盯著龐大目標而產生的挫敗感,盯著眼下“穩步”的過程,更容易讓我們找到自信,以小勝利提振信心換取更大的勝利,這樣更容易實現目標。目標只是起到一個方向的作用,指導我們當下具體實踐的,還是問題導向的方法論。
其二,學會“進讓”。我們都知道退讓,退讓的意思是說妥協和委曲求全,但“進讓”并不是“退讓”的反面,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認為人活一世,所遇到的問題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個人內在問題,其二是人際關系問題,其三是環境制約問題。其中環境制約問題是最難的,因為它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我如今越發地認為,要想突破這種制約,很多時候,暫時的“讓”是唯一的一條出路。
妥協這個詞琢磨琢磨很有意思,我之前認為它多含貶義,其實不然。用在不恰當的地方,叫做投降,叫做屈服;用在恰當的地方,叫協調,叫協商。工作中需要妥協,但妥協不是屈服,這是一個唯結果論而不是唯立場論的詞,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恰恰就是唯結果而不是唯初心——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初心就需要探究了。
我發現在很多種情況下,能有協商的機會已是一件幸事了——因為能協商與妥協,就說明存在可談判的主觀主體。相較于那些剛性的客觀限制,可談,就說明還有協調甚至逆轉的余地,就可以籍此逐步擴大環境制約中的自由空間。工作就是在妥協和博弈中完成的。把妥協用成迫不得已那是退讓,把妥協用成主動,那就是利益交換的藝術了,也就是“進讓”了。
我想,這也就是《百家講壇》中王立群教授所說的,當一個人需要去改變現狀的時候,你只有接受一部分現實,才能改變一部分現實。完全不接受的話,碰的頭破血流,鬧得表里難堪,也解決不了問題。接受一部分現實,就是妥協的內容之一了,也是我們的“讓”;改變一部分現實,是我們接下來所要做的內容之一,也就是我們的“進”。相比于頑固對抗現實所帶來的痛苦,若能通過“進讓”將其轉化為博弈過程,這也未嘗不可。博弈過程,即是能尋求改變的過程。
第三,掌握自己對生活的解釋權。不做事只空談的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對他人的標準要求非常高,對別人的道德標準乃至行為規范予以指導和批判,只要你有一點瑕疵他們都會抓著不放,只恨你不是圣人,不能讓他們滿意。我們可以說,我們怕的不是個人的指責,而是世俗的觀念,但世俗的觀念又何嘗不是無數個個人的解釋組成的呢?其實我們怕的,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在乎的那些人的意見。但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他們也無法完全站在我們的角度設身處地做事,也就自然談不上感同身受了,即使是讓他們自己來面對,也未必就能比我們自己做得更好。根本上,還是看我們自己怎么對生活、對成功、對失敗的解釋了。同樣都是逆境,有的人的解釋宏大而深遠,有的人的解釋就單純且狹隘了。
我在去年的文章中寫道,壯志才能難酬,沒有壯志,連難酬的機會都沒有。我們怕的不是難酬,怕的是對于難酬的解釋,我們怕的不是失敗,怕的是對失敗的解釋。同樣都是難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種宏大的解釋;“不得其果,郁郁寡歡”就是種狹隘的解釋。我們總歸都會有自己的解釋的。我可以解釋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體驗和感受,得償所愿是種體驗,壯志難酬也是種體驗,我想都體驗一下。不管哪種體驗,不管哪種可怕的經歷,總歸都會過去的,在我們真的到了過個關口之后,你都可以回望來時的路,然后感嘆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外,朋友,無論再忙,條件允許的話也請抽出時間鍛煉身體,哪怕只是慢跑一陣兒。跑的久了你就會發現,跑步是生活的一根支柱,只要它還在,你就還不是一無所有。相較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鍛煉身體帶來的正向回饋是最立竿見影的,別的事情可能你做了也看不到什么成效,但鍛煉不會,你跑了就會有效果,你的跑步速度越來越快,那么很快的,生活里其他的事也慢慢有點不好意思,也跟著跑起來了,那是為了補償跑步的速度,一切都在穩步前進了。還是那句話,重點不在于多快,而在于“穩步”,只要能做到“穩步”,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