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工分制?
我們知道,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是采用工分制進行個人收入分配的。工分制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過渡經濟時期普遍采用的一種勞動報酬分配制度。工分是衡量每個勞動者勞動量和計算勞動報酬的基本單位。在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后來的人民公社時期,農民們共同參加集體勞動,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勞動成果,便采用了工分制來記錄和核算每個成員的勞動貢獻。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采用記工方式來統計社員為集體提供的勞動量的。工分的評定:通常根據勞動者的年齡、性別、勞動技能、勞動強度等因素來確定每個勞動者的工分標準。例如,成年男性勞動力一般每天的工分較高,而婦女、兒童或年老體弱者的工分相對較低。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還會根據勞動的數量、質量和效率進行調整。比如,在收割莊稼時,收割速度快、質量好的農民可能會得到較高的工分,而工作效率低或質量不達標的則會被扣除一定的工分。到了年終時,按照勞動者個人的工分累計量占生產隊工分總量的比例進行分配。具體的方法是,在統計個人工分累計量的同時,把生產隊的總收入除以生產隊社員工分總量,得到每個工分的單價,然后用每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乘以工分單價,即得到每個社員的工分收入。
在國家糧食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生產隊的工值水平高低表明生產隊勞動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如果記工標準一樣,那么,工值越高,說明勞動生產力水平越高,相反,則說明勞動生產力水平就越低。
工值水平的高低受多種因素影響,最常見的有糧食產量的高低和生產隊副業收入的多少,有記工標準的因素。豐收年的糧食產量高,工值水平就高,反之則低,這是常識性的東西;另外,生產隊一年的總用工量的多少自然也會影響工值水平,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產隊副業收入狀況也是決定工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個社員如果一年的工分是400工,工值如果是0.5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00.00元;如果是0.7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80.00元,而如果工值只有0.3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只有120.00元。
工分制是就是最現實的按勞分配制度。所謂按勞分配,有兩重涵義:第一是個人收入與其勞動投入狀態相聯系,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個人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第二重涵義是,整個按勞分配企業的收入分配與企業生產結果狀態相聯系,同樣是收益多則分配水平提高,收益少分配水平降低。
二,工分制就是人民公社生產隊二十多年發展的動力機制
二十多年的生產隊就是在以工分制為基礎的動力機制作用下不斷發展的。
那以工分制為基礎的動力機制是如何促使生產隊持續發展的呢?
我們知道,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在生產過程中,采用記工方式來統計社員為集體提供的勞動量。到了年終時,按照勞動者個人的工分累計量占生產隊工分總量的比例進行分配。具體的方法是,在統計個人工分累計量的同時,把生產隊的總收入除以生產隊社員工分總量,得到每個工分的單價,然后按照用每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乘以工分單價,即得到每個社員的工分收入。
在國家糧食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生產隊的工值水平高低表明生產隊勞動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如果記工標準一樣,那么,工值越高,說明勞動生產力水平越高,相反,則說明勞動生產力水平就越低。
工值水平的高低受多種因素影響,最常見的有糧食產量的高低,有記工標準的因素。豐收年的糧食產量高;另外,生產隊一年的總用工量的高低自然也會影響工值水平,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產隊副業收入狀況也決定著工值的高低。除此以外,生產隊的管理狀態也影響著工值的高低。
一個社員如果一年的工分是400工,工值如果是0.5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00.00元;如果是0.7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80.00元,而如果工值只有0.3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只有120.00元。社員的工分收入不僅由個人勞動狀態的變化決定,同時也有生產隊的收入狀態所決定。因此,生產隊社員的收入狀況會處于不斷波動的狀態。
社員的工分收入的波動,會對社員自身的勞動狀態起到直接的調節作用;同時社員的工分收入波動,當然也會促使社員關注集體經濟的經營狀態和管理狀態。因此,在采用工分制分配的條件下,工分收入客觀上對每個社員的勞動狀態、對生產隊整體的經營狀態和隊干部的管理狀態都起著調節作用。
當工分收入波動作用于社員時,這種收入波動會促使社員關注生產隊集體的經營狀況和管理狀況,從而引起他們肯定或否定隊干部生產經營管理的行為;而生產隊的社員大會則是體現社員的集體意志、對生產隊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的形式。對隊干部的工作予以肯定或否定,甚至決定主要干部的去留或更換,這就是生產隊社員大會領導下的隊委會、隊長管理制度的基本職能。當生產隊的干部和管理狀態在進行調整之后,新的工分收入的波動,又會促使社員產生新的關注和新的管理行為,從而使生產隊的經營狀態和管理狀態不斷或經常地適應社員的利益要求。這就是生產隊的經營機制。
工分制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體現按勞分配作用的企業經營機制。正是有了這種經營機制,社會主義企業才能有充足的發展動力和適應市場的活力。
三,工分制好在何處?
工分制是對應于股份制的按勞分配制度。工分是對應于股份的勞動價值計量形式,是體現勞動者提供勞動量差別的恰當形式,工分制則是體現“誰勞動誰受益”“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原則的基本制度。
1,對農民或勞動者來說,工分制好在何處?
對農民來說,對勞動者來說,工分制好在哪里呢?
首先,在采用工分制條件下,農民或勞動者可以真正地多勞多得。在采用工分制條件下,你做得越多,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這與工資收入是不一樣的。例如,在送公糧時,每送100斤公糧是0.30工,那你送300斤就是0.90工,送500斤就是1.50工,多做多工;而即使是采用定額計酬的情況下,企業一旦發現某個工種的勞動力的工資水平超過了市場同工種的價值水平,那老板就會降低相應的工時定額,從而降低員工的收入水平。
其次,在采用工分制條件下,農民和勞動者都憑借勞動投入量(工分)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在工資制條件下,員工拿的工資是成本項目。采用工分制的人民公社是社員大家憑借工分的多少來分配集體的生產成果,而采用工資制的企業員工的收入限于成本部分,員工或勞動者是無權進入生產成果的分配的,在產權型企業只有股東或資本家才能取得生產成果。
第三,在工分制條件下,企業全體人員的收入水平隨著企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而有相應的提高,而在采用工資制的條件下,員工的收入水平與企業發展狀態呈反比關系:越是搞得好的企業,盈利水平越高,成本支出也就越少,因而員工的工資水平總是不斷降低的。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這是產權企業最基本的經營目標。
生產隊會根據當年的總收入和總支出,計算出每個工分的價值,然后按照每個成員所積累的工分數量進行糧食、現金等勞動成果的分配。工分制在一定時期內對組織農村集體勞動、促進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讓農民們能夠在集體勞動中明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報酬之間的關系,激勵農民積極參與集體生產。
2,工分制對勞動者公共需要滿足的好處是什么?
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生產隊生產結果的分配模式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消費的”模式進行分配的。這個模式既照顧了企業發展的需要,又保證了社員生活消費的需要,既兼顧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又滿足了個人利益要求。其中“補償消耗的”是首先保持公有資產處于保值狀態,使企業或生產隊在生產資料保值的前提下發展;“交夠國家的”和“留足集體的”這是兼顧了勞動者不同范圍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人民公社時期,先后實現了農村電力化、教育體制的廣泛普及和醫療體制的普及,正是由于這種兼顧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兼顧了當前需要和長遠發展需要的分配模式滿足農民公社需要的體現。人民公社時期社員收入較低,但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卻可以養活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可以負擔三、五個孩子的成長費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當時的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形成了農民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
3,工分制對生產隊或公有制企業的好處是什么?
與股份制相比,工分制能夠形成企業發展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社員的收入不僅取決于個人勞動投入狀態,而且也取決于集體生產經營狀態。在生產隊生產經營良好狀態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和副業收入處于較好狀態,工值水平會較高,而由此形成的較好的工值水平,并使每個社員受益并肯定當前的生產經營管理行為;反之,糧食產量和副業收入處于較差狀態,工值水平就會較低水平,社員就會否定當前的生產經營管理行為。
當工分收入作用于社員時,這種收入波動會促使社員關注生產隊集體的經營狀況和管理狀況,從而引起他們肯定或否定隊干部管理的行為;而生產隊的社員大會則是體現社員的集體意志、對生產隊管理人口進行管理的形式。對隊干部的工作予以肯定或否定,甚至決定主要干部的去留,這就是生產隊社員大會領導下的隊委會、隊長負責制的基本職能。當生產隊的干部和管理狀態在進行調整之后,新的工分收入的波動,又會促使社員產生新的關注和新的管理行為,從而使生產隊的經營狀態和管理狀態不斷或經常地適應社員的利益要求。這就是生產隊的動力機制。
股份制企業,股東才是企業的生產主體和受益者,是股東關注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并通過股東大會來調整企業生產經營狀態。而工分制企業是全體員工是生產主體和受益者,是全體員工關注企業生產經營狀態。因此,相比于股份制企業制度,工分制可以為企業發展形成更強大的動力。如果說股份制企業是一列常規列車,整個企業主要靠老板或股東等資產者這個龍頭帶動前行,企業員工處于被動狀態,那么,工分制企業由于每個員工的收入直接與企業生產成果相聯系,因而它是一列動車,整個企業像動車那樣,不僅機車有動力,而且每個車輛都自帶動力,機車和車輛會形成合力,從而使列車能夠高速運行。
人民公社的工分制,作為按勞分配的基本制度,它對所有的公有制企業都是適用的。采用工分制的分配方式,它真正地做到了同時兼顧社會主義個人、集體和國家的三者利益,真正體現了勞動者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利益要求,也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后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周家莊、南街村等集體經濟單位的實踐就是最好地注解。
4,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工分制企業制度的推行它能夠形成勞權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可以從根本上避免需求不足而形成的經濟危機。
從本質上來說,現代企業只有或者說只應該有勞權企業與產權企業的區別。當我們建立以勞權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時,既保證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要求,又真正體現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要求,因而也就真正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果我們真正建立了勞權企業或勞權經濟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體制,如果我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周家莊、南街村、胖東來、華為類的企業,那么,全國8、9億勞動者及其他們的家庭人員都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我國經濟的發展差不多可以惠及14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共同富裕也就真正實現了。
我國有14億人口,加起來比發達國家的總人口都多。如果真正建立了勞權經濟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體制,14億人口的消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而同步提高,就不可能出現內需不足的問題,更不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嚴重后果。
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要實現按勞分配,這是常識。勞動者當家作主,在經濟上無非就是要建立“誰勞動誰經營”“誰勞動誰管理”的勞權經營體制;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就是要建立“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分配體制。勞動管理權與勞動分配權,合起來就是勞動所有權。也就是說,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經濟本應該是勞權經濟。因此,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其本質上就是要堅持勞權經濟的主體地位。這些都是常識性東西,一般人理解都沒有難度,為什么我們的專家、學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市場化的改革只是進行了30多年,但我國的經濟卻增長乏力,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卻出現了內需不足、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甚至出現了全民負債的局面,是不是因為我國的專家學者缺乏起碼的經濟常識,對病態的經濟體制無能為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