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從網上搜索到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國有企業103家雇員7225人;集體所有制企業140家雇員3291 人;港澳臺企業62家雇員13113 人;跨國企業127家雇員35610 人;其他有限公司1591家雇員136297 人;民營企業6447家雇員247540 人;其他企業類型1199家雇員22197人;合計9669家雇員465273 人。各項沒有占比。
分析,國有企業103家占總數9669的0.0107,雇員7225人占總數465273 的0.0155;集體所有制企業140家占總數9669的0.0145,雇員3291 人占總數465273 的0.0071。小計國企和集體家數占比0.0252,雇員占比0.0162。民營企業6447家占總數9669的0.667,是國企和集體0.0252的2.63倍。雇員247540 人占總數465273 的0.532,是國企和集體0.0162的32.84倍。其余各類企業中可能還有國有集體成分,估計不會太多。
二、《何干強:我國第二、三產業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現狀剖析》是對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行業之下各類所有制的“提純” 。......
(二)簡要的建議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末的經濟數據,目前私有制經濟就業規模已達到公有制的1.65倍(62.2/37.8≈1.65)這決不可等閑視之。我國憲法關于“公有制為主體”的規定如何落實值得深思,近年來經濟學界普遍關注分配領域出現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也是不奇怪的。在唯物史觀揭示的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的客觀規律作用下,私有制比重加大,勢必導致全社會收入差距明顯拉大。盡管國家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是終究未能改變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態勢。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的反映社會收入差距的我國基尼系數,本世紀初就連續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的0.4,曾達0.47以上: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數據見《國新辦舉行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報道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3/0118/index.htm。]經過國家政府采取措施,2013年之后,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是在2015、2016、2017、2018、2019年,仍分別高達0.462、0.465、0.467、0.468、0.465,[ 數據分別見《中國統計年鑒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2018》《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國統計年鑒2020》:“一 綜合 表1—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效益指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2020/indexch.htm。]這亟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揭示出,生產條件的所有權關系,或者說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它們決定著生產的全部性質和全部運動。”[《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5頁。] 我國要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增強國家對宏觀經濟調控的效能,促進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不能不堅持依憲治國,高度重視在實踐中落實憲法關于基本經濟制度的莊嚴規定,確保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此,建議各級政府采取切實措施(如發行公債籌集資金、追加財政性投資等)振興公有制經濟,尤其重視振興國有經濟和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從而真正維護好、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勢。
三、我從網上搜索到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只是企業的數據,如果加上未包括的個的體工商戶,私有制的成分只會更大。就是說,截至2023年底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的數據,比截至2018年底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私有制成分更大了。
可是主流、官媒卻說,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從來沒有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黨和國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和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