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強迫采訪”,一個很冷門的詞匯,在一些反華外媒記者騷操作下誕生了。而近年來,外媒記者在華反華的各類奇葩、缺德操作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那些華裔反華記者,吃相難看得讓人瞠目結舌。對于此類亂象,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及時治理。
內容來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原創,作者劉斯郎,審核林小郎。
誰能想到,有一天,“強迫采訪”這個離譜的詞會照進現實。更讓人們更想不到的是,強迫采訪、侵犯人權、歪曲事實、拒不刪稿這幾個詞,會融匯在同一件事情里,而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居然是長期打著維護人權旗號的美國媒體。
近日,受害者謝女士很苦惱,而其苦惱的原因是“自己沒有接受外媒采訪卻被強迫采訪了”,而且莫名其妙成為了西方媒體的虛假反華論據。
據悉,謝女士早前因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而備受網絡輿論關注。但其對婚姻生活的不滿情緒,很快成為極端女權勢力與反華外媒的“可塑資源”。2025年1月2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華裔記者在內部密謀后,悄咪咪地添加了謝女士的微信。
相關公開資料顯示,《華爾街日報》的華裔記者假惺惺的關切問候,很快就被謝女士識破,謝女士對其明確表示“不接受采訪”“我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且明確告知該記者不要利用自己的私人婚姻個案抹黑中國形象。《華爾街日報》的華裔記者也在溝通中表示“明白”。
然而,讓謝女士萬萬沒想到的是,其拒絕《華爾街日報》采訪的半個多月后,也就是2月18日,該報就發表了一篇以謝女士為“采訪論據”的報道,通篇對中國的婚姻政策、司法體系進行抹黑,試圖營造“中國女性都不見天日”的虛假恐怖氛圍。
《華爾街日報》的“強迫采訪報道”發出后,并不知情的謝女士因“被迫成為反華論據”而被同樣不知情的同胞誤解。一些誤以為謝女士投靠《華爾街日報》參與反華虛假議題炒作的網民對謝女士進行了譴責,而謝女士也因此遭到了無端的網暴。
后知后覺的謝女士隨即聯系了那位華裔記者,而頗為有趣的是,該記者似乎表現出了一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是我同事他們干的”無辜嘴臉。
而更讓人感到好氣又好笑的是,在謝女士明確指出要該報立即刪除關聯自己的報道、停止侵害的前提下,該報給的回應是“走法律程序”,一副“我就這么惡心,你能拿我咋滴”的無賴嘴臉。
以保護人權之名侵犯人權,以客觀公正之名斷章取義,以保護弱勢群體之名欺負弱勢群體,這是《華爾街日報》在整個過程中呈現出的“西方媒體之良心”。
不過,《華爾街日報》也不是孤軍奮戰的西方小丑。在謝女士被“強迫采訪”的同時,另一路的法國記者在中國山東工廠“強迫采訪”“套路小朋友”的丑聞,也鬧得人盡皆知,甚至發展得有些喜劇色彩。
事件的起因是法國電視2臺(France 2)的記者為了給西方輿論場“報道猛料”,而偽裝成“網絡博主”,到中國山東的服裝廠里去“偷拍”,而且套路了年僅12歲的中國兒童。在一番偽裝、套話、偷拍過后,他們在電視節目上得出了“中國工廠雇傭童工”“強迫新疆人和朝鮮人勞動”的奇葩結論。
不過,這個報道很快就被打假了,似乎因為中文能力不行,法國媒體沒有辨識、消除清楚部分原聲,導致了鬧劇的敗露——所謂的“雇傭童工”的證據,實際是一名放暑假沒人照顧的小女生到工廠陪伴媽媽。兩名法國記者為了取得小女孩被強迫勞動的證據,誘導其坐到設備前“為她們演示縫一顆扣子”,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就這么“上當了”。
更搞笑的是,所謂“強迫新疆人和朝鮮人勞動”的事實依據,居然是工廠的工作人員用山東的方言介紹工廠的福利和薪資待遇時提到的“全勤獎”和“超天數獎”,這倆詞被這些法國媒體人聽成了“新疆”和“朝鮮”,然后就發散性地變成了“猛料”,讓人哭笑不得。
更有趣的是,這些內容經過“層層審核”后,居然一本正經地在法國電視臺播出了。但節目并未消除工人說話的中文原聲,被精通中文的老外和華人們群嘲、譴責,成為了國際笑話。目前,該報道已被法國電視2臺緊急下架。
外媒記者的這些不要臉的騷操作,其實也并非今年才有。這些年我們 @郎言志 也曝光過多個案例。
例如,2021年4月,知名的在華反華記者、洛杉磯時報駐華記者蘇奕安,就曾以正常采訪的名義,對四川師范大學彝族教師和西南民族大學彝族學院院長進行采訪。
而進行采訪前,其以自己也是一個中國人、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名義進行“人心收服”。但采訪結束后,她就斷章取義地截取部分可利用的內容,添油加醋后發表題為《中國為少數族裔提供了擺脫貧困的生命線——但中國文化發生了什么》的歪曲報道,給受采訪者上演了一出“你說你的,我寫我的,一通亂寫,給你看看人間險惡”的大戲。
數月后,蘇奕安還伙同德國之聲的反華記者,在鄭州街頭就水災情況進行抹黑報道,被鄭州市民識破后,倆人在外網展開了破防式攻擊,包括稱揭露自己丑行的中國人民為“暴徒”,丑陋又邪惡的嘴臉,驚呆眾人。
同年,英國《經濟學人》的反華記者Stephanie Studer(斯蒂芬妮·斯杜德,女),也打著采訪的名義,對中國四川的“留守兒童”下手,孩子們的老師幾次三番要求其刪除歪曲性報道未果,被逼到了上法院起訴。
據悉,當時斯杜德與華人同伴到四川達州市采訪關愛留守兒童項目“童伴之家”負責人劉思維老師(應本人要求使用化名),并且未告知對方自己是外媒記者的身份。根據劉思維老師回憶,因為有媒體經常報道自己和“童伴之家”,所以只認為對方是正常的采訪,于是就照例像往常一樣向《經濟學人》一行介紹了這幾年的工作情況,帶領他們到服務于留守兒童的“童伴之家”參觀。但事后《經濟學人》方面遲遲沒有給出報道反饋令劉思維老師極其疑惑。
直到次月,劉思維老師才收到報道鏈接,但鏈接內容簡單翻譯后,就震驚到劉老師了——文章題目叫《中國留守兒童的困境》,與實際交流內容出入巨大,斷章取義、虛構數據、胡說八道成分很多。而且來源落款居然寫著劉老師的名字。
意識到自己“被套路”后的劉老師,隨即向斯杜德一行提出刪稿要求,但多次要求無果。最終,劉思維老師無奈將這些外媒的“黑記者”告上了法庭。有消息稱,相關丑行被曝光后,斯杜德一行已“連夜逃出中國”。
而這幾年,諸如CNN記者偽裝成新疆兒童的“爸爸的同學”,到小朋友的家中去套路小朋友,被發現后灰溜溜地跑了;BBC記者沙磊在新疆造謠完,連夜像地鼠一樣逃到臺灣去的“外媒記者”丑態,也在接連上演。
這些層出不窮的外媒記者反華騷操作,也對這些西方媒體人自身產生了反噬效應——信任感的崩塌。很顯然的是,如今這些西方記者走在街頭,已經被中國的人民群眾所嫌棄,所以“外媒記者被中國老百姓當街怒斥”的畫面持續上演,可謂屢見不鮮了。
不僅僅是中國的人民群眾對這些反華外媒不耐煩,一些西方人也看不下去了。例如,西班牙記者加西亞就怒噴:操縱言論、抹黑中國的報道簡直每天都在發生。大多數外媒的涉華報道都懷有強烈偏見,不管中國發生什么,他們都把美國國務院或美國媒體的那套說辭“照單全收”,充當“傳聲筒”。
加西亞還表示:若有人膽敢指出這一問題,即便是保持中立,都會被扣上“被中國政府收買”的帽子,甚至受到更惡劣的污蔑。如果“不得不”報道中國那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令人驚嘆的植樹造林、幫助數億人脫貧等,他們也要酸溜溜加上一段“轉折”:“但是,中國要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啊?”
不過,當前這類反華媒體的日子似乎日漸不好過了,除了美國整頓國際開發署,導致大量反華西方媒體斷糧外,每年耗巨資卻只會打打嘴炮的《美國之音》等反華媒體,已被特朗普和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嫌棄——特朗普曾稱《美國之音》這類媒體令人作嘔,馬斯克也表示“這類媒體應該全部關閉”。
雖然馬斯克和特朗普對這類媒體的厭惡并不是出于維護中國的立場,但這也從側面說明,這類西方媒體難看的吃相,已經同時讓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感到不爽了——它們,最終被自己沒有道德底線、毫無職業操守的愚蠢做法反噬了。
值得注意的是,被時代拋棄的“美國之音們”,其內部多多少少都有一批以造謠反華為特長的華裔二鬼子,這些二鬼子以杜撰、炮制虛假反華報道為榮,亦是西方無操守媒體的內部寄生蟲。
上圖:美國的華裔記者自拍合照。
特朗普政府的斷糧,將嚴重影響這群人的“狗糧供應”。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暫時性被時代拋棄,這些反華記者(尤其是華裔反華記者)或將無底線地“撕咬中國”,以換取新的生存之道,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潛在問題。
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毒媒毒嘴的危害性,畢竟,在我們的社會內部,還是有很多認知水平不足以辨識此類騙局、謠言的群體,也還有很多還在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青少年。反華毒媒及反華媒體人的毒嘴雖然一時不能激起千層浪,但長此以往,難免也會埋下“顏革”的根,危害我們的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
對于上述文章內容中提到的“在華反華”“強迫采訪”“抹黑中國”“侵犯人權”的外媒記者,我們不僅要擦亮雙眼緊盯他們的狐貍尾巴,更要推動相關立法和管理條例的建立健全,有效地制裁這些“假記者,真謠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