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是當政者熟知的道理。但改開后,中國確立了“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實際上是GDP為中心,即用各種“物質、精神產品及服務量”與物價的乘積之和,來表示當政者的政績。而不是像計劃經濟那樣,明確擬定“與物價無關的”,糧食等主要產品的產量指標。雖然近幾年每年的“一號文體”都說如何重視農業,但作為全黨奮斗目標的“全面小康”幾十項指標中,沒有一項提到糧食與農業。對各級黨政領導考核的“政績指標”中也沒有一項提到糧食與農業。相反認為“城市化率”越高,農業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占比重越小,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例越小,也就是“民以食為天”的“天”被擠得越狹窄,顯得越發展,越現代化。同時也用帶水分的糧食產量忽悠民眾,以穩定民心。
主流科學家們滿懷信心相信:通過雜交和轉基因改變種子,用化肥代替農家肥,用化學農藥治蟲除草,用農機代替農業勞動力,通過節水灌溉解決缺水……。堅信只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糧食不成問題。
老百姓呢?“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廣大農民最有深切的體會。城市的孩子在幼兒園就會背這些詩。然而現實生活中,只要家里過得去,都會滿足孩子“不愿吃粥飯,樂意吃肯得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的要求。須知那些雞塊、牛排,是用比粥飯多得多糧食轉化而來的。近幾年飯店生意紅火,除公款吃喝外,普通老百姓的“人情吃請”范圍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小城市,婚喪喜事、生日滿月、喬遷錄取等等,都要上飯店。一請幾桌、幾十桌。許多人營養過剩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減肥成了熱門。為什么不少吃呢?除了人吃還要喂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家養狗,稱為“寵物”。專門的狗飼料中,除了糧食,還有由糧轉化的瘦肉等。人們只知道有錢能買到糧食。且糧食、肉類對于中等以上的居民來說,只是一個份額較小的開銷。根本感覺不到糧食的安全隱患。
糧食是耕地上長出來的。除了人的辛勤勞動,還要有耕地及表層沃土、肥料、水源、氣候、排灌設施等諸多自然和人為的條件。不論是否感覺到隱患,現在的耕地,尤其是東部城郊的沃地迅速減少。農村腹地更多的耕地被“土地流入者”用于種經濟作物,甚至開發成觀光旅游區。還有相當多的耕地,因種糧不如打工賺錢而拋荒。同時,種糧的農民越來越少,且多在50歲以上。20年后還有多少耕地?20年后靠誰來種田?糧食生產條件越來差,怎能保證糧食產量?況且目前采用的“化肥、農藥、良種、農機等現代化”的耕作方式負面影響日趨暴露,這種耕作方式能支撐多久?中國進口的糧食越來越多,糧食是戰略物資,將來用手中的外匯能買到足夠的糧食嗎?
糧食安全的隱患逐漸浮出水面,不論是否被感覺,稍做分析便可探知。一旦“隱患”變成“顯患”,將要使成千上萬的人餓死荒野。這種“顯患”不同于僅在局部、短期發生的自然災害:時過后田還在,幸存的農民還能耕種。但當耕地變成水泥地;農民變成市民,不愿意也不會種地;能源枯竭農機變成廢鐵;轉基因與雜交種子,農民不能自留種子;國際貿易糧源逐漸減少后(如美國用大量的玉米做燃料)……這樣的糧食安全“顯患”極難逆轉。
危及生存的災難,受損最大的是民眾;救災的主力也是民眾;防災更要靠民眾及早覺察并采取措施。為此,有必要在“顯患”來臨之前揭示現存的糧食安全隱患,以便提前防范。
因為糧食產量帶水分,可起到對糧食安全盲目樂觀的作用,并可減少濫占耕地的反對呼聲。筆者將從探索“中國糧食產量數字的可信性”入手,然后就“糧食生產條件”、“土地流轉”、“農業現代化”、“轉基因”、“進口”等問題,陸續闡述個人的看法,以求與網友探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