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疆的漢族人,看了一枝清荷的文章,心中產生許多共鳴,支持清荷,她為新疆開出了很好的療方,我也將本人的理解和看法說一下,我覺的新疆的問題是:
:一、政治上,官僚主義者及通過不正當手段爆富的階層,他們對各族人民的奴役、欺壓和愚弄,讓曾經體會到毛主席年代人民當家做主穩定和諧局面的各族人民,心生怨恨和反感,干群不同心,窮福不同心,許多領導干部和富人欺軟怕硬,對無權、無錢、無勢的普通百姓飛揚跋扈,如狼似虎,而對民族分裂分子、惡勢力卻如狗如鼠,貪生怕死,不敢正面斗爭,不敢堅持立場,碰到這些社會毒瘤,能躲就躲,能逃就逃,這些即得利益者絕不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有生力量。當官和有錢的人如此,被馴化為的只有奴性和失望的許多普通百姓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也清楚讓百姓在權貴面前像哈巴狗,要在民族分裂勢力面前像狼的情況是不可能的,那些有血性的人又擔心他們抱團對抗民族分裂勢力后,也會抗擊丑惡腐敗,所以只能依靠部隊和警察站在街頭來威嚇和壓制,但許多分裂活動不是在街頭進行的,這種方式部隊和警察就像是一只被關在籠子的老虎,民族分裂分子在把刀子沒拔出來之前,在籠子邊上他始終都是人們群眾。以前我們是依靠廣大各族人民群眾,反對分裂,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現在這種基礎沒有了,反而在一些民族中出現了宗教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的群眾基礎,老百姓都很清楚,有錢有權的人在歌舞升平中自欺欺人、得過且過,退路早就準備好了。
二經濟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的人富起來的私有制改革,結局最終是窮幫窮,富幫富,官官相護,財富和權利會越來越集中在特定的少數人手中。私有資本追求利潤的貪婪本性和缺乏社會責任感及道德底線的品德意識,注定了他們有錢賺就雇傭、剝削廉價勞動力,沒錢賺就在榨干他們青春血汗后,一腳踢出去,將年老、有很多職業病的失地農民工推向社會,這將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情況在新疆的再版,這種犧牲大部分地區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來輸血小部分地區的發展,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讓少部分人富裕起來(但富裕的人和地區確不仁義)的做法,將導致窮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會越來越激化,當經濟把人們鮮明地劃分出不同的階層和地域時,引發質變的量變會加速進行,因為我們的先輩們曾經成功過,我們民族有過這樣的偉人和支撐社會主義成功的思想體系。
三民族文化上。以前新疆各族人民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信仰共產主義,并實實在在地體會到這種制度在新疆的優越性。現在這些高尚的信仰被腐敗分子、美國豢養的精蠅和民族分裂分子糟踐的讓人民看不到希望。在各中不健康思潮泛濫、興風作浪的社會大環境下,被新疆廣大各族人民齊心合力制止了三十多年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思潮重新抬頭,死灰復燃。改革30年導致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隱患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為披著宗教外衣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創造了廣大的生存土壤,說廣大一點都不夸張,這些問題和階級矛盾被民族分裂分子轉移為民族矛盾,挑起民族爭端,加深民族仇恨,我是新疆人,我感覺目前政府的舉措也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益之計,經濟政治改革的大方向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許多維族人就和新疆的一些維族干部一樣,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和其他許多民族根本不同心。維族人的話是:豬和羊不可能養在一個圈里。這在毛主席時代是絕對沒有的,新疆的漢族人處在去內地受歧視,回新疆被敵視的尷尬境界,于是許多漢族人希望孩子離開新疆,自己將來到內地買房子養老的情況。
新疆是個民族宗教色彩很濃的地方,要想穩定發展,長治久安,必須要首先從思想文化上樹立高尚的信仰,是選擇宗教還是選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社會主義?現在新疆30多快40歲以上的人,還能清楚知道毛主席時代社會主義新疆風清氣正的好處,等這些人沒精力了、不在了,國家繼續推行在政治、經濟上拱手相讓社會主義思想陣地的方針、政策,宗教極端勢力和分裂勢力將牢牢控制住新疆的許多伊斯蘭教民族,將來就是想回歸社會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信仰,也會沒有群眾基礎和沒有好壞對比的切身體會了。但回歸社會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信仰,沒有政治上的平等,經濟上的公平,也都是空中樓閣。
因此。在目前還在“摸論”指導下推行的改革,在沒有成熟經驗為樣板的前提下,新疆絕不能成為隨意改變土質的的試驗田,因為這塊土壤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了社會主義是民族最團結、最和諧、最穩定的社會形式,目前保持這塊土壤不板結、不污染、不荒漠的最好辦法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省份是比新疆更需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這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符合國家的利益,符合民族利益。任何破壞新疆社會主義體制基礎,從而引發新疆動亂和分裂的有意無意行為,都是自毀長城的漢奸、敗類,都將是中華民族的罪人,這樣的人,歷史上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但他們最終都將會被清算,都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