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列主義是否過時了?
——從特色社會的種種現象來驗證馬列主義
作者:tongyu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叭齻€有利于”標準:是指改革和各方面工作,一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二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不是終極的真理,而是發展的學說。它始終同國際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戰斗旗幟和指導思想。它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中顯示出巨大威力,又各國革命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活力。馬列主義在當代中國是活的精靈,它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和“三個代表“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 ?/p>
而從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不可調和的矛盾中來看馬列主義是否真的過時了?
一、從現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看特色社會
中國人民所認識和認可的社會主義,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學說中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揭露出人民貧窮困苦、社會動蕩不安、腐敗與犯罪嚴重、定期爆發經濟危機、人民失去自由等等一切社會弊端的根源均在于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思想主張,主張通過揚棄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以聯合勞動和人民民主為特征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缺點弊端,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實現人和生產力的解放,實踐一種真正的自由、民主、公平和正義,實現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 ?/p>
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思想主張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同義的,只不過有許多國家和人們(包括列寧)也同時把初級階段的共產主義稱之為社會主義而已。因此,我們所指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同時可以說成是有中國特色共產主義?! ?/p>
顯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和靈魂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共產黨人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就是想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會主義學說的指導下,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繁榮富強、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社會
現在,只要人們一談到社會發展問題,有人就以“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適應”來忽悠人,言下之意,就是生產力落后的社會只能實行封建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我國生產力落后,所以要“補資本主義的課”,搞一段資本主義。
那么,什么叫生產力,什么叫生產關系?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跟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構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產力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人類征服自然界的程度?!倍a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焙茱@然,生產力是人的生產資料的能力,生產關系主要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 ?/p>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是一種剝削關系,勞動階級所生產的資料絕大部分被剝削階級所占有,勞動者所獲得的卻很少,而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動者生產的資料屬于勞動階級所有。前者是“多勞不多得”,后者是“多勞多得”??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既有聯系,又無聯系,這種聯系不是必然的?! ?/p>
社會的公平與否,主要體現在生產關系的所有制形式上。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僅能體現出勞動者的價值,而且可以體現出勞動者之間的互助精神,這是任何剝削社會所沒有的。所以,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可以集中人力、財力辦一些社會公共的大事業!相反,如果社會的生產資料被少數人所占有,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不公平、合理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渙散、沒落的社會!
社會主義改革,得到要改革什么?是改革管理體制,還是改革所有制形式?國有企業廉價出賣,農村土地廉價出賣,國營商店廉價出賣,公辦學校高價收費,國家住房高價出售,社會醫院高價收費,……。這到底算什么?國家的財富廉價賣給少數人,又向社會的多數人高價收取各種費用,這就是多數人的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化!資本主義是萬惡之源,社會財富的私有化是萬惡之源!
二、從政治經濟發展中不可調和的矛盾來看特色社會
時下的中國,有一句民謠“中國特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雖然有嘲諷戲謔之嫌,但也確實反映了部分民眾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何處,存有疑慮和不滿?! ?/p>
查閱文獻資料,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的誕生是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首先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談話的一部分。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命題。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并系統地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輪廓。1992年黨的十四大使用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提法,以南方談話為靈魂,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科學概括,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其實在這期間,我們還經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名詞微妙改動的過程。別看在定語前刪掉一個“的”字,似乎暗示我們走的是一條獨立、探索、政治單一、經濟多元的民族和國情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微妙的變化說明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改革已經不是正統的社會主義的縫縫補補。早年我們有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不能生搬硬套。所以這里的“中國實際”其實就是講的“中國特色”,或者說是“中國國情”。因此,這三個詞匯可以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叫法,在某種情況下三者可以互換。回顧黨國建國以來的歷史,主要領導人的智囊團們,在為政治服務的冠冕堂皇的“各國結合自己的國情選擇什么理論指導自己走什么制度或道路”的口號下,在這方面的絞盡腦汁咬文嚼字,能把一個字詞的內涵外延、引申義詮釋達到“最”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難怪我們動輒宣揚是悠久文明傳承的國度?! ?/p>
目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威權政治加市場經濟”。楊繼繩在他的:“權力市場經濟的困境中國人不得不面對兩個現實”一文中說到:權力沒有被制衡的上層建筑;資本沒有被駕馭的經濟基礎。這正是“威權政治加市場經濟”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權力的貪婪和資本的貪婪勢必惡性結合,這是當今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總根源。中國當前兩大矛盾:勞資矛盾和官民矛盾。這兩對矛盾是針對權力和資本的。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沒有制衡的權力,“仇官”和“仇富”的社會心理也由此而生。數量日益增多、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事件,正是這兩對矛盾正在激化的表現?!薄 ?/p>
過去我們在談到“特色”上基本囿于經濟和生態方面。例如過多強調的是:地域大而發展不平衡;人均資源少;人多素質低;自然經濟占很大比例;科技相對落后;外來侵略和掠奪等等原因。較少談及包括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和沿襲;自由民主空氣飽受壓抑;官場潛規則盛行;法治觀念淡?。恢贫炔煌晟频日?、制度方面原因?,F在眾多的官員一提“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就采取實用主義,使用的手法簡直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兩樣貨色齊備,各有各的用處”。當群眾呼喚自由、民主和權力時,他們說“不符合中國國情”就采取壓制打擊甚至迫害的手段;當群眾要求法治消除人治,他們就說國人素質低得有個過程。可他們叫喊起“與國際接軌”口號來卻全然不顧國情了。他們口口聲聲說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一觸及敏感的焦點熱點問題便采取隱瞞、說謊乃至壓制態度,甚至以“穩定”借口不惜動用專政機器;他們可以一擲千金蓋樓堂館所、豪華衙門和廣場搞“大、洋、全”,而不顧地方財力緊缺人民貧困教育落后;他們可以恣意破費公共資源大量購買垃圾回來造成外匯損失,而只會用輕輕一句“交學費”搪塞而絲毫不臉紅;他們可以不顧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急功近利搞“政績”工程,而不考慮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
如今,真正符合傳統的社會主義一些優越性蕩然無存,只剩下一點口號和形式,實質內容則基本掏空或篡改,取而代之的是許多與“社會主義”相悖的沉渣泛起或蔓延。理論的混沌,實踐的扭曲,直接導致人們的思想混亂,行為失準。使人們完全看不清我們究竟在走什么道路,甚至產生“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恐懼感。
三、從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中看特色社會
目前,中國不患于增長和發展之不足,而患于大部分國民不能公平分享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從即將成為歷史的這5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可謂不快,但在此過程中,雖然國民也享受到了比過去更多更好的政府公共服務,民權的保障也比過去有所進步,然而,總體來說,多數國民所得與分享的公共服務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體量是不匹配的。高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用、高市場進入成本蠶食了民眾的消費需求和發展能力,致使消費社會遲遲不能到來,進而造成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系列結構失衡乃至扭曲,并最終使得中國在過去幾個五年規劃中早已提出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得不到實質推進?! ?/p>
由此來看,“十二五”的目標任務雖然已確立為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結構調整,但實質卻是解決“國富民不富”的問題?!懊窀弧奔仁侵袊鐣A段性的發展目標,也是一個長期任務。要實現“民富”,當然首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保障的完善和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但本質而言,它更取決于社會財富的創造機制是否順暢。因為只有國民能夠自由地創造財富,財富的源泉才不至于枯竭,從而社會可分配的收入也就越多。從這個意義說,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是表,打通社會的財富創造機制才是里。
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表明,對個人發展權利的開放和保護是創造社會財富乃至實現民富的最好方式。沒有發展權利的平等和對私人產權的保護,人們就不會有積極性去創辦企業,也就不會有私人企業制度的出現,私人經濟從而不可能得到快速發展,最終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富。事實上,對發展權利和發展機會的強調,也關乎分配關系的調整。中國之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一個根本原因是個人在發展權利上的不平等。一些人和群體離權力近,得到優先發展、優先致富的機會,而被權力邊緣化的群體,很難得到發展機會,這直接導致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
在經濟政策上只抓發展,不抓分配,是產生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再生產理論告訴我們,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流通(交換)、分配、消費,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說生產是起點,那么消費就是終點。只單抓生產這個起點,勿視消費這個終點,就會使整個再生產過程不順暢,甚至受阻和破壞。我們的政策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就只強調發展生產, 片面的說這是“硬道理”,而忽視分配,似乎這是軟道理。這一說法傳延至今,有的學者現在仍奉為不可移易的圭臬,造成嚴重的后果?! ?/p>
在分配問題上,在政策上又提出一些與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相矛盾的口號,如“讓一部人先富起來”;“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等等。這些口號在理論上,違背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這篇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產品分配、特別是按勞分配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6-13頁);在實踐上,把社會分配問題引向岐途?!陡邕_綱領批判》指出,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的天賦不同,結婚與否,子女多少,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消費品)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反之,相對應的是另一個人所得到的(消費品)就要少些,也就是要窮些。馬克思說:“這些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它經過長久的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出來的形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社會成員必然會有窮有富,并不可能保證所有的人都富裕起來。特別是在目前,在“讓一部人先富起來”這個口號下,于是一部份人公開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大發其財。而另一部份人受剝削壓迫,生活越來越艱難,感到失望,有的甚至走上絕路。
還有“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口號,這是根本無法實行的。這里按勞分配實際上是個幌子, 多種分配方式主要是按資分配是其實質。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愈來愈大的私營企業中,老板實行按資分配,追求最大的利潤是其天性,怎么可能搞按勞分配呢? 在國有企業中,老總們在逐步實行年薪制,紛紛向私企老板看齊;在改制中實行管理層收購(MBO),結果他們的收入比工人高出十幾倍幾十倍不等。這樣,公私企業主與職工的收入差距愈來愈大。
總之,從以上特色社會的種種現象來看,難道馬列主義真的是要過時了嗎?要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實行真正的民主、法治、自由、富強,惠及全體國民,不管你的理論有沒有特色,人民都會舉雙手贊成?。。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