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富士康關門也沒什么大不了
5月26日 晚11點,富士康深圳廠區又發生一起員工跳樓事件,這已經是半年內發生在富士康的第12跳!員工跳樓無疑是悲劇,但更大的悲劇則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悲劇,但富士康卻無法制止悲劇的一再發生!
富士康大股東郭臺銘26日到達深圳,了解一連串員工墮樓事件。雖然郭臺銘不斷鞠躬道歉,卻不改骨子里的傲慢:他是在 5月26日 即第11跳之后才到達深圳親自處理,此前他一直端坐在臺灣。他在深圳表示,“跳樓事件與員工天生的個性和情緒管理有關,工廠管理并無問題。”他還表示,部分自殺個案涉及男女感情問題,他也沒有辦法阻止事件發生。最荒唐的是,富士康曾要求員工簽署荒唐的自殺免責聲明,最后在輿論壓力之下他才表示要收回。
在一個強調民生和以人為本的國家,富士康的問題已不再是一家企業的個案,而成了一個嚴重的公共事件。在任何一個文明國家,任何一家有頭有臉的企業如果連續出現這類事件,都會受到嚴重的警告和對待。但是,迄今為止,富士康在中國大陸還沒有受到這種待遇。國內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只是督促、協助富士康進行調查,有地方政府官員甚至將跳樓事件歸咎于80后、90后年輕人的情緒容易波動。這種說法無疑是不合適的。
在眾說紛紜之后,其實應該深挖郭臺銘及其企業的“基因”和企業文化根源。郭臺銘旗下的鴻海集團和富士康,已經習慣了做代工業的“王者”。這個在中國大陸就有80萬員工的企業老板,將低成本代工業發展到了極致。他的核心法寶就是以“半軍事化的管理”,以效率和低成本來獲得市場。郭臺銘對鴻海(他的旗艦公司)和富士康的成功作出如下總結: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技術、一流客戶。顯然,人,在富士康是被排在最后的。在一本總結郭臺銘這位臺灣首富成功之道的書中,郭臺銘曾透露“Cost down(即降低成本)也是一種服務”的策略,企業能夠以虧本價接單,卻以盈利來輸出產品,那種嚴控成本以至在微利之間險中求勝,成為富士康的成功方程式。但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富士康的邊際利潤一再下跌,從2000年開始,中國內地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結果讓富士康要進一步壓低成本。這種不斷壓低成本的做法,已經成為郭臺銘旗下企業的基因,成為一種企業本能。
不假,富士康的廠區內有游泳池,有宿舍,有醫院,有托兒所,但幾十萬人被圈在一個狹小的區域里工作,缺乏交流、缺乏娛樂,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意味著絕望。有在富士康有過工作經歷的人說,“一進那個工廠,氣氛就很凝重,除了機器設備、宿舍,什么醫院,托兒所都在里面,完全就是在暗示你,你這輩子呆這里就這樣了。”這種生產與管理格局的形成,與富士康和鴻海的企業文化不無關系。
富士康在中國并非個案,許多類似事件,與中國當前的發展方式有關。誰需要富士康?中國政府需要它,因為它能解決就業,僅在深圳工廠就雇傭了48萬人;深圳市政府需要它,因為它能帶來稅收,其產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貿出口的22%,每年為深圳創造超過百億元的稅收。長期以來,我們都做低端代工,只重視工人作為廉價生產要素的“物性”,忽視了工人的“人性”,這成為相當長時間內的時代特點。過去,中國沒有選擇,但現在,一味追求低成本的情況應該到頭了。在跳樓事件之后,低成本代工的模式恐怕不得不進行調整。
下一步會發生什么呢?這樣幾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第一,富士康還會有第13跳、第14跳,這雖然是個殘忍的預測,但完全有可能發生。如果情況惡化,富士康的生產和運營將不得不部分停止,其代工帝國將受到重創。第二,在政治壓力之下,更多、更高層的中國政府部門將過問此事,或者實施調查,這將給富士康帶來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富士康事件與山西煤礦安全事件在本質上并無二致。第三,受此事件影響,中國加工制造業的調整可能會加速進行,外資將普遍擔心,中國的制造成本會上升,這可能推動一部分加工業轉移出中國。第四,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的指責將波及富士康“一流的客戶”,類似“帶血的iPhone”的指責可能出現,這有可能迫使這些一流公司離開富士康。據稱,富士康的大客戶蘋果、戴爾、惠普等已表示要進行調查。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跳樓事件是富士康面臨的一次危機,但也是一個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悲劇。企業必須首先為此負責,社會也應該對此反思。在一個強調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生命應該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富士康不能解決這一點,那么即使關閉這個龐大的工廠,也沒什么了不起!(AHJ)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