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討論中國的土地問題,因為幾千年來,土地做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要素是所有政治經濟問題的核心,無論對城市還是農村都是如此,中國有10多億人要養活,有7億多農民,這是任何一屆中國政府都繞不開的現實。但是要寫的話總得有個切入點,今天我就從最近比較熱的一個話題:農村土地自由流轉談起。
很多民營經濟的鼓吹者以及很多所謂的“民主人士”幾十年來一直在盼望著土地自由流轉能夠實行,從家庭承包到自由流轉,他們認為這才是中國富強的道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土地自由流轉就是變相地私有化,私有化沒問題,問題在于你私有化之后怎么辦?自由流轉之后你怎么把農村分散、弱小的生產單位有效地組織起來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很多人說,地都是自己的才好,政府也不能強征了,農民干活更有勁頭了。我在這里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就是前段時間我考察到的,東北農民種人參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伊始,包產到戶了,農民可以單干了,想種什么種什么,收益大部份歸自己。那時候人參是100塊錢一斤(注意,那還是二十年前的100塊,比現在購買力強多了),多好!于是一家、兩家、三家.......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人參,二十年后,人參多少一斤呢?8塊錢,連10塊都不到,記者去問農民人參種得怎么樣,他們回答:慘!種它還不如種蘿卜。我請大家想想這是什么原因,無序的市場競爭,為了搶市場互相競價;盲目生產,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市場調節能力滯后;農民只知道種沒有能力深加工,技術水平低、人參質量逐年下降。那么利潤都到哪里去了,提供一個數據:現在中國人參產量占全球的80%,而利潤僅占10%,90%的利潤被韓國人賺去了,中國農民辛辛苦苦種一斤人參只能賺到8塊錢,而商人收購之后賣給韓國公司加工成高級產品后能賺100多塊錢,就是這樣一個現實。那韓國人是怎么做的呢?韓國和日本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大力興辦城鄉集體聯營公司,公司出面向銀行貸款,配置深加工工廠,技術人員到田間指導農民,公司做市場調查,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地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并且嚴格控制生產規模和參源質量,公司贏利后又反過來補貼農戶,因為公司是集體的,農民干得越多越好掙得也就越多,良性循環。在所有發達國家里,日韓是少有的不需要政府對農業進行高額補貼的國家,比美國還牛!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也是我親耳所聞的,過年的時候我回家跟幾個親戚談了我的一個創業思路——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讓他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成立城鄉聯營公司,整合產業鏈做農副產品。我一個叔叔聽了直搖頭,他跟我說早些年他們干過一個公司,讓農民養雞,他們負責收購,并且提供技術,讓農民去貸款來建雞場,最后搞不起來,因為銀行不愿貸款給農戶。我叔叔自己就是當地農發行的副行長,我相信他說的是實情,他說換作是他也不會貸款給農民,原因很簡單,單個的農戶生產效率低、交易成本高,貸出去根本收不回成本,更談不上利潤。所以,我聽說現在農村高利貸盛行,我一點都不奇怪。中國的農民就是這樣慘,拼命干活還要借高利貸,還是養不活一家,還要去城里打工,這樣的農業怎么可能搞得好。我跟我叔叔講,如果是公司去貸款呢,如果讓農民入股,按股份和績效分紅呢,他回答:那公司老板還賺個P錢!
說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上面兩個故事跟我今天要談的土地自由流轉什么關系了。那就是,你沒有集體化的城鄉聯營公司,不能把分散、弱小、盲目的個體生產者組織起來,沒有公平有效的利潤分配體系,你推行土地私有化的結果只有一個——土地兼并,農民繼續失地,城鄉差距更大。本來就很艱難的農民,你給他們土地自由買賣的權力后他們會怎么辦,情況好些的還可以繼續耕種、勉強維持,差一點的就只有賣地。地賣給誰呢,當然是那些有錢的“精明人”,沃爾瑪、孟山都、高盛要暗爽了,實際上他們已經在中國布局了十多年,從包產到戶開始他們就在謀劃如何把中國的農民變成“無地的農業工人”,現在土地自由流轉政策出臺,加上林權改革(云南大旱大家都知道吧,金光紙業是幕后黑手知道吧),我相信最高興的是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以前是以國有的名義賣地,現在要改成農民自由買賣,你以為孟山者、沃爾瑪、高盛就沒辦法了嗎,我跟你說,他們更方便。他們不會也不可能直接持有中國土地的產權,但是培植代理公司不算什么難事。最后什么結果,郎教授已經說了:向下壓低收購價格剝削農民,向上提高售價剝削消費者。未來中國的民工潮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大型貧民窟也就是今天“城中村”的升級版。所以我對中國的前景很擔憂,以前我想頂多就是變成亞洲的巴西,現在想想可能連巴西都不如,因為我們的資源也快耗完了,老百姓的承受力快到極限了。
今天先說這么多,坐等拍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