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農村教師也變成了歹徒
接連發生的校園慘案震驚了中國各階層,癥結最后歸為一點,那就是施暴者都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會施暴,這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全國的學校都加強了管理,特別是杜絕校外人員進入校園,這樣就減少了血案的發生率。可是我不禁有個疑問,關住了學校門學生們就安全了嗎?假如有教師也變成了歹徒怎么辦,特別是處于邊遠地區的農村教師?
調查統計數據表明,50%農村教師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主要表觀為:自卑心理嚴重、嫉妒心理較強、性格憂郁孤僻、虛榮心明顯,情緒不安等。嚴重者經常失眠、頭痛。而在調查中也發現,男教師比女教師情況嚴重。這絕不是駭人聽聞,我也是一位普通的農村教師,周圍也都是農村教師,我也經常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他們的心理問題。
為什么廣大農村教師會存在如此多的心理問題呢?
1、經濟收入差距懸殊,心理失去平衡
我們常常將教師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蠟燭”等,可是教師也是人,在奉獻的同時也要生活,也要生存,也要養家糊口。可是嚴重的收支差距漸漸使他們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不要說別人,我也經常抱怨收入的微薄,難以養家。我是一位從教將近20年的教師,目前每月收入還不足1500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天不足50元。這樣的收入連農民工都不如。我也常常聽到打工歸來的左鄰右舍談起他們的收入,就是低每天也絕對不會低于50元,大多數在80到120元之間。連農民工都比不上更要說是和其它行業比較。在我們這兒,我的工資還屬于相對較高的一類,那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弟教妹們,每月也就1000元出頭,每天平均四十元都不到。而許多農村教師的一家人生活全靠一人維持,因而常常有時候教師的一個月生活得不到保障。同時,從橫向比較,農村小學教師與縣、市城區的教師在福利待遇方面差距較大。個別地區一年收入差距競達數萬元!(還不包括一些非正常收入。)同樣是教師,同是一所學校畢業,只是工作地點不同,收入相差如此之遠!這也就導致了教師心態失衡,產生自卑感。因而有些教師為避免這種囊中羞澀而造成的尷尬場面,盡量不與人交際。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人際關系心理障礙。還有一些農村中小學教師因受經濟收入限制,至今還住在十幾平米的校舍內,或租住農房,對親人對家人產生了負罪感。許多農村男青年教師連找對象都十分困難。所以,在某些縣區就出現了農村教師千方百計、不擇手段、不惜血本向城區調動的“怪”現象。物質利益的驅使極易讓人產生自卑、焦慮、憂郁與煩燥的心理問題,而地區間的經濟差異越大,這個地區的教師心理問題也就越嚴重。
2、工作壓力過大,心理負擔較重
隨著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學校都采用激勵機制:崗位責任制、未尾淘汰制等。家長、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逐步升級。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的催化劑,迫使教師感到危機感。
再者,隨著農村外出打工者外出,他們也逐漸認識到了城市的優勢教育資源,于是他們想方設法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城市,這樣就造成了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班級規模也越來越小,許多校長感到了危機,而這種危機最后都轉嫁到了教師頭上,甚至有很多校長給教師制訂了許許多多教師很難完成的任務(比如保證班額),因此,許多教師焦慮不安,夜不成寐,一方面做學生的工作,一方面還要做家長的工作,可是,學生的工作好做,家長的工作可就難了。
同時,許多年輕教師為適應社會,為了調進一所好的學校,除了自身不斷充電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還得加班加點……甚至許多農村中小學,夜間還要值班,管理住宿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嚴重的負荷下,極易產生生理和心理疲勞。有研究表明,長期處于緊張和疲勞狀態下的人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導致心理失衡。長期在這樣條件下工作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3、難以釋放的心理壓力
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人總難免受到挫折。而一些農村教師自身認識出現偏差,在幾經挫折后又無處排解,不能得到心理釋放,又缺少勇氣和機會“跳槽”。于是不得不繼續重復單調、枯躁的工作與生活。
4、不良身體健康狀況
農村生活單調,教學生活枯躁。長期從事農村教學工作,使許多教師的身體狀況得不到適當調節,嚴重影響健康。甚至有許多教師不得不帶病堅持工作。
我們在痛責施暴者的同時,不妨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爭取找到問題的根源,并進一步解決問題。
本文并非有意造謠惑眾,事實如此,人心如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