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干預醫改難成功
——兼與劉國恩教授商榷
人民日報2010年6月17日13版載文“醫改何處著力”(作者劉國恩,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說:“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動地方醫療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不斷學習,堅持開放式的發展理念,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著力避免不當、過度的行政干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于劉教授的觀點,筆者不能完全贊同。
首先,醫改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醫療衛生單位、醫藥企業、藥品流通企業以及政府各相關部門等,更是全國老百姓密切關注的一件民生大事,如果政府不出面組織、協調和領導,怎么能夠做到齊心協力、步調一致搞醫改?如果行政干預乏力,國家的《醫改方案》怎么能夠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實?靠市場的自然調節功能來動員、組織各相關部門積極參加醫改和完成醫改任務,是不是有點不切實際?
其次,醫改的任務之一就是要重新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如果單靠市場來調節,可以做到合理、科學的布局和高效率的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嗎?劉教授的要解決優質、高級醫療衛生資源“扎堆”大城市的不合理現象,能夠如愿以償嗎?顯然不行。對于那些偏遠的山村、中等以下的城市,如果投資回報率過低,甚至會虧本,是不可能有人去投資、興建醫療衛生事業的。至于無償興辦慈善性醫院的,那是個例,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不過是“杯水車薪”。像劉教授說的那樣,讓優質、高級的醫療衛生技術和人才,分身、流動出來到小城鎮去,到地方性醫院去,恐怕也只能是鳳毛麟角的醫院可以做到。因為那些患者高度集中的特大型醫院,自己本來已經人滿為患,應接不暇,抽身乏術,哪還有精力去支援他人?而且,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大城市里,本身就是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結果,你還企圖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嗎?
第三,那些靠“患者”吃飯的醫療衛生單位、醫藥企業、藥品流通企業的逐利動機、逐利行為,是市場經濟規律能夠解決的嗎?更是不能,因為市場經濟規律的內涵,除了資源自然流動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逐利行為的最大化,甚至是瘋狂化。實踐早已經證明,靠市場規律促使各相關部門主動往公益性上使勁、靠攏、回歸,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能夠靠市場規律去自然調配衛生醫療資源,調節各相關方面的利益,徹底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那還用得著搞醫改嗎?
前二十多年里,我國實行醫療衛生市場化的結果就是造成了看病難、看病貴,老百姓不能夠公平的享受醫療衛生服務,甚至出現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嚴重的社會現象。這是有目共睹的毋庸置疑的事實!
所以,醫改要成功,最根本的問題是:徹底阻斷醫療衛生單位、醫藥企業、藥品流通企業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動機和行為,促使他們完全回歸到“公益性”上來。這才是醫改的重點,也是醫改突破的著力點。
要回歸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建立起“病有所醫”的現代醫療保障制度,就必須由政府出面,根據各地的人群分布、疾病流行、道路交通等自然情況,科學確定醫療衛生網點的布局和醫療衛生資源的調配,并組織好財政的社會的個人的資金,徹底阻斷向患者謀取暴利的動機、渠道和行為,保證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經費投入。這樣才能夠使老百姓就地、就近的看病,并享受到“方便、快捷、質優、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除此之外,都是舍本逐末之策。一切政策和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著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都要著眼于建立“病有所醫”的現代醫療衛生制度這個根本的民生目標。只有這樣的想問題、看問題和鍥而不舍的努力解決問題,醫改才會達到預期目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